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到城市:母語如何作為一種啟蒙與抵抗

從家到城市:母語如何作為一種啟蒙與抵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阿愷之聲好久不見!
這輯阿愷之聲直播放送,阿愷邀請到臺大城鄉所研究生林辰來到節目裏,談「母語」問題。

林辰來自苗栗,伊的母語是客語。
在幾次的聊天裏,阿愷和林辰都很有感,我們彼此的母語(臺/客語)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以極快的方式消逝著,先不論城市,單就我們所出生的城鎮裡,這個「講母語的環境」其實正從家庭、學校到公共空間中劇烈的改變著,這背後所引動的,是一股從地方、城市到全球化的結構性力量,等待我們正視。

林辰也是城鄉放送局樂隊成員,同時也以母語寫歌。
這輯節目裏,我們將回過頭來問:我們何時開始「意識到」母語環境的困境?以及母語使用人口的消逝(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意識到現象以後,我們如何理解現象背後的結構性成因?最後,我們的創作如何作為一種抵抗?

這輯阿愷之聲,我想來談這段知識性的路徑,我們如何從家(苗栗/鹿港)到城市(台北/城鄉所),在學校課程與個人行動之間,意識到「我與母語之間的關係,以及可能」?

歡迎各位聽眾朋友打開網路來收聽!本輯節目將會以華語為主,臺語/客語為輔。

阿愷之聲,我們空中來相見!

avatar-img
阿愷之聲的沙龍
51會員
26內容數
<p>「阿愷之聲」是一個講台語的放送電台,放送內容以鹿港代誌為主,想要以地故事講出整個台灣社會變遷。台語又是鹿港不可或缺的聲音地景,很多描述只能透過台語才能言傳,阿愷也會持續向鹿港各耆老們請益日漸沒落的「鹿港海口腔」,讓電台不僅放送理念,而且還能夠紀錄作為無形文化財的鹿港腔。</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愷之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聽眾朋友逐家好,又閣再一遍的來到阿愷仔之聲講故事時間。這遍欲講故事予做「船仔頭戀曲:阿偉秀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所在,猶原是彼个倚海的城鎮,彼个予做船仔頭的漁村所在......。
所謂「角頭」,地理上是一間角頭廟的祭祀範圍,歷史意義上正是移民時代延續至今,是同一群族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之域。鹿港這座城鎮可以說是個眾多角頭所形成的市街社會。 阿愷之聲將邀請鹿港三個角頭的少年人來到節目上,談談自己角頭的過去與現在,也探探對方角頭的今日與未來。或許,一場箭在弦上的角頭大戰將一觸即發?
DeGlopper這位美國年輕的人類學家來到鹿港以後,當時讓他最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地方的職業社群如何運作。他在1967-68年間來到鹿港跑田野時,正值在地木工產業的全盛時期,這位人類學家深深受到了這個古老行業的吸引,於是一頭栽進城鎮上大大小小正轟隆運轉的木工廠裡......。
聽眾朋友逐家好,又閣再一遍的來到阿愷仔之聲講故事時間。這遍欲講故事予做「船仔頭戀曲:阿偉秀鶯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所在,猶原是彼个倚海的城鎮,彼个予做船仔頭的漁村所在......。
所謂「角頭」,地理上是一間角頭廟的祭祀範圍,歷史意義上正是移民時代延續至今,是同一群族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之域。鹿港這座城鎮可以說是個眾多角頭所形成的市街社會。 阿愷之聲將邀請鹿港三個角頭的少年人來到節目上,談談自己角頭的過去與現在,也探探對方角頭的今日與未來。或許,一場箭在弦上的角頭大戰將一觸即發?
DeGlopper這位美國年輕的人類學家來到鹿港以後,當時讓他最感興趣的現象之一,就是地方的職業社群如何運作。他在1967-68年間來到鹿港跑田野時,正值在地木工產業的全盛時期,這位人類學家深深受到了這個古老行業的吸引,於是一頭栽進城鎮上大大小小正轟隆運轉的木工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