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政府補貼綠能? 談談加州能源的補貼與規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加州能源委員會是加州規劃能源發展的重要組織,這個組資的任務,是透過立法與政策,推動再生能源與經濟發展,並提升生活品質。加州2012年之後,可再生能源成長穩定,如今風能佔可再生能源之31%,太陽能佔36%,加州能源委員會的各項規劃措施,可以說是居功厥偉。


加州能源委員會的發展策略目標有八大項:能源政策、資訊資源、研發、發電廠規劃、制定建築物及家電的能源效率標準、交通領域、支持可再生能源,以及精進管理。這個組織架構與一般政府科層式的架構相當的不同,是一種集成式的架構,而其下許多單位辦公室,在各種不同議題,經常是同屬於兩三個辦公室會一起合作解決。
加州另一個重要的推動綠能的組織是加州空氣委員會(ARB),能源委員會與空氣委員會都善用規劃利用市場力量的方式,來加速推動許多原本由政府進行會耗時並耗費大量預算的任務。

讓污染者補貼改善污染者

加州根據其環境品質法,連結汙染者與改善汙染者,用以限制對空氣品質有不良影響的企業,而獎勵改善空氣品質的企業,具體的作法是直接以造成空污者課以額外費用為財源,去分配給欲獎勵的對象,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政府負擔小,初期綠能市場小時效果大,晚期綠能市場大時不需補貼,獎勵也會自動減少。

例如,以內燃機汽車課徵燃油稅,來補貼電動車,以點值分配,初期內燃機汽車佔絕大多數,電動車量少,分配下來單一車主可得到極高額度的獎勵,因而在市場發展前期產生巨大誘因推動市場,但若到了未來電動車普及的時候,內燃機汽車已經相當少,電動車卻很多,此時平均下來獎勵就聊勝於無,但是,當時產業已經進入規模量產,原本就不在需要太多獎勵,獎勵在這樣的機制下可自然退場。

相對的,當前台灣政府採用的各種補貼政策,往往在初期獎勵不足,無力推動市場,到後期卻又數量太大,造成政府財政嚴重負擔。台灣目前採行點值制度的領域,卻是健保,而且是反過來以壓榨必須培養的醫護資源,來補貼大量的民眾,作法相反,所以產生嚴重問題。

加州的各種補貼方案,申請時採「無罪推定」,要求廠商誠實揭露,並且相信其清白,如此一來可大幅減少行政上的障礙,但是,若廠商被抓到說謊,之後就進行加重調查,廠商為了保有「無罪推定」的方便,所以也不會任意造假,因為若事事都要經行政調查,曠日廢時,就不用做生意了。

台灣則相反,對企業都採取「有罪推定」,企業要耗費大量力氣自證其無罪,但有心為惡的廠商在過程中造假政府也看不出來,結果對正當企業造成嚴重妨礙,對黑心企業莫可奈何,屢為社會詬病。台灣未來在思考任何獎勵措施時,恐怕都必須思考這個自己的經驗教訓。

特別感謝中經院的Matt研究員,以及參與台灣世代智庫舉辦的第十次能源論壇的產、官、學、媒體、民眾,大家一起分享資訊,給予這篇文章提供之資料、看法。


封面圖片:Solar on Covina Walmart@flickr CC by 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冠廷 Kuan-Ting Chen的沙龍
101會員
88內容數
<p>和我一起,從全世界的公共議題中發現共通問題,運用大格局,找到正確的解方。</p>
2022/10/14
台灣以自由、民主與人權揚名海外,這是台灣立國之本,也是台灣人民生活的方式,我們當然對此引以為傲,但除了理念相近的國家之外,我們也須思考其他拓展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2/10/14
台灣以自由、民主與人權揚名海外,這是台灣立國之本,也是台灣人民生活的方式,我們當然對此引以為傲,但除了理念相近的國家之外,我們也須思考其他拓展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2/03/06
The US commitment to the Indo-Pacific and Taiwan How Europe and the Indo-Pacific differs China has no legitimacy to attack Taiwan
Thumbnail
2022/03/06
The US commitment to the Indo-Pacific and Taiwan How Europe and the Indo-Pacific differs China has no legitimacy to attack Taiwan
Thumbnail
2022/01/27
In January, the foreign and defense ministers of the US and Japan met virtually to discuss closer defense ties. The virtual meeting was in the spotlig
Thumbnail
2022/01/27
In January, the foreign and defense ministers of the US and Japan met virtually to discuss closer defense ties. The virtual meeting was in the spotlig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如果你是銀行,你願意投資、融資給哪種企業?
Thumbnail
如果你是銀行,你願意投資、融資給哪種企業?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歐洲議會批准碳關稅立法 全球首例貿易法納氣象規則 - 現代把馬斯克笑的「蠢生意」變商機,它的氫能車如何連4年贏豐田、拿第一 - 台積電新危機?這強國也要砸錢拚晶片:降低對台灣依賴 - 星艦首飛下場如預期,發射 4 分鐘空中爆炸,群眾仍爆出歡呼 📺影片 : 1則 真正的人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歐洲議會批准碳關稅立法 全球首例貿易法納氣象規則 - 現代把馬斯克笑的「蠢生意」變商機,它的氫能車如何連4年贏豐田、拿第一 - 台積電新危機?這強國也要砸錢拚晶片:降低對台灣依賴 - 星艦首飛下場如預期,發射 4 分鐘空中爆炸,群眾仍爆出歡呼 📺影片 : 1則 真正的人
Thumbnail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Thumbnail
很多人買特斯拉是因為他有自動輔助駕駛、酷炫、環保,長期以來,特斯拉主打的就是電動車和環保,觸及擁有環保意識的高收入族群,像是藉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或是電力相較汽油可減少更多的碳足跡等方式銷售自家產品,甚至賣碳權還成為其相當重要的營收基礎。
Thumbnail
全球缺電危機,各國都紛紛祭出節電或調漲電價的政策,我們也提供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度過缺電危機!
Thumbnail
全球缺電危機,各國都紛紛祭出節電或調漲電價的政策,我們也提供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度過缺電危機!
Thumbnail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我認為,同步解決之道是「用油錢養綠電」,以此方針為「綱」,串連起複雜交纏的眾多線索,即可綱舉目張地破解難題。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財源來自「截流油錢」,這種「高價創能」並不會加重台電的財務負擔。 可能的效益不僅止於此。 【註 1】
Thumbnail
【搭配社區營造與共享綠能價值】 【徵收有效碳費,擴大社會福利】 台灣以碳定價的政策制定為主要目標,並依據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以減緩、調適及綠色成長3大主軸,推動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雖然政府積極地響應綠色環保以配合國際趨勢,然而其政策上仍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
Thumbnail
【搭配社區營造與共享綠能價值】 【徵收有效碳費,擴大社會福利】 台灣以碳定價的政策制定為主要目標,並依據2015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以減緩、調適及綠色成長3大主軸,推動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雖然政府積極地響應綠色環保以配合國際趨勢,然而其政策上仍有許多曖昧與模糊的空間...
Thumbnail
科學問題的前提,還是要處理價值觀衝突,不然就是所謂的獨裁,支持民主自由的讀者,應該不會同意。所謂解決問題的方法,到頭來就是你得要處理各式各樣的衝突,不是單純的算帳本,或是有效果就得要做,更不能把問題極端化。
Thumbnail
科學問題的前提,還是要處理價值觀衝突,不然就是所謂的獨裁,支持民主自由的讀者,應該不會同意。所謂解決問題的方法,到頭來就是你得要處理各式各樣的衝突,不是單純的算帳本,或是有效果就得要做,更不能把問題極端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