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魯班公宴為彰化縣鹿港地區一年一度祭拜巧聖先師:魯班公的民俗活動,傳統工藝家們以其作品作為祭品,一位一桌共計108桌工藝作品進行「宴神」,以「看桌」的形式宴祭巧聖先師,活動自1996年迄今皆由中央政府文化相關部會正副首長乃至行政院長擔任主祭官,營造出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年度大展的氣勢。 背景與源起 「一府二鹿三艋舺」,鹿港自清乾隆49年(1784年)正式設港,逐漸發展龐大的貿易需求與商機,引來許多海內外工藝匠師的進駐與定居,為鹿港傳統工藝店店厚實的基礎。隨著工業化之發展,在地工藝產業的重要性不如其它量產型工業,使得鹿港整體名聲日漸衰落。對此,鹿港在地仕紳:李棟樑[1]、黃志農為振興鹿港之名,以鹿港為工藝重鎮之基礎,籌劃「鹿港魯班公宴[2]」,以4點為活動的構想、效益與願景[3]: 第一,鹿港地區人口眾多,魯班為工藝界之祖師,魯班之祭祀有條件成為鹿港地區的「閤港」信仰(整個鹿港的信仰)。 第二,鹿港地區工藝鼎盛,但缺乏展示場館,以魯班公宴的形式,可達到工藝作品展覽的效果,有助於鹿港工藝產業的推展。 第三,藉由莊嚴隆重的祭典儀式,彰顯工藝界尊師重道的美德,發揮宗教信仰的正面功能。 第四,為「鹿港慶端陽」規劃舉辦一項具有文化意涵與地方特色的活動。 鹿港地方傳統工藝發展概況 鹿港的工藝地位,可從1985年至1994年間,由教育部所頒予「民族藝術薪傳獎」,共有36位工藝類獲獎者,當時人口不到10萬的鹿港小鎮擁有6位得主,分別為李松林(木雕)、吳敦厚(燈籠彩繪)、吳清波(粧佛)、施至輝(粧佛)、陳萬能(錫藝),以及施鎮洋(木雕)。其中,施至輝、陳萬能、施鎮洋獲中央政府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李秉圭(鑿花技術)則獲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等4位擁有「人間國寶」美譽的工藝家。 工藝與文創 黃志農老師指出,需先行討論「文化」或「文創」的定義與內涵。文化,亦即人類自野蠻演進到文明所有一切的過程,而其演進與進步需要的即為「創意」,故文化本意就是創意。就黃老師觀察,在鹿港,越是傳統且技藝扎實的工藝家越有文創的概念,以錫器工藝家陳萬能為例,早先的錫器產業,主要提供家庭或寺廟祭祀的用品,爾後陳老師轉為歷史人物的錫製,做他自己喜歡的事物,除了題材的轉變外,其也針對材料進行研究與調整,而這也是常被忽略掉,也是非常需要仰賴經驗與扎實基礎的一種文創;在木雕方面,木雕工藝家李秉圭參考文獻製作具有兩種性格(善與惡)的「虎虎婆」,以及參考其父親李松林遺作,可視場合翻轉使用的金銀屏風。從上述鹿港的工業產業發展當中,可以發現到各家各有其特色地在做一點文創的競爭。 在鹿港的工藝家,因具有相當知名度,使得其作品尚在製作期間易隨即被客戶訂購,如陳萬能老師而言,當前臺灣、中國的大廟會向其購製香爐、燭臺、花瓶等用品,目前訂單已累績至一年多之後。黃志農老師認為,每一種工藝都有其獨特的技術,而各個名家之所以成為名家,乃因其擁有該工藝的技術在身,做任何發展都會有所發展,故當前我國的年輕人著眼於文創,其建議必須要先把技術的基礎打好,否則容易眼高手低,無法做出扎實、品質佳、吸引客戶目光的作品。 黃志農老師長期以來認為,臺灣需要的不是文化產業化,而是產業文化化,意即不要為了文創而文創,而是將文化帶進各個產業當中,即便這對該產業、事業沒有產值上的成長,但卻對於其產品更有信心、對其品質更有良知,這個觀念將帶給臺灣各行各業一個永續發展與經營的核心。 鹿港魯班公宴發展概況 鹿港魯班公宴之「工藝作品宴祖師」,集結鹿港在地60位工藝家、國內各地48位工藝家,以其當年度之得意作品集結共108桌祭祀魯班公。歷年活動皆於農曆五月初七魯班誕辰前後舉辦,而祭祀典禮儀式之執法人員,包括禮讚生、禮讚侍者、五寶侍者、十大護法、祭文朗誦等工作,皆由鹿港在地傑出工藝家擔任,藉以形塑鹿港工藝家團結之態勢。 黃志農老師指出,鹿港魯班公宴是全國文化資產成分最濃的一個活動。活動期間,中央與地方政府文化主管機關皆由正副首長出席,且在108桌工藝作品當中,超過40餘桌的工藝家擁有文化資產身分,也有很多為文化相關學者、文資保存者。此外,上述之祭祀儀式之執法人員,皆須由獲獎工藝家擔任,包括李秉圭、施鎮洋、陳萬能等等。祭祀儀式之奏樂,亦邀請歷史悠久的南管館閣「雅正齋」擔綱。 近年來,鹿港魯班公宴內部時有討論活動的細部改變,包括宴桌上為何不加入一些作品與作者簡介說明?黃老師指出,因鹿港魯班公宴是作為一祭祀典禮,活動主軸非為美術館、博物館式的展覽,而民俗的意義「並不是要求你一直變,而是要求你不變」,讓傳統藝術能夠延續,故整個活動的主軸不能變,但小細節可以商量。近幾年也引起別港仿效辦理類似的工藝活動,如雲林縣北港鎮之「笨港五湖四海宴」。 鹿港工藝產業的新血與青年返鄉概況 就黃志農老師的觀察,鹿港較傑出的工藝家幾乎沒有缺乏新血加入的問題,以木雕工藝家李秉圭為例,其師承父親李松林,當前為第五代傳人,當前底下有4位學徒,而這4位學徒皆從其父親時代拜師迄今,黃老師指出,這些學徒之所以會持續流在李家門下,不乏2大因素,第一:李家對待學徒不薄、第二:在李松林師傅門下工作富有榮譽感、地位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傳習計畫」規定,工藝技術須傳給3個人,其中至少有1人為家人,故當前整個傳統工藝之傳承工作主要有2大支柱,一個是學徒制(師徒制),另一個是家庭傳承(家族傳承)。這些大師部分也有在大專校院開課,也因此吸引部分有心的學生畢業後前來拜師學藝,雖然這些人半路入門,但至少是真正有心學藝。 你只要踏實地做,有基礎、有知名度,孩子就會願意跟著你。這些大師對於傳承給自己家人的觀念,其實並不保守。例如錫器工藝家陳萬能就將其孩子送往外國深造,希望其能擁有新舊融合的創作能力,而做錫很辛苦,為何其留外的孩子願意返鄉繼承?就是從他父親的成就裡面看到他將來的前途。鑿花工藝家李秉圭也讓其女兒留學西班牙攻讀修復專業,當前為大學教授,可見大師們都是願意栽培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未來的發展也大都跟家裡既有事業相關。故黃老師認為,鹿港工藝產業的換血傳承還算樂觀,沒那麼悲觀。 【內容未完】 更多內容請見: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 2018年第1期(2月號) 更多內容請點入「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 [1] 時任財團法人彰化縣鹿港紫極殿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志農時任執行長。 [2] 當時因與鹿港錦森興魯班公會共同辦理活動,故最初名稱為「鹿港錦森興魯班公宴」,後因錦森興魯班公會的退出,活動改為現名。 [3] 黃志農,2017,《一0六年鹿港魯班公宴專輯》,頁8。彰化縣鹿港鎮:朝陽鹿港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