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羅興亞難民危機(中):蘭道夫邱吉爾的兩大決策

第三次的英緬戰爭很快就落幕,早已經虛弱不堪的貢榜王朝,完全不是英印聯軍的對手,緬甸國王被俘,上緬甸也落入英國手中。這時英國政府內部卻開始爭論應該如何統治緬甸,其中一方認為該控制緬甸國王,建立魁儡政權,仍由原來的緬甸政府治理緬甸,英國則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以節省行政成本。
但是以印度事務大臣蘭道夫.邱吉爾為首的另外一方,則力主英國應該要直接統治緬甸,並且將緬甸交由英屬印度政府來管理,才能有效利用緬甸的資源,並且打通到中國西南內陸的貿易路線。最後的結果是由蘭道夫.邱吉爾勝出,這也讓緬甸國王被放逐到印度,最後客死異鄉,而緬甸則被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份,由英屬印度政府直接治理。只是蘭道夫.邱吉爾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兩大決策埋下了日後的動盪種子。
首先緬甸國王被流放,改由英國人直接治理,導致了緬甸全境的反抗運動,仍忠於王室的反抗軍,以游擊戰的方式與英印聯軍繼續作戰,迫使英國人展開長達多年的血腥鎮壓。英國人除了調動英印聯軍攻擊緬甸反抗軍的據點,也組織警察與治安部隊來維持社會秩序。已經移居若開邦多年的羅興亞穆斯林,早就經英國人訓練而成為若開邦的警察與治安部隊,加上又熟悉緬甸社會環境,於是被英國人大量調往緬甸各地,擔任維護治安並清剿反抗份子的任務。當然,這是一項會讓雙手染上鮮血的工作,在英國人弭平緬甸反抗運動的殘暴過程中,羅興亞人成為了最主要的幫手,而這也讓緬甸社會的各種族,都一致痛恨這些曾經幫助英國人鎮壓緬甸百姓的羅興亞穆斯林。
而緬甸直接由英屬印度管轄,英國人又採取開放政策,只要願意到緬甸各地工作與經商的人,英屬印度政府都歡迎,這讓大印度地區的所有人都能自由遷移到緬甸這個省份,結果更多的移民相繼湧入,在英國人將緬甸首府遷往仰光後,仰光還曾被認為是東南亞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會。但是這種政策的副作用就是弱勢的原住民族往往受到更大的壓迫。
在英國人佔據緬甸的菁華地區以後,文化與人口數都較強勢的緬族,有許多人選擇移往若開邦尋求機會,孟加拉的穆斯林也挾政策鼓勵的優勢,繼續大量移民若開邦,到最後原本世世代代居住於若開邦的若開族人反而成為了最弱勢的民族。因此若開族人不止討厭緬族人、英國人,更加怨恨宗教信仰完全不同,而且霸佔了他們家園的羅興亞穆斯林,彼此經常爆發各種大小不一的衝突。羅興亞人認為若開族人就是要將他們全部逐出若開邦,因此出現危機感,開始組織各種自衛團體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最後讓彼此結下血海深仇的,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軍佔領緬甸,並在日本扶植下,成立了親日的緬甸新政府。而戰敗撤退的英印聯軍,則扼守孟加拉與緬甸的邊界一帶,嚴防日軍趁勝追擊攻入英屬印度,並開始提供武器給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組織抗日游擊隊。這支部隊被稱之為「孟加拉V支隊」,主要任務是協助英印聯軍對抗日軍,但問題在於這支「孟加拉V支隊」的對日戰功有限,卻常常捲入與若開族人的武裝衝突中,同時還以攻擊日本佔領區為名,襲擊若開族人的村莊。
根據若開族人後來的指控,最少有上百個村莊受害,死亡人數高達十萬人以上。但羅興亞人則認為這是在戰爭中所出現的死傷,在受命攻擊日本佔領區時不可能不會造成平民傷亡,雙方因立場的不同而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但這樣的新仇舊恨直接導致若開族人堅持絕不原諒羅興亞人。
二戰結束以後,英國被迫退出印度次大陸,大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國,緬甸則在翁山將軍的領導下從英國獨立。但翁山將軍在緬甸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前即被暗殺,緬甸聯邦共和國也在獨立後不久,因軍方發動政變,而進入長期的軍事獨裁時期。在軍政府統治下,緬甸政府完全不承認羅興亞人為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並將其視為非法居留的孟加拉人。沒有公民權的羅興亞人不斷遭到各種迫害,也不斷與若開族人爆發流血衝突,近年來衝突越演越烈,羅興亞人於是組成「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全面武裝反抗,並攻擊緬甸軍警,導致緬甸軍方進行強力鎮壓,在軍方的血腥清村下,大批羅興亞人被迫出逃,釀成舉世矚目的羅興亞難民危機。
封面圖片:wikimedi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