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閱讀時間 ‧ 約 33 分鐘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太陽神與酒神的特殊友誼與合一之心

「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
(Parce-que c'etait lui, parce-que c'etait moi.)
——蒙田論友誼
義大利—阿爾及利亞導演 Luca Guadagnino 所執導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是改編自 2007年 André Aciman 所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是關於一位十七歲少年的初戀與成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導演 Guadagnino 的慾望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兩部是 《我愛故我在》I Am Love (2009)A Bigger Splash (2015)
Photo Source: StarObserver Elio 和 Oliver
Photo Source: StarObserver Elio 和 Oliver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個充滿矛盾又壓抑含蓄的情慾電影。故事發生在 1983 年的夏天,在義大利南方的小鎮上。十七歲猶太裔男孩 Elio(Timothée Chalamet 飾演),與猶太精英父母親,慵懶地在閱讀與戶外活動之間,慢慢度過炎夏。Elio 的父親,是位考古學教授,每到暑假,都會邀請一位研究生到家裡作報告。就在 Elio 十七歲的這個暑假,父親邀請的學生,是位來自美國的二十歲大男生 Oliver(Armie Hammer 飾演;小說裡的 Oliver 是 24 歲),一位大而化之、吊兒郎當美國佬。故事,就是發生在優雅靜默的 Elio 與瀟灑熱情的 Oliver 之間。
Elio 父親的考古研究主題是「五世紀的古典雅典」(Fifth-century Athens)。所謂的「五世紀」,並非西元後,而是西元前的五世紀,大約是在西元前 480 到 404 年之間的伯里克利時期(the Age of Pericles),也就是在希臘人在西元前 478 年成功地抵禦波斯人的入侵,到西元前 338 年被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征服為止。這段城邦的議會時期,是希臘人的黃金年代,著名的劇作家(例如 Aeschylus, SophoclesEuripides)、哲學家(Socrates, Aristotle, 和 Plato)、和歷史學家(HerodotusThucydides),都是這個時期的活躍人物。
Photo Source: Wikipedia 希臘的哲學家
有趣的是,雅典人(Athenian)所居住的雅典城(Athens),其名來自希臘女神雅典娜(Athena)。雅典娜會獲得雅典人的愛戴,是因為與海神波希頓(Poseidon)競爭擔任此城的保護神時,雅典娜送給此城的禮物是橄欖樹(Olive,能製橄欖油——油界的黃金),因為此樹獲得全城所愛,於是決定捨波希頓而就雅典娜。即是此因,此城便以雅典娜為名,橄欖也成為此城之幸運樹。
由此,再回到故事中的猶太裔美國人 Oliver,就能體會作者刻意隱藏在 Oliver 這個名字背後,隱隱暗示的古希臘氣質與精神。就是這股來自古典希臘的自由、和諧、美、與包容的精神,才能解套加諸在他身上的「猶太保守枷鎖——大衛星(✡)」。不過,Oliver 除了帶有雅典的精神之外,還是另一種希臘精神的代表。之後解釋。
由 Elio 父親所熱愛的古典希臘文化,我們不只可以慢慢解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開放同志情,還可以看到在這段感情中的哲學與精神,那股讓 Elio 成長的心靈養分。不過,先回到 Elio 這個名字,這位十七歲少年,也帶有希臘的隱喻嗎?
Photo Source: IMDb 彈琴中的 Elio

太陽神

Elio 這個名字就是個最直接的連結。眾人所熟識的希臘太陽神,名叫阿波羅(Apollo)。然而,在 Apollo 擔任希臘太陽神之前,更早的希臘人其實還有另一位太陽神,名為 Helios。試試看把 Elio 和 Helios 都以法文發音,就會發現兩字發音完全相同,根本就是同一字。此外,Apollo 在古代,也有另一個別名,就做 Oulios(healer 的意思,因為太陽神也掌管醫療),試著發音看看,跟 Elio 的發音,也是相似。由這些字源看來,原來 Elio 這個名字,與太陽神有著相當直接的關係(Elio 的教授父親,也熱衷於字源學)。不只如此,事實上在古希臘時期,有時候 Apollo 與 Helios 的確是通用的。
再來,讓我們以太陽神的特質,檢驗看看 Elio 的形象。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是詩與詩人的守護神,代表詩書與哲學,是位理性內斂的思想者;太陽神也是音樂的守護神,許多太陽神像手中的里拉琴(lyre),即是象徵。因為代表「太陽」,太陽神還是理智、平衡、優雅、與美的化身。回頭看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 Elio,亦然,他是位美麗優雅的少年。他喜愛閱讀、善於彈琴,許多悠閒時光不是宅在家,就是泡在詩書與音樂。此外,如果不是因為遇到 Oliver,Elio 明顯是位有著理性節制與均衡規律性格的人。
像 Elio 這樣平衡節制又喜愛琴棋書畫的人,實際上並不喜歡太多劇烈的變化。他尤其不甘願父親總是要他與短期研究生共用房間。
Photo Source: ScreenAnarchy 「哥幫你按摩一下喔,要放鬆~~」 
愈是不喜歡不情願,愈是有無法預料的意外。就在這個夏天,來訪的研究生是位大辣辣又開放不羈的熱情青年 Oliver。這是個與 Elio 幾乎相反性格的青年:生活習慣不甚細緻(衣褲亂丟亂掛),談話不甚禮貌(總是喜歡以 Later 結尾),桌上禮節不及格(總是把水煮蛋敲得亂七八糟又吃得糊糊好噁心),還常常不知會就不參與午餐(有失禮節)。在 Elio 這位有家教的少年眼裡,Oliver 真是一位沒文化的外來者。若不是因為他是父親邀請的研究生,Elio 還真不喜歡如此放浪之人。
然而,Elio 以為他不喜歡,以為自己討厭 Oliver,其實上,剛好就是 Oliver 的不羈與不拘小節,最是充滿迷人的氣息,隱隱煽動著 Elio 原本的理性與平衡。Oliver 總是好歡樂,樂在陽光下運動(排球或游泳),樂於翩翩舞蹈,他所到之處,都是歡笑,好多女孩也都喜歡他。
Oliver 幾乎就是 Elio 的互補: Oliver vs. Elio = 歡樂 vs. 安靜; 運動 vs. 閱讀; 舞蹈 vs. 音樂; 混亂 vs. 平衡; 失序 vs. 規律。
Photo Source: Tablet 南轅北轍的兩個人 
於是,如果 Elio 代表的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Oliver 會是哪位希臘神的代表呢?故事,其實也有暗示,就在片頭一張又一張的銅像幻燈片,以及父親解說希臘銅像幻燈片時。

酒神

就在西西里的海邊,教授爸爸一邊解釋著,這個剛撈起的希臘銅像,是來自著名希臘雕塑家 Praxiteles,也是生活在五世紀希臘的雕塑家,第一位將裸身女體當作主題表現在銅像上的藝術家。希臘神話人物,常常是他的作品主題,像是太陽神阿波羅、愛神維納斯(Venus),還有代表慾望與歡樂的森林牧羊神 Satyr。這幾個著名神像,兩次隱約地出現在《你的名字呼喚我》——第一次是在片頭的希臘神像幻燈片,第二則是在教授爸爸給 Oliver 解釋幻燈片時。
其中的太陽神,前面已經解說,是 Elio 所代表的精神;愛神,當然就是連結 Elio 與 Oliver 的甜蜜杏桃,至於森林牧羊神 Satyr,則暗示著 Oliver 所象徵的精神。當代,Praxiteles 被撈起的銅像中,最著名之一,就是名為 Dancing Satyr of Mazara del Vallo 的銅像,也是在西西里島附近的沉船打撈到的。這個銅像,無論是在片頭或是幻燈片的解說時,都曾出現過(不過,事實上,這座銅像被找到的歷史時間,是在 1998 年,並非電影故事的 1983 年。然而,會有這項史實的刻意調整,顯然是因為在導演看來,這個事件所代表的意象,有著非塞進故事脈絡不可的重要性。關於「導演改變銅像撈起的史實」請見IMDB 的 Factural Errors)。
Photo Source: The Edge  「握手言好,如何?」
再回到「代表 Oliver 的希臘神」。恰恰就在撈起 Praxiteles 的作品之前,Elio 與 Oliver 在岸邊有段重要對話,Elio 跟 Oliver 兩人原本是蹲在岸邊觀看一隻剛撈出的銅像之手,Oliver 站起來拿著這手晃盪,Elio 對他說,「不然我們就平息戰火,互相和好,如何?」 Elio 於是伸出右手,Oliver 則伸出銅像之手,兩人隔著銅手,握手言和。這個片段有個暗示:相較於 Elio 打算直接面對與接受已經愛上同性的態度,Oliver 總是間接地逃避與退縮,由於不敢直接接觸,於是他必須倚賴媒介(別人的手),遠遠示好。
假設 Oliver 與 Dancing Satyr 有著隱隱的關聯,那麼,《以你名字呼喚我》到底想透過太陽神與 Satyr 的戀情,傳達哪些寓意?
Praxiteles 的雕塑作品,Photo Source: Wikipedia ,維納斯(左一),Satyr(左二),Dancing Satyr (右二),阿波羅(右一)
Photo Source: wikipedia  森林裡嬉鬧的陽具之神 Satyr
先由 Satyr 了解起。Satyr 在希臘神話中,是森林中歡樂的陽具之神,是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的酒肉夥伴。有些故事,還會將 Satyr 和戴歐尼修斯這兩種神,混為一談。正如酒神所代表的神秘瘋狂、自由奔放、歡樂縱慾,Satyr 亦然,這也是為何會有 Dancing Satyr 這樣的雕像,因為在許多希臘故事與畫作中,Satyr 總愛在森林中,飲酒作樂、熱舞歡唱,還喜歡和小仙子或落單女孩調情做愛。
由此,再回頭想想 Elio 對於 Oliver 的想像,還有 Oliver 剛到小鎮上的形象,就會發現,Oliver 果真如同 dancing Satyr ,是個歡樂浪蕩的舞蹈情人。Oliver 是個浪蕩情人的形象,在「夜晚的舞會」橋段中,格外明顯。
當音樂傳送著暖軟慢歌時,Oliver 就深情摟著在鎮上剛認識的女孩,親吻撫摸、依偎擁舞;當音樂播放著奔放快歌時(Love My Way),Oliver 便縱情忘形地手舞足蹈。冷靜的 Elio 一開始,只是遠遠地坐在一旁,冷靜地一邊抽煙、一邊觀察。直到 Oliver 開始單獨熱舞,Elio 才刻意地走到他的身邊,若無其事地一起舞蹈。
「Oliver 是個舞蹈情人」的意象,還可以由另一個橋段閱讀出來。故事來到最後三天的蜜月,兩人在喝得醉醺醺之際,Oliver 聽到遠遠傳來 Love My Way 這首愛團所唱的愛歌,於是來不及回應 Elio 期待的熱吻,只是急忙牽著 Elio 尋著音樂,衝到停在教堂一旁的紅色小車,再次忘情上演 dancing Satyr 的戲碼。酒與舞,能讓 Oliver 歡樂,但是過多的酒與舞,卻讓代表優雅理性的 Elio,萬分吃不消,於是只能沿路吐回家。
假設 Elio 象徵太陽神,Oliver 象徵 Satyr(或說酒神),這樣的組合有何意義?
「太陽神與酒神」或是「阿波羅與戴歐尼修斯」,這種組合的討論,曾經出現在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 1872)。先不管尼采是如何由酒神開啟論證,解釋悲劇為何能夠碰觸到人類內心原始的激動,或是闡釋酒神精神為何具有美學等意義。只要先簡單分辨太陽神與酒神的二元精神即可。
Photo Source: Wikipedia  左邊小孩是酒神 Dionysus,右邊遞上葡萄的是 Satyr。
太陽神與酒神,是希臘人最愛的兩神。太陽神阿波羅,是位懂得節制又純真無暇的理性之神,代表平衡、秩序、思考、與分析。酒神戴歐尼修斯,則是位浪漫縱慾又喜歡破壞規則的瘋狂之神,代表放肆的非理性與失序的混沌。這兩種極端精神,是兩種人格、藝術、文學、文化等等的極端典型。然而,這兩個相反的典型,並非如同大多數人認為的,彼此之間是排斥或牴觸,相反的,在希臘人看來,這兩種精神之間,其實有著極為和諧優美的互動關係,甚且,彼此的互動還是種哲學,不只述說著人類世界的諸多現象,還隱含著人的處境與人生智慧。
只是,太陽與酒神的對立,到底訴說著哪種互動的哲學,或是哪些人生的智慧呢?可以再回到故事找線索。
在 Oliver 得知 Elio 已經愛上他,而刻意消失躲避時,Elio 思念得緊,又悶得發慌,於是鎮天在家坐立難安,瞎晃亂逛。有一刻,他在沙發上發現一本(Oliver 正在閱讀的)書: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宇宙論殘篇》(The Cosmic Fragments)。
Photo Source: Daily Does of Queer  「站近點,可以嗎?」

衝突與合一

赫拉克利特也是雅典人,是比「五世紀雅典」更早一時期的哲學家,生活在波斯勢力仍舊控制著雅典城的時代。波斯人至今仍默默影響今日的偉大文化之一,就是祆教(Zoroastrianism),在西元前六世紀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宗教文化。生活於波斯帝國的赫拉克利特,受到不少影響,於是他的哲學多少還隱藏著祆教的影子,例如,「火和水」和「二元論」(註一)。
赫拉克利特的二元論,原本是要拿來討論宇宙的生成與萬物的意義。正如同祆教的核心,是善惡二元的互動關係一樣,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正反兩種能量的互動,是宇宙運動的基本推力。這套正與反的能量,就是生成與死去、創造與毀滅、平衡與瘋狂、秩序與失序、和諧與歧異、冷靜與熱情等等。界在正與反、生與死、冷與熱兩者之間,不是勢不兩立,而是連動與牽涉,即使是激烈的鬥爭,也是種理所當然的良性互動。宇宙的變動與世界的變化,就是由這兩股力量不停歇的相對與轉動。
Photo Source:  HeraldNet「你的父母,待我如女婿一般。」
然而,這相對的兩者,並沒有善惡、對錯、或是非之別,不過就是兩種相反的能量罷了。都是屬於「一與整體(One, Whole)」的一部分。萬事萬物都屬於一,一則包容萬事萬物。萬事萬物無論是肯定或不確定,之間的衝突或連動,最後都會推向一,而一與整體的組成,也必然包含所有對立的互動。換言之,正與反在相遇、衝突、與互動之後,就會衍生成一體(unity)。
由此再回頭看 Elio(太陽神)和 Oliver(酒神)的關係,就會變得很明白。這兩位,一個陽光、一個陰沈,一個說笑、一個聆聽,一個積極熱情、一個宅著沉思,雙方看似衝突又不搭嘎,但根本就是一體的兩端,整體的正反與合一。
Elio 與 Oliver 就是兩極的相遇與互動。這也是為何在故事一開始,Elio 一直有這樣的敘述:「我不喜歡他這樣那樣」或是「他應該很討厭我」等等;顯然,Elio 眼見這位大膽狂妄的美國佬,早已意識到他們與生具來的巨大差距。Oliver 太吊兒郎當,太難以理解,又縱情聲色,與熱衷古典音樂又內斂冷靜的 Elio,性格迥異。
然而,雖然 Elio 不曉得自己早已喜歡 Oliver,有一對同志好友,同時也是古希臘文化專家的父母,卻已經看穿,這也是為何媽媽會找出《七日談》(Heptaméron給兒子說個公主與騎士的故事:公主沒有意識到,自己早已愛上騎士,該如何讓騎士知道呢?只是,這種事情與其說出來丟臉,不如去死好了(It’s better to speak or die?)。
Elio 開明的母親,明白 Elio 愛上男人的難堪處境,於是留下一句話:有任何問題,隨時歡迎找我們談談。不過,能談什麼呢?Elio 根本就不理解 Oliver 的真正心意,還一直感到 Oliver 的距離與厭惡。如此南轅北轍的人,該如何理解呢?
Elio 與 Oliver 之間難以跨越的差距,也顯示在教堂前的心意傳遞:「我想要你知道」和「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嗎?」Elio 這場告白,其實並不順利,因為 Oliver 始終站在公園的另一端,遠遠地跟 Elio 保持距離。教堂前的心意對話,本質上就難以成功,因為教堂是種象徵,意味著道德意識與社會規範,是道難以踰越的現實鋼牆。尤其,對於這兩位來自保守猶太教的信徒,要如何不在乎繫箍在頸上的大衛星,願意毫無顧忌地在 1980 年代,公然地跨越異性戀枷鎖,大膽地認同同志情感呢。他們都知道,這是禁忌之愛。
Photo Source: Flicks  Elio 父親早就把兩人的相互心引,看在眼裡。
但是愛上了就愛上了,就算禁忌,也難以阻擋真心與真愛。沉浸在南歐熱情的夏陽,穿梭在茂林果樹與豐碩果實之間,外加成熟如蜜的「杏桃(apricots)」,搖曳在風中窸窣招喚,終究,還是沸騰了兩人的心。於是,即使原本只想逃避,Oliver 還是回應了 Elio 的紙條。此後,兩人終於「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彼此」,共譜一曲甜蜜又感官的夏日戀情。
有趣的是,這段「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出自何處,又有何意思呢? —— 「合一」以及「以心靈融合為基礎的永恆友誼。」

特殊的永恆友誼

衝突的兩人、不和睦的雙方,在實體上,有身體的合一,在形而上,也有心靈的合一。這也是為何,兩人要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對方,這是種實體與形而上的雙重合一。如此,也能理解 Elio 與父親在最後的對話時,為何父親會說:Parce-que c'etait lui, parce-que c'etait moi. (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
Photo Source: PlayList 特殊的永恆友誼
上面這句話,是出自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論友誼〉“Of Friendship” ,這句「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是蒙田文章的核心。〈論友誼〉是蒙田寫給自己心愛的已逝故友的深情之文。以下節錄三段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息息相關之處:
1. 在我所謂的友誼中,心靈互相融合,且融合得天衣無縫,再也找不到連結處。若有人追問我為什麼喜歡他,我感到很難說清楚,只好回答:「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
(父親最後評論 Elio 和 Oliver 特殊的友誼關係時,特別提到這句:Parce-que c'etait lui, parce-que c'etait moi.)
2. 我們通過名字互相擁抱。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某次市政的大節日,我們邂逅相遇,一見如故,且相見恨晚;從此,再也沒有人比我們更接近彼此了。...我們相識時,都已是成人,他比我大幾歲,我們的友誼起步較晚,但來日不多,因此,不能拖拖拉拉,按部就班,浪費時間。不能像一般人那樣,小心翼翼地先從長期的接觸開始。
(小說會有「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題名靈感,應該是由「我們是通過名字互相擁抱」所產生。此外,當 Elio 和 Oliver 互擁,呢喃彼此的名字時,他們一直感嘆兩人之前實在「浪費太多時間」,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蒙田與他的好友所體認的現實:「來日不多、不該拖拖拉拉,還慢慢地進行長期的試探與接觸」。)
Photo Source: GayTimes「別再浪費時間了。。。」
3. 我說「融合」,那是千真萬確,我們不再有任何自己的東西,已分不清是他的還是我的。(三段〈論友誼〉的中文翻譯片段出處
(「融合」在此,就是前面所謂的太陽神與酒神的合一之心。也因為已經「融合」又「合一」,這也是為何即使 Elio 表示他認為 Oliver 比較完美,自己有太多缺憾時,父親會回答:我想他也會跟你說一模一樣的話,因為你們對彼此的奉承,就是對自己的讚美。〔I’m sure he'd say the same thing about you, which flatters you both.〕)
由「太陽神與酒神」、「兩極的合一」、一直到蒙田所謂「特殊的融合友誼」,可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故事的設計,是個多麼優美的具體哲學。然而,還沒結束,如果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論殘篇》可以佔有一個畫面,肯定有更多的涵義存在。於是,除了正反的相遇、衝突、與合一之外,導演還想以 Elio 和 Oliver 的美麗愛情,具體化《宇宙論殘篇》裡的哪些哲學?

時間與「萬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Ever-newer waters flow 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 或是 We both step and do not step in the same rivers. )註二」這句話很詭異,為何我今日踩進河裡的這一點,會與昨日或來日踩進的同一個點,兩者不同呢?明明兩次都踩在同一條河流的同一個地點的同一顆石頭,為何在赫拉克利特看來,同一個點會是不同的河流呢?
Photo Source: Youtube 「人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
這就要由他的另一句名言理解起:萬物皆流(Everything flows.)。赫拉克利特認為,萬事萬物一直都在流動、改變、與轉變中,沒有一時一刻會停止,隨時都有正反正反能量的相遇、衝突、與互動,推動著一切的運行。於是,此刻與下一刻,即使同處同一時空,其實早已人事全非。因為一切都在變動,無一永恆停滯;「一(整體)」的永恆,就是不間斷地流動。
也是如此,「流」,在赫拉克利特哲學中,是個重要概念。在電影中的表現,就是許多形式的「水」:緩緩流動的小河、急流奔騰的瀑布、森林深處的靜謐小溪、或是宛如希臘澡堂的游泳池(當然,這些宛如公共浴室的游泳池還有另一種功能:呈現「古典希臘的面貌」)。
這些「水流」都在訴說著同一件事:變動。一切都在變動中。也因為萬物隨時都在變動,「能夠相知相遇的此刻」,多麼珍貴偉大,多麼需要擁抱與珍惜。這也是為何 Elio 的父親告訴他,即使再痛苦,請好好珍惜這一刻 —— 此時此刻的美麗與哀愁。因為,兩個人能夠相遇又相知相惜,多麼難能可貴。壓抑、躲避、或退縮,都是種浪費,浪費時空為你創造的此刻。
Photo Source: Indiewire 「萬物流動中的巧合的相遇」
於是,儘管同性之愛在 1980 年代是種禁忌,看似極不道德又踰越規範,對 Elio 的父母來說,那都無妨。因為他們明白,在宇宙的正反與合一之際,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或道德與否,而是「萬物流動中的巧合相遇」。如此,公主怎能逃避騎士、不說我愛你,Elio 又何必壓抑心中的熱情、不向 Oliver 表示心意。如此,我們也能明白,為何 Elio 的父母親會特別安排他和 Oliver 最後的三日之旅,因為,此刻一旦溜走,變動流轉,一切將會改變,難以再回頭。
Elio 的父親深知,如果固守僵化的道德(猶太教),而放棄「萬物流動中的巧合相遇」,多麼浪費青春、又身心煎熬。人不會因為放棄,而忘記那一刻,而那一刻,卻能讓人懷抱一生的懊悔。父親說:我曾經如此地接近那種機會,但我沒有把握(他),我被某種想法給箝制、或阻擋,失去勇氣,而放棄機會。但是,我們的心與身體,只有一生的一次機會,你應該要以你喜愛的方式,去使用你的心與身體。我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種父母,我希望你享受你的每一刻,每個心動的時刻,以及每次的流淚與哀傷。
(這段話,真讓人淚流不止,有沒有讓你想到自己也曾經因膽怯而放棄,還有因放棄而刻意的壓抑與懊悔?真希望當時有人願意告訴我們,「去吧,就算犯規也無所謂,就算浪費時間在哭泣,也無妨,因為,生命就只有這一次,美麗或哀愁,也只有這一回。」希望這段話,許多父母都能看到、也都能體會,而願意放手讓自己的孩子,經驗生命的各種「巧遇」時刻,即使是難以讓人啟齒的奇怪體驗。)
沉浸在古典希臘哲學中的 Elio 雙親,真的非常與眾不同。透過對希臘哲學關於時空的理解,他們不再受限於猶太教的束縛,於是也無須在乎頸上的大衛星。甚至,如果還記得 Elio 父親在向 Oliver 介紹希臘雕塑時,還不斷讚嘆這些軀體的健美,讚揚希臘人懂得感官的享受,讚賞他們喜愛沈醉在肉體(物質)世界所帶來的美好。而劇中最直接象徵著「肉體」,能將肉體的歡愉比喻為世間的瓊漿玉液,就屬甜美多汁的杏桃。可惜,Oliver 最後沒有吃下那顆塞滿人類種子的「蜜桃」(小說的這個場景不一樣,Oliver 真的有吃掉桃子),要真吃掉桃子,才能更真確地表現「特殊的友誼與合一」。
Photo Source: PopSugar   「我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種父母,我希望你享受你的每一刻。」
享受歡樂,但也要享受悲傷。變動中的每一刻,都值得讓人沉浸身心、好好品嚐。只是,如果此刻稍縱即逝,那麼,還有永恆嗎?—— 有的。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裡,「火」是萬物的初始,一切的源頭,也是永恆。

火:愛的昇華與永恆

雖然萬事萬物不斷地變動,但是這些正與反的相遇與衝突,最後都會轉化為火,因為永恆之火、永不熄滅。這個奇怪的理論,可以這樣理解:古希臘人(一直到文藝復興亦然)認為,萬物可以簡化為風火水土和以太五種性質,這些性質,會彼此變換與轉化(類似華人五行相剋相生的概念)。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裡,盛火轉弱之後,會轉為風(air),風弱之後,轉為水,水弱之後,又會回到火(註二)。「火」在赫拉克利特看來,是一切物性轉換的中心,超越時間與變動。
為何萬事萬物會變動,但獨留火一團代表永恆?
永恆與變動,都是解釋時間的方式。換句話說,永恆與變動,是兩種時空的感受。在變動中,時間是流動的,就如同前面所謂的「萬物皆流。」但是,雖然一直在流動中,卻有個更大更寬廣的永恆(在更高一層次),能夠包容一切的衝突與變動。也就是說,在永恆裡,一切都在流動,或說,一切都流動在永恆裡。前面這句話,也可以當成是「一就是整體,整體也是一」的變化型。因此,時間是以兩種形式同時進行:流動與永恆。
由此,再來體會《以你的名字呼喚》的最後一個橋段:火爐前的 Elio。這段落真是非常美的形而上表現,呈現導演對於時間之流的感受與看法。
Photo Source: Tumblr 熊熊的永恆之火,超越時空的變動
代表永恆之火的爐火,熊熊燃燒著,享受著失落與哀傷的 Elio,盯著這團永恆之火,沉浸在思念中,淹沒在他與 Oliver 的合一。此刻,即使兩人身體早已分開,但彼此身心卻已是合一的整體。他們的合一與整體,此刻正與熊熊的永恆之火,超越時空的變動,冉冉昇華、進入永恆。
然而,世間的變動並沒有因為 Elio 進入永恆,而有片刻的停滯。Elio 的背後,母親與家事阿姨,正來來又去去,忙碌地準備光明節大餐(猶太教的光明節幾乎同等於基督教的聖誕節)。背後的日常生活,正是流動中的時間,變動中的一切。
因此,就在這一幕,有兩種「時間之流」正在進行:一個是靜止與昇華的永恆,另一則是流動中的轉變。兩種時間觀、兩種生命觀,並行不悖。不管身處哪種時間觀,身為只有一個「一生」的人,最美好使用生命的方式,就是把握此刻與享受此時。這一幕,真是好美,如詩一般,外加闡釋著「如流」的背景音樂,Vision of Gideon,更是讓人宛若一起漂流在閃爍的時空之流,稍稍閉起眼睛,馬上又會流轉到下一個時空裡。這美麗的段落應該已是經典。
不過,這兩個分流的時間,最後還是合而為一,因為,在媽媽的幾次呼喚之後,Elio 終於回頭,回到時間的流轉,也回到現實。永恆,應該就刻印在記憶了。
最後,附上 Elio 父親最後兩段經典的「鼓勵兒子把握生命、別怕禁忌、與放膽去愛」:
“Look,' he interrupted. 'You had a beautiful friendship. Maybe more than a friendship. And I envy you. In my place, most parents would hope the whole thing goes away, or pray that their sons land on their feet soon enough. But I am not such a parent.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a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出處
“I may have come close, but I never had what you had. Something always held me back or stood in the way.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 (出處
。。。。。。
其實,還有另一種解讀《以你的名字呼喚》的方式,就是以希臘哲學家的「對話派對」來解釋。那是種鼓勵男男之愛,鼓勵大男人帶著小男孩,由性的啟蒙到體驗生命與智慧的方式。不過,這已經是另一個故事了。關於「希臘人的同性情誼」,可以參考這篇:「同性戀與異性戀,沒啥不一樣,通通都神聖」。
Photo Source: MyNewPlaidPants  媽媽也是早就知道了。
註一:補充: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這書名中的「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就是來自「祆教」這個字 Zoroastrianism。相同的字源,都暗示著有著相仿思想體系的源頭。這也是為何上一段會也到,今日仍默默受到祆教影響的原因。
註二:以下,所有關於赫拉克利特的節錄文句,都是出自於英文節錄維基的「赫拉克利特」條目
Featured image: Photo Source: Men's Healt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