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p>紀錄片推薦(一):反抗權威與壞人</p>

片單系列是讓跟我一樣的廣大宅民,想看點什麼時能有片庫列表可以找。關於紀錄片我分成上中下三篇。上篇除講解主觀的自創的分類方式外,主要介紹的是對抗權威類。(在相關片名的連結我採用《IMDB》(豆瓣)這種格式。)
《并:控制》的預告,李惠仁為台灣紀錄片少數以對抗強權為創作方向的導演

好看的紀錄片有哪四類?

無意中,在電影群組裡討論串談到了Netflix今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伊卡洛斯》(伊卡洛斯),這讓我因此講了一串自己對紀錄片的分類看法,並提了相關推薦片單,由於這話題在《日常對話》( 日常对话)已經討論過一次,基於不想一講再講,乾脆寫成文章一方面留存為用,若有機會達到分享效果那是更好。
雖然我學電影,但講到紀錄片時我有沒有蹺課是問題、就算有去我大概也沒清醒的聽課。好在這是個片單類型的文章,關於紀錄片的分類,僅是把我自己看過的紀錄片評價,以分類便利為主向大家推薦,專業一點的理論或有提及,但絕不嚴謹。
我所區分的四個類型是:反抗權威類、台灣好片類、奇觀異象類和娛樂或藝術類。(大家心中的10大好片永遠超過10片,分成四類卻總共有五類相信大家可以理解)
1982年的《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又译失衡生活)的劇照,取自免費圖庫。
1982年的《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又译失衡生活)的劇照,取自免費圖庫。
左圖是著名的紀實影片生活三部曲。三片均無無劇情對白,只有音樂和影像。這是我最強烈推薦的電影之一。單憑這一片,推薦紀錄片就可能多出一類。否則就缺了一角。

 

這樣分類的標準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紀錄片如果要嚴格的去定義,應該是英文的documentary film,它不只說明代表拍的「紀錄真實的事件」,還應遵從特定的道德規範限制。麻煩的是,關於製播限制的倫理學問題其實沒有明確標準,例如:「哪樣的問題算是引導式發問?」、「拍攝者『紀錄』或『消費』被拍攝者的界線何在?」等問題也是各有主張、難以定義。
在我的分類中,我把大致上偏向新聞製播意圖與流程的作品,依題材分成其中兩類:一是反抗權威類,也就是新聞的政治版面; 另一個則是奇觀異象類,大致屬於社會、娛樂等新聞的深入報導版。其餘兩類,我會在單篇文章中另外說明判斷標準。

美國壞人

前面說過反抗權威類的紀錄片是較符合Documentary Film這個認定標準的,所以,第一類我推薦的紀錄片很容易在對照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入圍影片中找得到。
奧斯卡入圍的最佳紀錄片當然題材多元,所以,有一些佳片我在下一篇文章「社會新聞版」那一類會列出。剩下的片子中,我就只關注反抗權威類型。這類型的紀錄片,通常都有一個壞人或體制(一群壞人),條列出來正好是「近代壞人史」。我先列一下美國文化中,值得推薦的紀錄片,其實,也呈現出當時美國的壞人可能長什麼樣子:
首先,在2010以前的片子,由麥可.摩爾(Micheal Moore)拍攝的三部曲很值得一看:2002年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科伦拜校园杀人事件)、 2004年的《華氏911》(华氏911)、2008年的《健保真要命》(医疗内幕)。
這三部片的導演及拍攝手法已經是可另闢文章討論的創作者,在此不多贅述。先看看2010年以前這三部片子裡各自出現了什麼樣的「壞人」呢? 第一部片壞人是那些支持擁槍合法的團體、第二部片是攻擊小布希及政府媒體利用開戰來動員國內輿論的現象、第三部片的壞人是那些是美國選舉背後的大金主醫藥產業與保險產業。另外,要加註說明的是,《華氏911》得到了2004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卻並未得到當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這是Netflix自製的紀錄片凸顯黑人形象的形塑「策略」,也是台灣收看優質紀錄片的優良管道

 

再來,在2010年後,《第十三修正案》(13th)和 《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兩片,都深刻的討論美國那些壞白人如何形塑目前種族平等的假象;《第四公民》(Citizenfour)講的是史諾登披露邪惡的美國政府的監聽機制、《伊卡洛斯》(Icarus)則是紀錄了即將主辦2018年世足賽的俄羅斯,邪惡的俄國政府介入運動員使用禁藥的黑歷史。
這一系列看下來,擁槍團體、既得利益的白人與富人、共和黨政治菁英、國際惡霸俄國,這幾乎描繪了美國政治中民主黨所見的「壞人」。不過,細心的讀者或許可以發現,在2010前後,我幾乎沒有推薦相關紀錄片,其實理由也很簡單,當時是好萊塢叫為支持的民主黨歐巴馬政權主政,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批判當局的能量了。

美國以外的壞人在哪?

雖然,我的分類有台灣紀錄片這一類,不過,有幾部片我想要放在反抗權威這一類來推薦。台灣紀錄片其實向來較少有明顯「監督政府」意圖的作品,就算有,往往也是以監督之名,行政治攻擊之實的另類造勢。但在這樣的荒脊土壤中,李惠仁所拍的《不能戳的秘密》和《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禽流感防疫問題的官僚失能,是讓我眼睛一亮的導演。他近日上線的最新作品,是討論中國對異議、言論管制相關的《。不過,這三部紀錄片前兩者議題過於專業、新作則有議題聚焦不明確的問題,相較之下,我更推薦的是《蘋果的滋味》,由於拍攝題材正是導演最熟悉的媒體產業,雖然不是典型的「反抗權威」,卻拍出值得玩味的深度,有機會作者會另文討論,文末也附上全片的影片連結。
另一個與反抗權威相關的紀錄片,我推薦張贊波的《大路朝天》一片(預告),導演拍出當今最大的威權「中國的言論審查制度」下,難以窺見的中國底層人民生活情況。對於這位導演的相關資料,可閱讀報導者網站的文章:你打不過他們,還不能喊聲痛嗎?——專訪《大路朝天》導演張贊波
我認為李惠仁最具可看性的作品《蘋果的滋味》,以上全片連結來自紀錄觀點。
(補充:在東亞,世越號的紀錄片也是反抗權威的重要作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