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1/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緬甸若開邦四警察哨所遇襲,十四名警察喪命

    緬甸若開邦分離主義武裝組織「若開軍(Arakan Army )一月四日獨立日當天拂曉在布帝塘鎮(Buthidaung )對四個緬甸邊界警察哨所發動猛烈攻擊,結果造成十四名警察喪命,九人受傷。緬甸國防軍隨後發動攻擊趕走若開軍,緬甸政府並宣布將開始進行掃蕩行動。去年八月,「若開羅興亞解放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對三十多個警察哨所發動攻擊,引發緬甸國防軍大規模掃蕩,結果導致超過七十萬名羅興亞人越界逃往孟加拉,造成至今無法解決的國際難民事件。
    緬甸軍方兩週前才破天荒地單方面宣布停火,暫停針對東北部克欽邦和東部撣邦民族地方武力(民地武)的軍事行動,有效期至二零一九年四月三十日。不過這個停火安排並沒把「若開軍」包括在內,「若開軍」則指稱軍方的目的其實在於趁其他地區停火,集中精力對付「若開軍」。不管怎麼說,此次「若開軍」發動攻擊,適足以顯現出緬甸「民地武」問題之嚴峻,達成和平之路也顛簸難行。
    根據緬甸軍方所發布的聲明,四日當天清晨七時前後,大約三百五十名「若開軍」同時間對若開邦北部布帝塘鎮區的四個警察哨所發動襲擊,除了前述傷亡之外,四個哨所也丟失了四十支輕型武器、一萬六千發子彈。
    「若開軍」當天晚上則在「臉書」貼文指稱,「若開軍」有三名人員被緬甸軍警擊斃,另有一些人員受傷。「若開軍」並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此次攻擊警察哨所是因為軍方利用這些哨所部署包括大砲在內的重型武器。
    緬甸軍方否認上述四個警察哨所備有重型武器,堅稱這幾個哨所的職能只是為了保障當地村民的安全,其武器裝備並不如正式的邊境警察哨所。緬甸政府表示,在政府和軍方正在致力於推進和平進程的過程中,若開民族武裝的襲擊行為,使若開地區的情形更加複雜,緬甸安全部隊將作出有效的反擊。
    緬甸少數民族眾多,一九四八年獨立之後,各地仍然存在數十個「民地武」組織。翁山蘇姬領導「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政府於二零一五年上台執政後即把促進民族和解作為重點推行的政策。二零一五年十月,緬甸政府與八個「民地武」組織簽署停火協議。二零一八年二月,又有兩個武裝組織在停火協議上簽字。目前,仍有大約十個武裝組織尚未簽署停火協議。
    「若開軍」成立於二零零九年四月十日,是「若開民族聯盟(ULA)」政治組織的武裝力量,並與「若開民族軍」、「若開解放軍」合稱為「若開三軍」。大多數的「若開軍」士兵都是在「克欽獨立軍(KIA)」的軍營內接受訓練。根據緬甸和平監測中心(Myanmar Peace Monitor)的說法,二零一四年時,「若開軍」的兵力為一千五百多人。緬甸新聞社「伊洛瓦底」則指出,截至二零一五年九月,「若開軍」總共有兩千五百名士兵和一萬名支持者。
    二零一五年二月,「若開軍」與「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德昂民族解放軍(TNLA)」組成「北方聯盟」,共同參與了果敢軍事衝突,與緬甸國防軍進行戰鬥,造成數百名政府軍士兵死亡。從那時開始至今,「若開軍」先後多次與緬甸國防軍發生衝突,最近一段時間,雙方敵對狀態突然急遽升高。據聯合國估計衝突已經導致當地兩千五百名居民棄家逃亡,躲進寺廟或其他公共設施避難。
    「若開軍」方面堅稱,緬甸國防軍的「四切策略」及過度使用武力,是迫使他們發動前述攻擊的主要原因。所謂「四切策略」是當年「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Burmese Socialist Programme Party)」在一九七零年代所發展出來的,也就是切斷「民地武」的食物、資金、訊息及人員來源。
    「若開軍」也指控若開邦的警察人員任意逮捕、關押年輕若開人,並協助緬甸國防軍施行「四切策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