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踏溯金門GO- 成大、金大移地交流工作坊

    活動結束後 重點與心得整理

    洪氏宗祠(上)、洪旭古厝(下)
    洪氏宗祠(上)、洪旭古厝(下)

    后豐港簡介
    根據洪文章爺爺口述,洪氏自江西經青岐(小金門一地名)、吟下、第十四代始遷居於后豐。
    取名后豐意涵「後代子孫,豐衣足食。」
    訪談過洪德舜大哥得知,因水頭商港開發案,後豐港腹地現已經填平。影響的不只是后豐港漁民的生業,更是嚴重破壞生態。后豐一帶原為「鱟」(音同「後」)天然棲息地,經過填海工程,棲息地已破壞殆盡,縣政府的配套措施則是將鱟移至古寧頭等地復育。
    「這就像金門版的『白海豚會轉彎』」洪德舜說。
    欲了解水頭商港開發之於后豐港的影響,可以參考紀錄片「刪海經」,但現在在公視似乎已經下架。

    移地交流
    自2018/11/30為期五天(-12/4)的踏溯工作坊,成功大學的學生遠從台南搭機至金門參加活動。活動在三個地方分別做田野調查:水頭、賢厝、后豐港。(我分配到后豐港)
    除了第一天的相見歡和最後一天的觀光行程,中間的三天課程可以說是非常密集。 包括了兩個課程:金門歷史通論、東亞多層視角下的金門、實地訪談、考古遺址探尋、建築測繪以及最後以紙芝居為形式的「點石成金」成果發表會。(讓我設計、交流兩頭忙)
    在訪談中 聽著洪文章爺爺述說著洪氏遷徙的過程(上文)及自己的人生經歷——日據時期到國共內戰到開放小三通至今。 亦聽了洪德舜大哥講述著自己是如何和大環境對抗。(水頭商港及相關工程案等) 兩個長輩的故事都讓我有所反思,在時代(建設)不斷發展的當下,要如何同時保留過去有意義的歷史以及不破壞自然,又可以達到目的?
    中、洪德舜大哥
    戴白帽為劉益昌教授
    在遺址探尋中 劉益昌教授說了這句話:
    「過去的時間,空間,人類活動的場域,為遺址。」
    也就是說,踏溯金門, 我們在水頭、賢厝、后豐港 所踏過的足跡留下的腳印、 用過的物品遺留下的垃圾, 都將成為歷史,成為遺跡。
    紙芝居與組員合照
    最後透過插畫家大宇人的教學,用「紙芝居」把這幾天的調查轉換成圖像及故事,組員們共同製作道具、戲台、編劇、演出、配音,是一個全新的經歷和體驗。
    成果發表會後則是各組聯絡感情的時間,而我們這組(后豐港)組成了由系上研究所學姊帶領的「深夜觀光團」。以陳氏宗祠為起點,經陳詩吟洋樓、奎閣、貞節牌坊,最後落腳在後埔泡茶間直到夜深,也算是提早半天開始觀光行程。
    最後謝謝成大的同學願意來金門跟我們分享生活,這幾天的活動,將會成為我大學生涯中難忘的回憶,也期待老師們口中說的金廈成功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