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們討論過,如何提高兒童對於危險事件的察覺,這一篇要來探討最為爭議的「罪犯」本身——罪犯的形成?家庭?教育?腦部異常?行為衝動背後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衝動三部曲:「孩童時期虐待動物或弱小、超過正常年齡的尿床、玩火」,是出自於1963年精神病學家John Macdonald提出的「麥克唐納三元素」(Macdomnald triad),廣為人知但也備受爭議——「因為尿床並不能作為準確的預測,玩火跟虐待動物在男孩中常見,並且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如焦慮或受了同年齡孩子的影響。」(《天生變態》P.152)
那麼,罪犯是天生或後天呢?
答案是都有,人的一切都是「天性跟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
先天的部分,要先知道基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人類染色體上存在著約兩萬組基因……其中由四種鹼基TACG兩兩成對,在46條染色體構成上就包含了超過600萬對鹼基對。其中有些變化,形成不致命的突變,稱為SNPs(單核苷酸多態性),迄今人類身上已經發現超過兩千萬種SNPs;這當中有的關係到控制神經傳導物質的催化和抑制媒介,就像車子的油門跟剎車一樣。
血清素與憂鬱症、躁鬱症、睡眠、思覺失調症、幻覺、恐慌與心理變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血清素的分解脢叫做「MAO-A」(單胺氧化酶A),由MAO基因生產,這基因有個催化媒介,分為長短兩種,短的跟攻擊性行為有關,被稱為『戰士基因』」(《天生變態》P.113)
「戰士基因會造成好勝心與暴力行為,是造成心理變態的潛在條件之一。」(《天生變態》P.120)
此基因男性遺傳率高於女性,且受睪固酮引響,這也是為何男性罪犯較多的原因。但除了血清素,腦內還有太多成分會影響到行為:多巴胺、催產素、血管加壓素,甚至連腦中杏仁核對於壓力啟動憤怒反應、是否能被大腦前額葉及時壓制,都是關鍵。單獨只看一項「戰士基因」並不能完全推斷。
「大多數繁複的適應性行為,並非只由某條基因調控……沒有任何一條單獨的基因可以決定人天生暴力或行事被動。」(《天生變態》P.131)
單獨一項基因不能作為全部的解釋,這在《破案神探:首部曲》當中也有同樣的描述:
1966年,理查史派克在南芝加哥一處屋內殺了8名護理學校的學生,被判了好幾個無期徒刑。他下手殘酷,所以許多醫療和心理團體對他進行各種推測。剛開始,有人表示他的基因多了一個Y染色體,認為這樣會增加攻擊及反社會行為。這種風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
一百多年前,當時的行為學者利用顱相學(phrenology)研究頭顱的形狀,預測性格和心智能力。近期,研究者認為腦波圖如果出現14Hz和6Hz的「陽性棘波」,就是嚴重人格失序的證據。法庭上人們為XYY爭論不休,但不容辯駁的是:許多人都有這種基因特徵,但沒有超乎異常的攻擊或是反社會行為。為了平息眾議,醫師對史派克進行詳細的檢查,結果發現他的基因完全正常,根本沒有多出來的Y基因。(《破案神探:首部曲》P.129)
而且,人類的基因庫當中會保留著這樣的基因:
然而,這些特殊基因並非全然壞處。2009年杜克大學進行的研究「這些基因的孩子,神經突觸內存留有更活躍的血清素,會表現出對壓力更好的因應力」(《天生變態》P.154)
除此之外,暴力行為還跟後天的環境、教養,有極大的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在兩歲時,控制倫理道德的眼眶皮質(大腦情緒皮質Limbic部分)受到損傷,他可能會無法建立是非觀念;如果損傷出現在8歲,那麼這人的眼框皮質還可以幫助大腦其他部位判斷是非,但因為眼框皮質還參與抑制衝動部分,所以可能永遠都無法抑制而自己不斷犯錯。如果出現在少年或成年後,可明辨是非、可抑制衝動;但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這個人很容易突破忍耐的界線,衝動行事。」(《天生變態》P.147)
大腦皮質要穩定需長達20年的時間,其中重要的結論是:「20歲前是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的精神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首次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天生變態》P.150)這時候的外界刺激也是極大的:升學考試、戀愛、求職壓力、入伍……等,這也是為什麼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罪犯可能會落在這個年齡層。
然而,要如何讓這些人在孩童時期就受到的正確的對待?唯有用「光明、積極、充滿愛」的態度,才能讓其不至枯萎,順利綻放。並不是讓孩子生長在無壓力的環境,或是給予過多的幼兒學齡前「操控」:音樂、遊戲、特定飲食,這些長期追蹤下,對於兒童的行為——空間任務處理、注意力集中、手眼協調幾乎沒有作用。當然也不是極端跟暴力的方式,而是要認清:「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除非你用強權毀掉他」(《天生變態》P.156)
這裡由腦科學家詹姆法隆(Jim Fallon)提出全新的「心理變態三元素」,對於黑暗從何而來提出解釋:
1.眼眶皮質以及包括杏仁核在內的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
2.基因出現多處高風險突變(其中最有名的為戰士基因)。
3.童年早期受過精神、身體或性虐待。(《天生變態》P.157)
這是英美的情況,但仍有不同社會背景的影響。
在亞洲國家,其實是不同的。尤其日本,犯下「突發型」罪犯的高材生、「想要殺人試試看」的殺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 P.92)
而原因相當多:
「無力又遙遠的父親、要求過多無法放手的母親」、「無法靈巧地反抗又缺乏溝通橋梁、誤以為如果不殺人就無法獲得解放跟自由的孩子」、「想要被愛、被認同的渴望被捨棄,依存網路而生的心理困境」,甚至是「現代社會人群孤立,人際關係交流不足」等等。(《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P.96、P.113、 P.144)
在震驚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害事件」,25歲的兇手加藤智大駕著小貨車衝撞路人,並且用刀砍殺,造成7死10傷,逮捕時說著:「想殺人,誰都可以」、「世界上一切都很煩」、「想要獨佔新聞版面」。回顧他的成長過程,只有八個字:「過度保護、奪其意志」可言。
「出身菁英的父母,很愛孩子,也很有教育熱忱;但就因為是這樣努力又幹勁拼命的父母,才讓孩子痛苦」、「不給孩子零用錢,因為不想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不准交女朋友、不能帶朋友到家裡玩」(《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P.31)
適度地給零用錢,表達除了愛,還有讓孩子體驗獨立跟自決的心情。但「小男孩」變「男人」對母親的衝擊,不要說性教育了,嚴格到連朋友都不能互動,妨礙了孩子學習自由交流、促使成長獨立離開父母的機會。
這在我矢志要做幼齡家庭性教育的推動路上,就常常遇到這樣的質疑:
甚至連最近淪為網友笑柄的「健康課本書頁開闔」爭議:
想到其他同樣保護幾近過度的家庭,脫離現實的心靈對於性的扭曲解讀,不禁汗流浹背阿...
再看到加害者其他的童年過程:
「過度的斥責,甚至曾有過吃飯吃到一半,情緒激動的母親把飯菜都倒在報紙上,加害者一邊哭著一邊吃掉」、「甩巴掌是家常便飯」……當然,父母使用體罰是便利有效的聽話方法,但一習慣了之後,本來父母也需要在教養中嘗試跟學習溝通,便失去了這個機會;更可怕的是極端過度責罰,孩子所學到的是「必要時使用暴力也沒關係」。
加害者上了青春期之後,反而開始對母親拳腳相向,接著就是升學的失敗、職場的失敗、甚至有著網路依存問題卻發言不受重視、毫無朋友回應。最終一切就如同加速衝撞的車子,朝著悲劇一去不返。2015年2月2日,東京最高裁判所對加藤宣判死刑判決定讞,加藤智大目前已羈押在東京拘置所等待執行死刑。高度宰制卻又虐待著孩子,製造出的扭曲心靈,還有這樣的個案:
艾德蒙肯培,「大學女學生殺手」,他15歲時槍殺祖父母后被判入獄,接著又以高超的智能騙過假釋規定,又陸續殺害殺害8人,最後他將母親斬首後才自首。
在一個強暴或殺人連續犯的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或許要屬於幻想的角色。對於大部分因性而殺人的兇手而言,從幻想到現實要經過幾個階段;這期間還常常受色情刊物、對動物做的病態實驗和殘害別人得到刺激。在另一個層次上,艾德最大的幻想是擺脫那專制而虐待他的母親,而他的殺戮行為都可以放在這個脈絡下來分析。(《破案神探:首部曲》 P.116)
隨著活躍的程度越高,幻想也越來越精緻。從上一次犯罪到下一次、從前一個行為層次到下一個層次,看到對細節的沉迷與下一次的犯罪要如何「改進」。(《破案神探:首部曲》 P.136)
如果這些罪犯所發展的危險性為人所識,而且試圖採取幾個有效的方法處理他的感受,那又會如何呢?等到他動手殺害第一個人時,已經為時已晚了。如果任何努力有實行的希望,那必須在更早的階段就啟動才行,必須在幻想成為現實之前。(《破案神探:首部曲》P.138)
那麼,我們對於危險性有甚麼對策?我們如何及早介入心靈不穩或性格缺失的案件中?不幸的是,這沒有迅速或簡單的答案。在許多例子中,社會秩序和紀律的第一線已變成執法範圍,而非家庭。社會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當我們進入社會時,已經來不及提供任何幫助了。我們能做的頂多是不讓更多的壞事發生。
如果你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學校,也要求太多了。希望那些負擔已經夠重的老師們能一天7小時的時間改變他,有可能做到,也有可能做不到。而一天當中剩下的那十幾個小時又如何?(《破案神探:首部曲》P.360)
也就是必須在家庭之內!這是你我都可以開始做起的!
在這之前,可以做的太多了!
在人格形成期能有一個重要的模範成年人在身旁,可以有極大的不同。(破案神探第一部曲 P.360)
我們教導家長,防範壞人侵犯兒女的最佳武器就是自尊自重。性掠食者最常向缺乏自尊自重的人下手,他們覺得這些人好上鉤、容易照他們的目的改變;也很容易使她們脫離朋友、家人和固有的價值觀。(《破案神探:第三部曲》 P.183)
「真正優良的教養可以戰勝先天不足的基因。」(《天生變態》P.311)
「包容孩子的情感與表現,特別是負面的情緒。能被接受是非常重要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P.150)
尤其面對哭鬧不休失去理智的小孩,所謂的「別被杏仁核綁架」:「父母可以代替小孩,將感情言語話,緊抱著他說:一定很難過吧!很懊悔吧!很痛吧!」(《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 P.152)這是一個將前額葉啟動,壓制杏仁核暴衝的重要方法;另外還有「擁抱孩子」,可以讓腦中催產素上升,柔和情緒與增加連結感。
神戶酒鬼薔薇事件中,未成年兇手造成 2 人死亡、3 人重傷,對象都是小學生。其中破壞屍體,將頭顱掛在學校門口,並附上他一封挑釁警方的犯罪聲明信件,衝擊了整個日本社會。
「加害者少年曾經說過,不記得感受過父母肌膚上的溫暖,只記得被阿嬤抱過。阿嬤過世後他開始殺貓。」(《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P.207)
而整個社會可以怎麼做?
更主動關切、更及早通報察覺的異常、鄰居的、班級的。甚至美國聯邦調查局希望推動計畫,以至少十年的時間、以投入波斯灣戰爭同等的金額跟資源去從事計畫,這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長期反犯罪計畫。(《破案神探:首部曲》 P.360)
這是無止境的漫長旅程。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來源:tinker.af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