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自學諮詢記錄】以「生活平安快樂」為主的過生活

    文/本次活動的共同主辦人.自學生李普
    一樣的時間、一樣的地點、一樣的自學諮詢,一樣的吉他,在一樣愜意的午後,伴隨著吉他彈奏、風吹草動,緩緩等待參與者的到來。 這次的參與者有一對夫妻U跟N,和一位來自曉名女中的學生L。 簡單的邀請與自我介紹後,N侃侃說道: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女兒就有拒學的情形,她現在國中一年級,目前是向學校請假,每週回去上學校申請的高關懷課程。 她的女兒是一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對於學校的課業、考試都對自己的要求相當高。一次,女兒哭哭啼啼的告訴家人她不想要去學校、不想要見到同學,而對於這件事情家人們起初的看法是十分不解,有時甚至是強迫拉著女兒去學校的。 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向都不是以成績為主,不求自己的兒女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只希望像個個「普通」的學生,平凡的讀完國民教育,可以打理自己的生活,可以面對社會、接觸人群就好。 漸漸的,媽媽也意識到強迫自己孩子去面對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無法解決問題,媽媽也試著多站在女兒的立場著想——女兒不想去學校的原因是什麼?——不過看著天天心情鬱悶的女兒,媽媽的擔心確實表露無遺。 目前媽媽採取讓女兒段考回學校考試、平日在家做自己想做的事、跟哥哥的女友一起去上烹飪課、假日和家人一起去教會...等。這樣的生活相對學校體制教育下的包裝,可能少了一份安逸感,我能理解身為父母的擔憂,但過多的求好心切其實帶來的更是一種變向的壓力。 經過一翻討論後,簡單歸納幾點媽媽擔心的事:
    1. 社交問題
    2. 女兒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3. 自主學習上的問題,會不會排斥學習
    4. 女兒是否能自己打理生活
    5. 是否需要辭職照顧女兒 我想在這裡解釋好了,自學到底該不該辭職帶孩子呢?這要視情況而定,涉及到家庭、年齡、經濟、生活圈、孩子的種種因素...等各方面考量。
    針對媽媽擔心的問題,JA同學率先告訴媽媽他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 離開體制教育後,通常會有一段「排毒期」,這段排毒期通常看似極度「頹廢」,吃飽睡,睡飽吃,做任何自己當下想做的事,但這段期間其實是個自我沉澱和脫離學校的緩衝期。JA 舉了自己的生活當例子,他目前是個尚未申請自學的休學生,離開學校後,他不選擇急將講自己每日的計畫排滿,而是想到什麼做什麼。他喜歡歷史、華文,所以有時他會去附近的圖書館繞繞晃晃,可能一天過了也沒「做什麼」,但實質上,這也是對自己「做了些什麼」。所以他覺得,對於女兒目前在家的生活其實不必過於操心、擔心說女兒可能放棄學習,最重要的是先讓女兒做自己想做,且願意做的事。 媽媽也告訴我們,女兒會將一天起床後要做的事情寫在紙上貼在廁所鏡子旁的牆上,內容大約是刷牙、洗臉...等媽媽認為很平常的行為,所以有天媽媽無意的把紙撕下丟掉,女兒的反應竟是崩潰大哭,甚至不知道起床後該怎麼做。這令媽媽很驚訝;我也很驚訝。我驚訝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會有這樣的情緒反饋! 於是我們開始討論此事—— 若女兒做的行程表是種「自主學習及規劃」,那麼「撕下紙條」是否是種否認這件事情(自主學習及規劃)的象徵?! 這件事情對我個人而言,就是種「自主學習」。所以我希望媽媽不要認為女兒沒有「自主學習」的特質。至於撕掉紙張這件事情,女兒有如此的情緒反應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家長面對這樣的事情所做出的回應不該單單只是「覺得誇張」、「沒有什麼」....等片面角度看待不了了之,而事情也得回到「為什麼恐懼學校」及「恐懼學校的什麼部分」。
    【家人及親戚的不了解可以成為一種傷害】
    對於孩子重要的故事在家長眼裡可能就是件小事,如果不去了解孩子內心所向,往往造成雙方的不理解。我們希望媽媽先不要套用太多的主觀想法在女兒的行為,而是先讓女兒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以「日常對話」跟「互動」了解彼此的想法。 舉個常聽到的話:「自學那麼好唷,都不用去學校上課,早知道我也自學!」、「你平常都沒有在做什麼,去工作好了啦!」、「整天不去學校上課,枉然啦!沒用了!」...等。 若是不夠了解彼此的想法和事情的原因,就直接說出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都是種傷害,尤其是從跟自己互動頻繁的家人口中聽到。
    【不去學校 ≠ 缺少社交 ≠ 沒有朋友】
    聽了媽媽對自己女兒的敘述,我覺得媽媽跟女兒都很棒。女兒也不會排斥學習。媽媽給我們看女兒平常在家拍的抖音(抖音是拍短片的app),我們一致主觀認為真的拍的很好!表情跟動作都很到位,可以明顯感受到女兒的自信。 再者,女兒跟哥哥的女友也很談的來,會跟哥哥的女友去上烘焙課,也願意跟媽媽一同到教會參與活動,這些都是種社交跟學習呀!  那麼,不去學校就會沒有朋友嗎? 去學校我們所觸及到的是「一個學校」,但是離開學校後是直接面對「一個社會」。我們可以從學校認識同學、師長,這是一種社交;當然,我們也能在社會上認識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無論今天是參與教會活動或是上烘焙課程,甚至是參加自學諮詢都是一種社交。
    【最後我覺得】
    我很感動有像N這樣的媽媽,從一開始的片面思考到後來的雙向溝通,面對女兒的問題是那麼用心,也試著以女兒的角度去看待諸多事物,願意讓女兒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期望孩子們能打理、照顧好自己。 金錢對他們來說不是這麼重要,成績亦是如此,重要的是平凡且快樂的過生活,還有維持自己的身體健康。 「我還希望之後能把房子賣掉,一家人一起去東部租屋,一陣子過了,再去其他地方生活,感受不同的生活環境。」 偏題了,但我很喜歡這樣慢悠悠的、以「生活平安快樂」為主的過生活。 「過度的限制兒女的行為沒有用,我們有天若是不在,最重要的是他們能自己照顧自己」她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上學好日子是一個教育工作室。起初是兩個自學生隨意組合,後來有越來越多夥伴相互合作,認為自學不是特權,是基本人權。在Medium上有個自學日記專題:https://goo.gl/r3z6GQ,有幸收錄了許多實驗教育夥伴參與自學生日常展的故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