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30|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製造輿論來對抗輿論,Facebook 的打手與陰暗面

它用選舉的抹黑打法轉移爭議焦點,但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了。
2017 年 9 月,俄羅斯情報機構藉 Facebook 影響大選的消息證實後,瞬間引燃民眾與國會的怒火。千夫所指的 Facebook,除了透過政治遊說降低國會對平台的干預,也開始擴大與 Definers Public Affairs 的合作。
Definers 這家公共關係顧問公司曾為共和黨操作總統大選,也因此,他們擅長的 PR 策略就是選戰打法——對手調查(opposite research)。不只在台灣,美國候選人也會調查對手的身家背景,挖出醜聞、犯罪記錄或任何不光彩事跡,降低對手聲譽並提高自己的當選機率。
過去 Facebook 僅委託 Definers 監測自家企業新聞,當國會盯上這個坐擁海量用戶資訊的社交平台時,他們需要 Definers 進一步為他們操作政治議題。

以攻擊轉移焦點,矽谷大咖躺著也中槍

2018 年 4 月,劍橋分析事件爆發。新聞揭露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取得 Facebook 超過 8,700 萬用戶個資,並利用演算法描繪用戶輪廓,針對不同屬性精準投放政治廣告。
消息一傳出,Facebook 官司、調查接踵而至,俄羅斯事件好不容易平息,劍橋洩密又讓美國國會共和、民主兩黨站到同一陣線,準備對 Facebook 開刀。矽谷其他科技公司也趁機劃清界線,「我們不會用你的私生活賺錢,」Apple 執行長 Tim Cook 在訪問中表示:「隱私對我們來說是人權,是公民自由。」
不久之後,十幾篇抨擊 Apple、Google 的報導在 NTK Network 新聞網站刊出,一篇報導提到 Apple 也搜集用戶資料,Tim Cook 對 Facebook 的批評是偽善之舉;一篇則質疑當 Facebook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願意出席聽證會時,同樣握有個資的 Google 卻不表態也不說明
但 NTK 並不只是一個立場傾向保守派的新聞網站,它是 Definers 的關係企業,兩家公司共用員工、在同個辦公室工作。Definers 服務的一環,就是透過 NTK 為客戶發布競爭企業的負面宣傳。
另外,在 Tim Cook 受訪後,Zuckerberg 要求所有主管使用 Android 手機,「因為市場上 Android 用戶比 iOS 系統的還多」,這個理由夠合理吧。
不只如此,Definers 也深知如何用輿論對抗輿論。例如抨擊 Facebook 最不遺餘力的團體 Freedom from Facebook,曾經潛入國會聽證會,在 Facebook 主管發言時高舉抗議標語。在那場聽證會後一個月,媒體收到來自 Definer 的文件,指稱目前檯面上的反 Facebook 運動,背後都是由金融巨鱷 George Soros 出資主導。
政治光譜偏向自由派的 Soros,今年 1 月才批評 Facebook 和 Google 將成為世界的壟斷者。將 Soros 與 Freedom from Facebook 連結在一起,不但能塑造他以金錢換權利的野心形象,也將反 Facebook 運動化約為有心人士的操作,降低他們在大眾心目中的公信力。

沒搜集數位個資的人,才可以拿石頭丟 Facebook

2018 年 9 月,Facebook 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 即將出席聽證會。過去一年來,她不斷飛到華盛頓國會山莊,向議員們保證 Facebook 會負起企業責任,警告他們過強的管制可能會扼殺剛萌芽的社群媒體,以友好、配合態度打消他們立法管束社群平台的念頭。
就在聽證會的幾天前,Definers 寄出一份資料給媒體,其中一個表格羅列出參與聽證會的 15 位議員,各自用哪些軟體追蹤曾造訪他們官網的網路使用者。另一份文件則列出每個議員下 Facebook 廣告的金額,以及他們從 Facebook 或其他科技公司收到多少政治獻金。
這份送上門的新聞素材意圖明顯——Definers 希望在聽證會舉行前,讓媒體指稱這些議員在數位隱私領域都站不住腳,沒有立場質詢 Sandberg。這樣不但能降低大眾對聽證會的關注,也讓指責的焦點不再集中於 Facebook 身上。
檯面上釋出配合改革的正面訊息,檯面下以負面新聞攻擊議員;面對這一年來的假新聞與個資隱私爭議,Facebook 顯然把它們當做公關危機,以掩蓋、推諉種種手段應付,而非試圖從根本解決問題。這篇報導刊出不到 24 小時,Facebook 宣布與 Definers 終止合作,「經營一家超過 1 萬人的企業就是這樣,你無法知道所有運作細節。」Zuckerberg 在電話採訪中這樣辯駁。
Definers 寄給媒體的資料,列出參與 Facebook 聽證會的參議員在 Facebook 花多少錢下廣告、收了多少來自 Facebook 的政治獻金。
隱藏俄羅斯勢力介入大選的資訊、讓用戶個資變成選戰操作工具、製造輿論轉移大眾注意,Facebook 的應對策略消極得令人咋舌。但隨著它的運作漏洞一再被媒體揭露,立法機關已經失去信心,各國調查機構也展開追查行動,Facebook 最終仍要為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
現在的 Facebook 已不是當年在宿舍誕生的校內交友網站,當全世界有四分之一人口透過這個網站接收資訊、與他人互動,Facebook 已失去創新這頂保護傘的庇護,它不能只著眼於成長擴張,必須為平台上流通的資訊、為用戶權益負起責任。
青春期時,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是同儕裡最酷的,難免因此做出種種蠢事;直到成年之後,我們必須承受所有行為的後果,開始為自己、為他人負責。這就是現在的 Facebook。
本文內容主要來自紐約時報與相關報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