鹿港於1784年(滿清乾隆49年)由滿清政府官方設為港口,由於與外國人接觸頻繁,外國人以威妥瑪拼音把鹿港譯寫為,Lukang。淡水區(Tamsui)與鹿港鎮(Lukang)成為全臺首先恢復習慣譯名的鄉級行政區。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大家對鹿港的第一印象,鹿港是全台第二大城,曾經榮華一時。河童受導遊訓練時,老師曾問:現存清朝的老街在那裡?許多人以為是三峽老街,大溪老街或是深坑老街,答案當然是鹿港老街。
自從2023年9月中旬購買(TPASS中彰投苗)通勤月票,第一個目標即是鹿港(雖然排定行程是彰化縣二水到彰化市鐵路之旅,再由彰化搭公車到鹿港,走訪景點都是騎共享自行車)。主要原因是看了youtube凌宗魁聊建築介紹:
鹿港是荷蘭及清治時期中臺灣最重要對外經商港口,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發展歷史甚早,1934年(昭和9年)臺灣日治時期,鹿港實施市區改正,鹿港不見天老街(五福大街、現鹿港中山路)被拓寬為大路,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土現代建築,而與中山路平行的瑤林、埔頭老街, 則仍保存著鹿港老街的格局。直到1986年(民國75年)政府指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而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
河童將分兩次走讀,並將鹿港不見天老街( 五福大街、現鹿港中山路)分成南北兩區,先逛北區:包括古蹟(天后宮,城隍廟,鹿港鶴棲別墅,玉珍齋 鹿港本舖)老街(新祖宮,鹿港公會堂,半邊井等),以第一市場為終站,回程挑選了鹿港鎮史館(街長宿舍),再回到公車的終站(鹿港乘車處)。
現老街範圍包括意和行、新祖宮、桂花巷(鹿港城隍廟前)、鹿港公會堂全長五百餘公尺,鹿港老街保存早期商店門牌建築,長條型閩式店屋建築,結合一進房店面、二進房住家、三進房後院三大功能,房屋總長度從四十米至七十米不等,此為清代至日本時代初期建築特色。且古蹟數量僅次於台南。
通常從彰化市搭公車到鹿港終點是(鹿港乘車處),可先到北區遊客中心取得資訊,附近有MOOVO共享自行車,使用TPASS前30分鐘免費,河童強烈建議騎自行車逛老街(假日遊客太多,則無法騎在老街上,可定點停車再徒步)。
原中國的福建湄洲開基媽祖原有六尊,分別在福建湄洲、浙江寧波、馬來西亞馬六甲、臺灣鹿港,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等種種因素後,目前世界上僅存鹿港一尊,可說極為珍貴。鹿港的湄洲開基媽祖為施琅將軍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請護軍帶到台灣,後來其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彰化縣八堡圳的創建人)懇留在鹿港奉祀供信徒膜拜。由於長年累月受香菸所薰而成黑面,因此又被稱為黑面媽。
鹿港新祖宮,正式名稱為敕建天后宮,位於台灣彰化鹿港,主祀媽祖的廟宇,興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乾隆帝下旨敕建,現為彰化縣縣定古蹟。新祖宮是台灣唯一一座由君主下詔以官費興建的媽祖廟,因是天子御賜建廟,所以在廟前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碑。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乾隆帝命陝甘總督福康安與參贊大臣海蘭察於鹿港登陸台灣,後來順利俘虜林爽文,所以後來乾隆帝下詔命福康安興建此廟,並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被稱為「新祖宮」,是要與鹿港原來就已經存在的媽祖廟鹿港天后宮作為區別。
河童並沒有吃到蚵仔煎或是鹿港特有的蝦猴,但特別去找一家(素珠芋丸),現場製作,可以加醬汁,溫熱吃頗可口,內有包肉餡。
雖然去逛鹿港最有名的(玉珍齋),但售價並不親民,臨時到城隍廟對面的(錦興餅舖)參觀,買了剛出爐的綠豆椪和白豆沙製作的小月餅,價格較為公道。
接下來,河童再介紹鹿港老街(待續.................)
若希望在彰化在地旅遊,可以連絡河童,可代客規劃行程,或配客人行程。連絡方式:
內文部分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部分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通知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