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博物館將歷史文物封存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如今各界已逐步打破博物館的疆界,即便一個城市甚或一個純樸的村落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展演舞台,古老的歷史建物經過保存再活化不但成為吸睛亮點,更展現新舊並容的文化底蘊,誠然為一充滿生活氣息且無空間限制的博物館,惟生態博物館的文化資產保存無非是重要課題,不如以往所稱的館藏能透過適當的溫度調節與人為枷鎖加以保存,尤其倘若文化資產係以居民所屬,則予以保存的意願將更難以控制。有鑑於此,為成就一個有歷史風貌、人情與創意的生態博物館,歷史文物的維護再利用就變得相對重要。故本期專訪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分享現階段對於生態博物館的規劃以及在地菸樓的保存與活化。
(一)藉節慶行銷激發居民保存菸樓的動力
位於鳳林鎮的北林三村保有全台密度最高的菸樓,為保存此一文化資產並加以活化,自民國92年起公私部門協力推行菸樓文化聚落。李理事長表示,倘若希冀當地居民不輕易拆除自有菸樓並致力於維護保存,必定要讓民眾先意識到菸樓存在的價值。有鑑於此,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扣緊鳳林的兩大特色─日本移民村及菸樓聚落,開始推行文化觀光活動,於每年農曆七月的第一個禮拜六舉行「百鬼夜行季」。 其中,李理事長強調,社區在菸樓導覽解說上的訓練不遺餘力,透過文化觀光的包裝能讓遊客瞭解菸樓建築結構的原理及地方產業發展的故事,更徹底執行地方知識學的理念,傳承菸樓功能與產業細節如菸葉的採收與溫度控管等,重要的是,透過「百鬼夜行季」的高話題性吸引遊客前往北林小鎮,即便不幸沒搭上當年的百鬼夜行風潮,也能參加「騎單車遊菸樓」等相關遊程,另結合警察廳、校長夢工廠等展演設施豐富遊程內容以提高遊客回顧率,此舉係透過「百鬼夜行季」節慶行銷的方式提高鳳林菸樓的知名度,而遊客的回憶及感動能帶起在地居民保存自有菸樓的動機。
(二)菸樓應用及外觀保存之重要性
文化資產應用方面,鳳林共計42棟菸樓,以往大眾對於菸樓應用的想法僅侷限於菸葉博物館的設立,惟靜態的文物館恐因缺乏管理或展品更迭而終將淪落為乏人問津的蚊子館,必須透過各大活動的穿針引線,尚能輔助民眾始於重視自家菸樓的文化價值,不幸地是,鳳林42棟菸樓之產權皆屬私人所有,無法強制民眾配合協會規劃,因此協會開始針對每棟菸樓的應用規劃進行普查,挑選出願意被修繕且積極再利用的菸樓合作,衍生出幾種運用方式,有些成為文化觀光遊程的一部分,專門提供遊客參觀並予以導覽解說的菸樓;有些成為背包客的住所甚或改造成民宿,變成甚富文化氣息的歇腳處;有些則結合「百鬼夜行季」的意象,將菸樓佈置成鬼屋,順勢行銷在地特色。不過李理事長強調,除了建築設施的內部應用,景觀維護尤其重要,無論菸樓如何被使用,維持外觀原貌有其必要性,走在北林的街道上仍能望見一棟棟菸樓散落其中,方能實現區域聚落景觀的概念。
(三)藝術造景有賴社區居民的參與
李理事長表示,北林尋求一個不同於台灣發展方向的思維,由於生活步調過於緩慢,過去四、五十年間的生活模式都被保存下來,讓北林誠如一座活的客家生活博物館,燒材火、溝邊洗衣等常民習慣不用刻意安排就能真實呈現,因此鳳林也成為全台第一個國際慢城,慢食、慢活成為當地特色。李理事長亦指出,北林從很久以前就保有全村皆是美術館的概念,村民的生活環境與方式都是北林推行文化觀光時想要展演的元素,雖然北林不如台南土溝村幸運,接受投入的人力、財力及計畫補助如此龐大,不過北林正以緩慢的方式持續推進,無論是大幅帆布的街道攝影展還是每年百鬼夜行的大型藝術裝置甚或住家菸樓彩繪,皆是為北林生態博物館增添藝術造景的寫照。另李理事長很強調居民參與的重要性,由於北林老齡化嚴重,老年人對於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慢且不易改變現有生活環境,但村裡的每一處皆是居民共同擁有,一同體認藝術造景的意義並協力改變有其必要性,亦可讓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深植居民心中,惟此一街景轉變必須循序漸進,誠如慢城的精神,注入新元素的同時更要重新審視既有的傳統價值。
(四)小結
以鳳林菸樓聚落的文化資產案例可看出,「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的相輔相成,針對現代人的懷舊思維,古色古香的菸樓形成亮眼的觀光資源,透過週期性的節慶行銷吸引外地遊客前來,而這些慕名而來的觀光客所產生的效益無論是經濟面或感情面,皆能喚醒在地居民對於自家菸樓的重視,開始進行文化資產的保存,甚至生成賦予菸樓新生命的構想,此一活化能反過來挹注觀光活動的傳統意象如「百鬼夜行季」的菸樓鬼屋,惟除了菸樓本身,仍須其他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共同扶植一個具吸引力的文化觀光遊程,如菸樓故事的傳承或手作體驗等,以上儼然為一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循環過程。重要的是,所有的應用與改變必須扣緊在地文化與人心,即便只是村落一角的裝置藝術或有形文化資產彩繪,倘若違背在地發展意象及居民的生活步調,將失去文化傳承的最初意義。
【內容未完】
更多內容請見: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 2018年第2期(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