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1|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好爵士圖鑑第1話:Miles Davis【Kind of Blue】/ Mark Turner【Dharma Days】

在身處現代串流音樂的速食聆聽模式中,我認為唯有專注式的聆聽習慣,才能細細品味音樂的美好。因此我會以系列文章推薦一張經典爵士樂專輯以及一張近二十年內的當代爵士作品,並且說明我的推薦理由和解析聆聽重點,既與傳統歷史連結,也能體驗當代潮流。

經典爵士樂專輯:Miles Davis【Kind of Blue】(1959年)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a6coqjm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a6coqjm
在爵士樂最關鍵的1959年出版,【Kind of Blue】絕對是劃時代的巨作。難能可貴的是,這張專輯在藝術性之餘,兼具優雅的音樂性。無怪乎在爵士歷史上成為新舊時代的分水嶺之外,這張專輯也被眾人公認為荒島唱片的首選。
「音樂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待一個和弦」。這樣的方式擺脫了和弦只能用調性角度去看的思考模式,而有了全新的觀點:調式(Modal)。
此輯現身於硬式咆勃(Hard bop)發展正熱之際。55年開始發展的硬式咆勃承襲40年代的咆勃樂(Bebop)精神,在作曲上將調性音樂(tonal)推往極致:充滿二五和弦行進的串接、需要對每個和弦的調性關係小心處理的思考方式。這樣的思考型態由於對音樂家的旋律思考限制極多,挑戰也高。但是歷經這許多年的發展,Miles也對咆勃思維感到疲乏。正巧他的理論家好友George Russell發表了理論巨作【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of Tonal Organization】,給Miles全新的啟發。書籍雖厚,不過沒關係大家不用真的找來看,我幫大家重點整理成一句話:「音樂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看待一個和弦」。這樣的方式擺脫了和弦只能用調性角度去看的思考模式,而有了全新的觀點:調式(Modal)。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aj875y5
和Miles同樣醉心於這個發現的,是曾師事於George Russell的鋼琴家Bill Evans。雖然兩人對於調式爵士的想法有諸多討論,Evans卻因為其白人身分被Miles的團員賭爛,再加上Evans也正踏出自己的三重奏樂團事業,而不想參與Miles的樂團巡迴。然而,在Miles進入錄音室之際,還是找了Evans回來錄音。加上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Cannonball Adderley、貝斯手Paul Chambers和鼓手Jimmy Cobb,這是個六重奏的陣容。
左起:Coltrane、Cannonball、Miles、Evans。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8gjygbg
調式音樂中,不同調式可相互結合為複雜的和弦行進,與原本的硬式咆勃相連接,促成60年代的後咆勃(Post bop)發展。而其聲響開放的特性,則讓音樂家得以在節奏、旋律甚至音色上做更多實驗,再加上較為陰暗色彩的調式運用,也導向自由爵士(Free jazz)的方向。做為扭轉爵士發展方向的專輯,【Kind of Blue】確實當之無愧。
首軌“So What”大概是調式爵士的國歌。全曲只有兩個和弦(Dm7、Ebm7)平行移動,並以Dorian調式為基礎。開放的空間迴避了調性爵士和弦過於複雜的問題,讓音樂家不需要顧此失彼地繞著和弦轉,可以專心發展旋律。曲子開頭的低音線條搭配Evans以四度堆疊的和聲,已經成為爵士樂辨識度最高的經典樂句。對於同樣的和弦,Miles、Coltrane和Cannonball三人的想法明顯不同,Miles的旋律舒緩,細心地強調Dorian的特徵音,並逐步發展到和弦上的延伸音;Coltrane以大量音群嘗試著聲音,特別著重於旋律小調(melodic minor)的聲響;Cannonball思維則還是偏向咆勃傳統。
“Blue in Green”據稱是Miles交給Evans兩個和弦:Gm和Aaug,說了句「看看你能弄出甚麼」後Evans交出的「作業」。僅有10小節的短短曲式,Evans以這兩個和弦搭配的調式出發,寫出好似頭尾相連、循環不絕的感受,卻繞出這張專輯最美的聲音。“Flamenco Sketches”開頭的鋼琴前奏其實是Evans的另一首作品“Peace Piece”,在曲式設計上則另有巧妙。這是以五個段落、不同調式寫成的曲子,其中由於第四段的調式“D Phrygian dominant”帶有些許西班牙色彩,所以才有這個曲名。即興中,每個人可以在不同的調式段落任意逗留,直到自己想要結束時才引導其他人換到下一個段落時。因此,每個人在每個段落即興的長度都不相同,在當時可說是少見的編排。
由於藍調的和聲節奏與結構帶有些許的調式色彩,而出現剩下的兩首藍調變形作品“Freddie Freeloader”和“All Blues”(分別在近結尾的和弦有所更動,與傳統藍調不同)。其中,“Freddie Freeloader”據說是因為當時有位叫做Freddie的樂迷常常來聽Miles的演出卻不付錢而命名。這兩首曲目也因為旋律平易近人、又是樂手偏好的藍調曲式,而常常被翻演或是出現於Jam Session中。
這張專輯的調式概念較為基本,卻真正讓爵士樂圈注意到全新的作曲和演奏方向。調式音樂中,不同調式可相互結合為複雜的和弦行進,與原本的硬式咆勃相連接,促成60年代的後咆勃(Post bop)發展。而其聲響開放的特性,則讓音樂家得以在節奏、旋律甚至音色上做更多實驗,再加上較為陰暗色彩的調式運用,也導向自由爵士(Free jazz)的方向。做為扭轉爵士發展方向的專輯,【Kind of Blue】確實當之無愧。

當代爵士作品:Mark Turner【Dharma Days】(2001年)
圖片來源:https://tinyurl.com/y7ucu39s
在80年代傳統爵士的復興和融合爵士的精煉化後,90年代的年輕音樂家面對的是一片未知:到底該延續這些Miles Davis、John Coltrane等大師建立的傳統,還是該大破大立捨棄傳統規則?遵守傳統路線,好像能玩的都被玩過了;拋棄傳統,似乎又相當於宣告完全脫離爵士的範疇。此時,以薩克斯風手Mark Turner、吉他手Kurt Rosenwinkel領軍的四重奏組合,示範了蘊含更多可能性的新路徑。
Mark Turner在Warne Marsh的身上發現了迥異於John Coltrane、Sonny Rollins、Wayne Shorter、Michael Brecker等大家熟知的薩克斯風手的全新世界,在內化吸收後,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薩克斯風手Warne Marsh可說是爵士樂中的Unsung Hero:亦即才華洋溢、充滿自己的風格,卻並未在自己活躍的時代獲得應有重視的音樂家。他和另一位知名薩克斯風手Lee Konitz均師承於盲人鋼琴手Lennie Tristano(又是一位Unsung Hero),但是除了Konitz外,Tristano一派始終未受樂壇青睞。Mark Turner在Marsh的身上發現了迥異於John Coltrane、Sonny Rollins、Wayne Shorter、Michael Brecker等大家熟知的薩克斯風手的全新世界,在內化吸收後,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Tristano School以簡單的動機為出發點,逐漸發展為更綿延、複雜的悠長旋律線條,而不是常見以「lick」為主的即興方式,讓即興更具生命力的變化,而不僅是樂句火力的展示。
Turner在Marsh身上更學習到了許多極具特色的演奏:
  • 音色:近似木管樂器如豎笛的音色,並且選擇較為內斂的表情詮釋。
往常在Coltrane、Brecker聽到的爆裂式吹奏已不復見,Turner在高音激動處只會有微微的破音,大致上仍保持音色的圓潤。這樣的吹奏技術,在更年輕的薩克斯風手如Ben Wendel、Walter Smith III、Dayna Stephens的演奏都可以聽見。
  • 樂器控制技巧:廣闊音域的使用,並在超高音域(altissimo)大量使用半音上下行及完整樂句吹奏的即興手法。
在Turner身上可以聽見他對大跳音程、高低音域間的快速轉換控制能力。而前輩Brecker雖然也有在超高音域的吹奏,多半是情緒表達激動的樂句中的長音,較少使用超高音域吹奏完整的樂句。
  • 奇數的分句造成錯置的節奏:以五個音、七個音為群組的演奏,逐漸擺脫往常多半以三的倍數為群組的吹奏。
【Dharma Days】是Turner在大廠牌Warner發表的四張專輯的最後一張,也是個人認為最精彩的一張。不僅演奏上展現上述的全新特色,也在作曲上下足功夫。以獻給同輩的鋼琴家Ethan Iverson的《Iverson's Odyssey》為例,雖然和聲上大致維持傳統藍調的架構,卻將主題編寫的非常“Tristano School”。值得一提的是,鼓手Nasheet Waits的打法非常的鬆散自由,但是聽者仍然可以聽到節奏,相當受到前輩鼓手Paul Motian以「暗示」手法點綴時間的影響。現代的爵士樂手演奏標準曲時,幾乎都已採用這樣的手法,而不再是傳統ride、hihat較為固定的伴奏。
典型的“Tristano School”旋律寫法:有著許多重音錯置,並搭配和聲有許多傳統較少採用的延伸音。
獻給另一位同輩鋼琴家Jacky Terrason的《Jacky's Place》,則以五拍的節奏為基礎所寫。有別於以往音樂家演奏五拍時多以3+2的方式思考,《Jacky's Place》沒有明顯的群組區別,是非常線性的五拍節奏,並帶有典型的“Tristano School”旋律寫法:有著許多重音錯置,並搭配和聲有許多傳統較少採用的延伸音。Turner在即興時將4拍樂句嵌在5拍中,製造複節奏的張力感,相當刺激。標題曲《Dharma Days》則有著複雜的曲式設計,許多的段落是以奇數小節的和聲節奏所寫,相當具有挑戰性。Turner的即興在鬆散的一半速度(half time)展開,並漸漸發展為原速演奏。進展到吉他手Rosenwinkel的即興時,樂團又再度從一半的速度出發,並在Rosenwinkel的引導下變為帶有些許的拉丁節奏。
在此輯之後,Turner多以sideman(幫他人助拳)或是co-leader(和別人一起掛名)的角色在樂壇活躍,遲至2014年才發表自己擔任leader的作品。然而Turner已對樂壇造成整個世代的巨大影響。聽聽Ben Wendel、Walter Smith III、Dayna Stephens、Malissa Aldana等薩克斯風手,都是在當今樂壇中,站在Turner的肩膀上再發展出自我風格的主流人物。而這些當代音樂家的演奏與作曲,都與【Dharma Days】脫不了關係。
※關於【Dharma Days】,亦可參考我先前在KKBOX所寫的樂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文章散見於爵士生活誌、KKBOX專欄、聯合報青春名人堂等,從音樂家風流韻事小八卦、歷史源流探討到在我們呼吸瞬間發生的爵士新聞,無所不寫。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