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連載《療癒師の創傷修復之旅》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二部 修復,在創傷被重新打開之後

第一章 「被愛,不需要努力?」&「母親也是加害者?」(中)

「為什麼我會覺得「被保護」是很陌生的?」眼淚撬開了一扇被隱藏許久的門。

一開始,我想到是不被接受的同性性傾向。高一時,信仰基督教的母親得知我與同性交往後,她就都是反對的,並且強烈地表達出「恢復正常」的期待。

升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再也承受不了母親的淚水,於是迎合期待地改變了自己的穿著,並且試圖讓自己去注意異性;但是,這樣的嘗試反倒讓我因為更加認識自己而堅定於這不被接受的性傾向,並且開始認真地經營親密關係。

但是,在離開原本的教會、去另外一間同志教會的時候,我看見:有些同志的家長們,在走過糾結後的選擇是繼續愛和支持孩子。和孩子站在舞台上分享生命故事的他們,不是在檯面下、用隱晦的態度向孩子表達愛與支持,而是挺身而出地站在孩子身旁、前面;其中某些家長,更願意積極地在機構裡為「孩子也是同志」的父母們提供服務,在社會裡為同志族群建構出一層保護罩。

對於能夠擁有這樣的幸福,我很羨慕;於是,我也努力創造。

所以,在大學三年級開始、維持了近八年的那段關係中,我藉由讓女朋友來家裡一會兒、帶她一起去教會、邀請她參加家庭聚會⋯⋯等等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拓寬「被接受」的空間;用現在的位置回看當時的自己,才發現:會有這樣的行動,是因為那時的內在有「不被保護,是很正常的!」的信念。

「『不被保護,很正常!』⋯⋯是嗎?」曾經深信不疑的想法,開始晃動。

視線回到現任女友和她的女兒們身上,她們給出的接受和喜愛,是如此地立即和直接;面對阿爸/外公(這個對她們來說更親近、更熟悉的人)的反對,那反而像一面鏡子,讓她們可以將沒說出口的、「琦琦已經是家人了」的想法,不假思索地反射出來。

反觀自己,明明保護已經來到我的生命裡了,但是我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去靠近阿爸,或者說那股他所象徵的、應該要有的反對勢力,好讓自己繼續處在習慣的、警戒狀態之中,而非進到照理來說應該更喜歡的安穩裡面⋯⋯這真的很奇怪!為什麼我需要在安全的關係裡繼續感受惶惶不安的感受呢?

而這股不確定感,再次將我拉回去觸碰那道創傷。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啊!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被巨石壓住,停頓好久都無法喘過氣來;因為加害者不再只是直觀的、做出直接傷害行為的父親,而是用「為什麼妳沒有保護自己?」的質疑將尋求保護的我推開的母親。

那個推落,讓我意識到:母親之於孩子,就像保護裝置之於跳傘;而保護裝置,一直都是「沒用到,是最好的;如果真的要用,那就一定要發揮作用。不然⋯⋯」。於是,在成長過程中,為了存活下去,我只能死死地抓住失去作用的保護裝置,命懸一線地吊在半空中。

「原來!對於母親的保護,我有如此深沉的渴望啊!」連雲霄飛車都不敢坐的我,驚呼道。

但是,就在恐懼的情緒離去,思緒回到安全的地面之後,空氣裡面卻凝結著一股「不打算放過這次機會」的冷冽⋯⋯果不其然,結冰的湖面裂開一個大洞,而封存在記憶深處的某些畫面,因著這次的碎裂而能被區分開來,並且變得立體;只是,這些不規則大冰塊的邊緣,讓靠近觀察的我,像被鋒利的刀子刺進身體一般地感受到劇烈的疼痛,而且它們像是說好的一樣,全都刺在同一個位置,那個名為「妳本來就不值得被保護」的地方。

「我不值得被保護?」我聽見心中從未說出口的吶喊。

第一塊冰塊,沒有畫面,只有聲音。在耳邊響起的是「中、高年級時期的我,有了鬼剃頭;但是,母親在帶我去看醫生的時候,在醫生給出『應該是因為壓力太大導致的』的診斷時,母親語帶嘲諷地直接用『小孩,哪有什麼壓力啊?』進行駁斥。」的聲音。

第二塊的畫面不只一個;那是「頭上出現大片鬼剃頭的期間,母親總是帶我去同一個家庭理髮廳、接受同一位理髮阿姨的服務;這位阿姨,每一次都會未經允許、粗魯且用力地將我的頭髮拉起來,直到完整地露出大片沒有頭髮的區域,好向根本不認識的客人展示、述說她的驚奇。一旁的母親,從來沒有制止過阿姨的行為,無論是當下出聲或出手,或是事後的溝通、不再帶我去⋯⋯各種形式的保護,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數次經驗。

第三個拿起的是⋯⋯(未完待續)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把琦琦趕出去,好不好?」女朋友的阿爸這樣問大女兒。 二〇一二年的農曆年節過後,我與女朋友才剛剛確定關係一、二個月;而女朋友的阿爸漸漸意識到我和女朋友的關係似乎不單純,於是便在某個女朋友的女兒們放學回家的午後時光,刻意地帶她們倆去買糖果、餅乾和飲料,讓她們看卡通,然後出其不意地拋出這個提問。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去年(二〇二三)九月之後,我和許久未見的同學碰面;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妳很常打噴嚏、流鼻水,鼻涕紙不僅弄到整桌都是,有時不到半天就用掉整包衛生紙。」,我才意識到:我好像已經快要忘記鼻子過敏是什麼感覺了!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從童年創傷到身心靈整合的療癒之路。文章即是故事又是治療過程,記錄了作者對於香港腳持續復發的經歷,以及通過【妮芙露】事業的轉變帶來的心靈轉變。文章中作者坦誠分享了過去的不適和苦難,同時也表達了她是如何透過身體和心靈的整合而找到新的可能性。文章深情而真誠,將帶給讀者一場溫暖的鼓舞和啟發。
上週二(1/9)是我初次在【妮芙露|負離子健康寢具衣物】的【真善美成功團隊】在桃園舉辦的說明會上擔任主持人,有位相近恨晚的夥伴特地從台北來參與,會後我們一起吃晚餐。 席間,我哭了!其實我不太記得夥伴確切說的是什麼,好像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之類的話,讓我不禁反思「我有想要活下去嗎?」⋯⋯
「我們把琦琦趕出去,好不好?」女朋友的阿爸這樣問大女兒。 二〇一二年的農曆年節過後,我與女朋友才剛剛確定關係一、二個月;而女朋友的阿爸漸漸意識到我和女朋友的關係似乎不單純,於是便在某個女朋友的女兒們放學回家的午後時光,刻意地帶她們倆去買糖果、餅乾和飲料,讓她們看卡通,然後出其不意地拋出這個提問。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去年(二〇二三)九月之後,我和許久未見的同學碰面;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妳很常打噴嚏、流鼻水,鼻涕紙不僅弄到整桌都是,有時不到半天就用掉整包衛生紙。」,我才意識到:我好像已經快要忘記鼻子過敏是什麼感覺了!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從童年創傷到身心靈整合的療癒之路。文章即是故事又是治療過程,記錄了作者對於香港腳持續復發的經歷,以及通過【妮芙露】事業的轉變帶來的心靈轉變。文章中作者坦誠分享了過去的不適和苦難,同時也表達了她是如何透過身體和心靈的整合而找到新的可能性。文章深情而真誠,將帶給讀者一場溫暖的鼓舞和啟發。
上週二(1/9)是我初次在【妮芙露|負離子健康寢具衣物】的【真善美成功團隊】在桃園舉辦的說明會上擔任主持人,有位相近恨晚的夥伴特地從台北來參與,會後我們一起吃晚餐。 席間,我哭了!其實我不太記得夥伴確切說的是什麼,好像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之類的話,讓我不禁反思「我有想要活下去嗎?」⋯⋯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女性,我們的時間管理應該考慮到生理週期對心理和工作狀態的影響。本文分享了設定年度目標、視覺化 365 天、時間區塊管理及生理週期搭配時間管理的方法。釐清自己的選擇和絕對必要活動是時間管理的重要步驟。
本文就女性的典範、三八婦女節的歷史追溯,探討了DEI與婦女意識的三個連結點、DEI相關的五大挑戰和人資工作者在DEI中的重要角色。引用了管理學家約翰·科特和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的話,強調性別平等不僅是基本人權,也是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並呼籲男性積極參與推動性別平等。
身為女性,我們的時間管理應該考慮到生理週期對心理和工作狀態的影響。本文分享了設定年度目標、視覺化 365 天、時間區塊管理及生理週期搭配時間管理的方法。釐清自己的選擇和絕對必要活動是時間管理的重要步驟。
本文就女性的典範、三八婦女節的歷史追溯,探討了DEI與婦女意識的三個連結點、DEI相關的五大挑戰和人資工作者在DEI中的重要角色。引用了管理學家約翰·科特和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的話,強調性別平等不僅是基本人權,也是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並呼籲男性積極參與推動性別平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在輔導協談的工作中,透過內在醫治及靈修操練,在個案的原生家庭以及受傷的童年經驗裡看見父母的形象、屬於女性的故事。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