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最後一篇分享關於《破案神探四部曲》的文章。沉澱了那麼久,主要是因為這接下來要探討的,是非常深澀糾結的、非常符合貼切於現今社會之「網路暴力」及「受害者心態」;以及最後經歷過這些大大小小的罪惡,作者說出內心對於這些罪犯所應得的「刑罰」。
暴力的發生,在前面已經探討過(參考此系列
(1)、
(2)篇),「施暴者」還需要有「受害者」,除了有些隨機的意外,更多時候受害者本身也有相當多要探討的部分。
畢竟,在關注的兒虐案當中,常常伴隨著家暴。枕邊良人變狼人,看到常常是忍受著言語或關係上、肢體上的暴力,卻又無法脫離,時有所聞。
「1991年安大略省一名15歲的女學生列斯理,因過遲夜歸被母親罰鎖在屋外,然後就此失蹤。兩周後她遭到支解的屍體在附近湖邊被發現,屍塊被填入預鑄混凝土中。除此同時,接連中學女學生受害。 兇手是28歲的保羅,他有一位美麗金髮妻子:22歲的卡拉。作為他惡行的從犯,婚後遭受他任意毆打並糟蹋她的身體與感情,還實際參與他的綁票、攻擊與殺害少女的計畫。更難以想像的是,在婚前保羅就命令卡拉下藥迷昏自己的妹妹供其強暴,導致妹妹劑量過重死亡。」(節錄自《破案神探》第二部)
究竟是甚麼原因,讓受害者竟然也是加害者,被扭曲到這樣的地步?
經過學者洛伊.哈茲武德的拓荒性領導研究,我們可以歸納(性)虐待狂關係的一般演進方式:
- 虐待狂會找天真浪漫、依賴或脆弱的女人。事實上,她可能因為遭受男人的凌辱而脆弱不堪,現在出現的這個新男人而言對她簡直猶如天堂。
- 虐待狂會先以溫情、禮物、情感,或財務上的支援、身體的保護等(所有她需要的東西)來迷惑她。她會感受到他愛她並且幫助他,而她也打算以愛他為回報。
- 一旦他達到那個目標,虐待狂會開始鼓勵或說服她做一些可能認為異常、奇怪或詭異的性動作。起初會像是偶發事件,最後會變成例行關係,其後果是她的意志、成長當中被灌輸的價值觀及規範終將瓦解。這會反過來使她孤立於她的家人或任何知心好友之外,因為她不想談論這些。
- 虐待狂會對她與家人或朋友的關係盡力潑冷水,以達到孤立她的目的。他變成她的存在中心,以達到排除所有其他人事的地步。控制金援,控制行動。事實上,只要讓他感受到稍有不從,她就受到處罰。
- 當這個女人遭到隔絕後,虐待者成為她唯一的支柱。她努力保證對他的愛與感情,避免他生氣或憤怒,即使錯不在她。虐待者對她所做所說的一切,都更加讓她確認自己不好、卑下、愚笨或不夠格,這樣捨棄掉一切自我的錯誤新認同,使他的處置變成理所當然。卡拉寫了數百張卡片、書信、便條給保羅,為她的所有過失道歉,並允諾要改進。 (《破案神探第二部》P.93)
大家想想,在社會新聞中,甚至在自己生活周遭,有沒有這種打打鬧鬧的怨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一方狀況不對,但他們說怎樣卻無法分開。
於是暴力發生、大大小小的毆打朝向家裡的弱者,當然就包含了最弱的孩子們。
而這些自甘被虐的女性,是怎樣被加害者找出來的?
這也是破案神探第四部當中,以整本為主軸大綱的主人翁美國人
羅賓森的故事。
他以已婚身分、徘徊網路聊天室,將自己塑造成熟多金的商人形象。連續殺人十六年,鎖定生活寂寥、尋找刺激的女性。利用他們尋求精神寄託、重啟人生的心理,說服她們搬到自己所在的州,展開高薪工作和穩定戀情的新生活後,獲得金錢或肉體利益,對她們痛下殺手。已知人數至少八名女性受害。
書內描述:
令羅賓森訝異和高興的是,似乎永遠有一堆女人願意讓別人支配自己的生命。對她們來說,「主奴關係」建立在情感依賴、甚於肉體交歡的基礎上。正如惡名昭彰的幾位邪教領袖:
- 查爾斯曼森(曼森家族領導人)。
- 大衛柯瑞許(大衛教派教主,1993年教派非法持有軍火,在德州莊園遭當局包圍對峙51天後,領導80多名信徒在大火中集體自殺)。
- 以及吉姆瓊斯(「人民聖殿」教主,於1978年號召全美900多人在南美洲的瓊斯鎮集體服毒自殺,其中近300名是兒童)。
(人民聖殿教紀錄片,內含不雅畫面,請斟酌點閱)
他們三人都很有活力,口才辨給。更重要的是,他們深諳人心,懂得如何利用他人,向每個人保證生活會更好。(正如曼森在監獄的訪談中提到:「每個人都在尋找寄託,只須找出他們尋找的是甚麼就可以了。」)羅賓森很快就發現這些女人追求的目標,而且經過多年磨練,技巧精進到堪稱敏銳的「受害者心理側寫員」。
那些回應他的女性呢?吸引她們的是甚麼?為什麼願意和羅賓森這樣的人接觸?
有個談過網戀的女性說道:「男人的性格越反覆無常、越暴躁易怒,我就越想安撫他、照顧他。男人的侵略性較強、強調肉慾;女人比較具有母性、喜歡照顧人。越喜歡照顧人的女性,越容易被具有強烈性癖好的獵殺者吸引,滿心以為可以改變他們,變得更好。」
「這當中當然不乏『否認』的機制在作祟,那也是促使女人甘冒危險的因素。否認衍生自我們和生命力的關係,那是女性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亦即女性與孕育生命本身的根本連結。有些女人感情不順遂時會過分依賴這樣的連結,自我安慰:『最壞的情況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一定會得救。』她們自知深陷險境,但一定可以脫身。其實唯一真正能拯救她們脫離險境的,是她們自己的決心。」 (《破案神探第四部》P.106)
「決心」,也是屢屢陷入家暴無限迴圈的受害婦女們缺乏的東西,旁觀者清,但當局者依舊會為施暴者開脫、找理由。
我在急診處理過家暴,曾經有被打傷的太太已經躲進急診了,先生還衝進來(急診是開放空間)一床一床找,找到再毆打一頓,這樣令人髮指的事件。當時一旁哭著跳腳尖叫的小孩,那恐懼不知道要烙印心中多久。甚至是已經一個月內數次送醫,小孩在床邊哭求著母親:「拜託你不要再回去爸爸那邊好不好!我怕你被打死!」這樣的哀求令人為之鼻酸。甚至連最近的新聞都有「
扯髮鐵橇狂鞭妻子9下!幼兒哭抓爸爸手阻止 女童錄影哭叫:救命 」
影片中小孩恐懼的大哭,聞之無不心碎。
儘管這次事件當中父母雙方各據一詞,但孩子身心受的傷,絕對是真的。為了不讓錯誤延續到下一代,更要試著去理解究竟是甚麼樣的人格,會容易陷入邪惡之中呢?而缺乏自尊的人格,就容易被趁虛而入。我們教導家長,防範壞人侵犯兒女的最佳武器就是自尊自重。《破案神探》此書的作者約翰道格拉斯在節目中告訴聽眾,性掠食者最常向缺乏自尊自重的人下手,他們覺得這些人好上鉤,容易照他們的目的改變;他們也很容易使她們脫離朋友、家人和固有的價值觀。(《破案神探第四部》P.185)
畢竟我們都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選擇。
所以,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需要一直持續的努力,從每個家庭的
關注兒童安全開始;在每次社會案件發生時、不只被恐懼及憤怒壓垮,更要去細查
罪犯心靈是如何墮落的。
(待續)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實習編輯:安禾 責任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