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3分鐘分享地熱能源現狀

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王守誠老師,再次來到智庫,與我們(以及全國讀者)分享地熱能源產業。台灣位於地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很多,但是福禍相依,伴隨的地熱能源,也很多。1970年代由美國協助的探勘,有許多重要的地質資訊,在今年三月,中油等國營機構也將會陸續釋放資料。
然而許多國營企業,政府機構,過去有著許多探勘資訊,卻沒有把這些重要資訊公開,這一點是非常令人難以理解。公開資訊,對於國家、企業、國民、社區利用資源,有百利而無一害 ; 過去許多「這是我做的,所以資料只屬於我的」這種想法,個人覺得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
王老師說道:有時候花費半天,深入兩千八百公尺,發覺到地熱還不到90度,結果有一個工研院的探勘,在廬山NL1A 260M井,井底溫度就有168度C。檔案就在那,但是資訊不流通,這樣資源會不會浪費,那是不是很漚?
不過,海洋大學等民間機構,透過自己的先進探勘技術,如地應力儀、大地電磁陣列探勘(MT Array),持續在做資源統整、判讀。未來也將會與柏克萊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合作,解析流體活動範圍。
台灣的地熱發電潛能高,也能夠提供「穩定綠能」(因為不受季節、時間之影響,24/7隨時都可以發電,也隨時都能關閉。可以作為很好的基載)據王老師提供資料,之後地熱之發電潛能可以達到31.8GW。
除此之外,還能搭配氫能、生質能、沼氣發電等,進行發電搭配。比方說,熱能可以提供給生質能,在一定高溫之後,用更少能量來升溫更多。又或者地熱能夠製氫,提供氫能電池資源。之後在偏遠鄉鎮,不但可以解決社區能源問題,也能夠達成分散式能源目標。將來,更可以設置加電站,解決電動載具等「行」的問題。
探勘地熱,不但對能源有幫助,對於我國的地質、地震、地球科學的整體研究,都大有可為。之後若地熱產業持續發展,包含認證,研究,資料分析探勘,這些對地質科學的人才需要也會大增,整體的就業需求也會增高。
王老師也再次強調:溫泉與地熱是共生的,探勘技術對於溫泉產業是有助益的。所以,除了發電, 溫泉等熱能的附加效益,也可以助益地方。
最後我問老師,請問探勘井鑽的洞大該多大,他直接用兩個手掌比出來,直徑大該25cm左右,果然跟我想像的大小有所差距。
關於成本:在紐西蘭,均化成本已經達到1.74元新台幣,王老師對之後台灣熱能產業發展,非常樂觀。
不過,資料要透明,資料要開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和我一起,從全世界的公共議題中發現共通問題,運用大格局,找到正確的解方。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