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提醒你對孩子的愛,但減少孩子成長的阻礙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跟許多青少年的家長工作時經常陷入一個困境,家長對孩子的就學狀況相當頭疼但又無可奈何,對家長來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小孩總是不痛不養,甚至回嘴要爸爸媽媽不要管,一天不去也不會怎麼樣。

【一天不上學真的不會怎樣嗎?】

哎呀!說真的,還真的不會怎麼樣,這就像工作臨時請一天假一樣,大多數的時候真的不會怎麼樣,除非是遇到重要活動或考試,不然請個一天假是真的不會怎麼樣。

不過我們同時也知道說出這句的孩子,往往都不只有請一天、多數的狀況是這個禮拜只去一兩天甚至根本還沒到過學校,家長才會焦急著用各種方式催促小孩起床上學。接著經常會上演的戲碼就是著急的家長開始出現情緒性的批判字眼,對著孩子說:「你這樣真的很沒用,長大以後撿角!」或者用切斷關係語句:「我們家沒有你這種不求上進的小孩,你出去不要說是我的兒子/女兒」,希望透過可以刺激小孩的起床動力;有些孩子已經被罵習慣了,便會開始裝沒聽到、或是一臉無所謂的方式擺爛,透過被動攻擊的策略一方面賴床、另一方面用「我就爛」的姿態反擊父母。再接著不是上演動作戲碼就是父母親悻悻然地離開,想著是要斷網路還是沒收手機(這是這個時代處罰大絕招)

寫到這,真心想為每個努力照顧孩子的家長說聲:「辛苦了!」

【我們為了什麼而上學?】

如果來思考「上學」目的,上學本身應是為了「學習知識、培養未來步入社會及工作的能力」,但這些目的對於多數的青少年來說都太遙遠,網路遊戲、手遊、社群軟體這些隨手可得的刺激更吸引他們。以自己為例,青少年時期要我早起讀書很困難,但卻可以為了網咖的晨間優惠起了大早,也可以熬夜破關、研究攻略;其中的差異是我當時無法理解上學的目的,但卻遊戲破關的成就感、跟社群的陪伴卻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對來說要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為了十幾年後的生活離開現在暖活的棉被、放下刺激的遊戲、甜蜜的社群軟體著實有點不現實,更何況如果他們沒有實際經歷到經濟與生活的壓力,這些未來對他來說就實在太遙遠。所以每天早晨在上演的是一位焦慮小孩未來的家長催促的目前沒有未來生存焦慮的小孩起床上學,結果發展會如何完全可以預見。(其中上學的動機還有包含著人際關係、學習成就感等等支線發展,礙於主旨無法一一分享。)

【我們要扛起孩子多少的人生?】

身為父母、我們在道德、法律上的確有照顧的責任與義務,但雖然法律規定18歲後可以被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我們也都很清楚小孩並不會在滿18歲當天或是某天突然就習得獨立自主的技能,多半都是在生活經驗中慢慢學習、慢慢磨練。當父母親一方面擔心孩子的自主能力、一方面不斷跟在孩子的後面幫忙善後,另一方面又轉頭責罵孩子,貼上許多的負向標籤;而導致孩子一方面學不會獨立自主,一方面又背負著家長對自己的標籤,更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甚至開始仇視、責怪整個世界。我們去訪問這些父母,他們多半會告訴他們也不想一直跟在後面善後,是因為孩子不斷惹麻煩才導致這樣的狀況,甚至會跟你說:「我有教了啊、但是他就講不聽,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你還要我怎麼辦?」

事實上我們需要「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除非家長打算「一輩子」照顧孩子,不然孩子是需要長出照顧自己的能力,但常見的是家長在自己能力所及時一邊收拾一邊責罵,直到孩子闖出大摟子時就只能兩手一攤。若依循小孩的「認知」成熟度,大約進入到青春期時多半都具有一定的認知、辨識能力,所以我認爲這時候讓他負責一部份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過份。在以前資源匱乏的年代,有許多人可能在國中甚至國小的時候就開始負擔家裡經濟,現在多數家長選擇讓小孩專心上學,是因為他們相信如果自己還可以負擔,與其讓孩子現在分擔家裡的經濟,不如讓他們好好學習、培養未來的就業能力。

所以當孩子已經不打算再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我認為父母能做的就是轉培養小孩的謀生能力,也就是要求小孩開始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若以18歲為終點往前推五年、每年多需要負擔20%的照顧責任,逐年按比例分擔相關的費用;如果小孩已經成年、甚至可以要求其完全分擔自身的房租、網路與水電等費用,這樣一來、一但他可以扛起照顧自己的責任、能夠獨立自主,父母親也可以放下自己操煩的心。至於他的未來,沒意外我們都看不到小孩的「終老」,所以無論我們擔心地再多、最後都無法見證結果,如果無法掌握的、那就放下吧,否則也是庸人自擾吧了!只會讓自己更放心不下讓孩子獨立,這樣一來至少你可以確定這個當下他是能夠照顧好自己的,更何況依照工作經驗來說,當一個人夠愛自己,他是會幫自己規劃未來的,因為他也會希望自己的未來好好的走下去。

【界線清楚了,你才能好好愛你的孩子】

為什麼大多的孩子對未來沒有盼望呢?我想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愛自己,在他們的世界自己並不值得被愛、被好好對待的人,他們的內在有一個空洞(匱乏),只能不斷地透過不同方式來麻痺或是填補自己。多半網路、手機、遊戲成癮的患者,一開始都是因為自己可以在這些事情上獲得成就、連結或是被陪伴的感受,簡單來說就是「被愛」的感覺,久而久之他只有這個單一的管道,到這個時候你想去除這個管道根本難如登天,因為那已經成為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世界中唯一的救贖。

於是當你把照顧孩子的責任(界線)分清楚了,你就可以比較自在地去愛你的孩子,你不用再擔心自己給孩子的愛會不會害了孩子,你可以告訴孩子:「孩子、我愛你,但我不可能照顧你一輩子,你要試著學習照顧好自己,我會陪著你。」即便孩子犯錯了、挫折了也沒有關係,我們不用當孩子的人生導師,有時候真的只需要好好聽孩子說、陪伴孩子表達完情緒就好,我們只要當孩子背後永遠愛他的父母親。當一個人開始感受到被愛,他才會開始慢慢珍惜、愛自己,也才有動力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

【總結:當父母親真的不容易】

我自己在撰寫這些心得的時候,腦海中不時會想:「沒有你說的這麼容易啦!」,我的小孩現在滿兩歲、要不是他我大概這輩子不會想寫親職的文章,但至少這些想法目前在我的育兒經驗中是有用的,當我的孩子情緒被接住、被安撫,之後都還是可以好好的繼續活動,多半都是情緒沒有被接住後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到不能自己。而我在工作中也經常遇到家長明明知道這樣下去不行、要設立界線,但在規範建立的過程中因孩子的情緒而妥協,從而孩子學習到不是尊重規範與界線,而是透過情緒自己就可以踰越這些規範。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把自己的反思與心得寫下來,希望自己未來回透看到這邊文章的時候可以再次提醒自己;育兒這條路真的不容易,加上如果你又不想用自己被養大的方式照顧孩子,那就更需要學習與自我提醒,不然很容易就會掉入原先的循環,或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辦(有些家長自己從小是被打到大,知道體罰對自己的影響而不願意傳遞下去,但又不知道該用何種方式管教孩子)。不過、突然想到某次參加一場親子講座,提到如何做孩子的情緒教練,我一方面認同講師所說的、我也認為情緒表達是需要練習的,但身為一位父親、我認為前提是父母親得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照顧小孩的情緒。


0會員
2內容數
分享自己工作心得、親密關係、育兒經驗與反思等,總之就是透過文字分享自己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