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風箏少年》_找回生命的價值

    改編自《老師,我可以叫你一聲爸爸嗎?》這本書。其內容主要是在敘述鍾志安生長在一個高風險的家庭,是一家子的吸毒樂園,社會局將志安安置在少年家園裡,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受傷的人,遭受虐待、被遺棄,小時候玩火不小心燒死媽媽。某天家園發生竊案,黑夜的家園成了公審的刑堂,逃跑成為這些少年少女唯一的選擇,而志安逃回空蕩蕩的古厝,恨的人都已經離開,只記得阿嬤曾經牽著他的手,在院子放著風箏。希望透過這次的演出,將長年陪伴安置機構青少年勇敢說出的故事,創作成舞台演出,療癒心靈找回自信與生命價值。
    這齣戲中主角們的設定都是來自成長家庭出現狀況,繼而自己行為也產生偏差的孩子們。所以在演出的過程中,除了有很火爆的場面以外,也有很粗俗的髒話在裡面,而在十句有八句是髒話的狀態下,在第一瞬間還蠻震撼的。不過在這樣需要情緒張力非常大的狀態下,咬字的清晰度就很重要,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們面對家庭的不滿以及無力,但在他們用力的宣洩自己的情緒時,有時候會因為過度激動,而使說話變得模糊,對我來說就只能直接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卻無法透過言語來了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再來跟語言比較相關的就是,整齣戲穿插了國語、台語以及客家話,這樣的表現手法我覺得蠻大膽的,雖然演員本身語言是講得非常的標準,但對我來說客家話算是一個陌生的語言,所以在觀賞的過程中,其實會因為聽不懂而出戲,沒有辦法迅速理解他們到底在表達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像是有一段志安在跟他親生父親的對談,父親全程是用客家話來對談,這就讓我在認識這個角色上出現困難。不過這時候就很考驗演員的肢體能力,讓我就算聽不懂也可以從肢體來看出,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好還是不好,那一段的志安不停地拉著爸爸的褲管希望他留下,但爸爸始終都是不斷的咒罵然後打志安,雖然不理解在講什麼,但其實光是動作表現就能感受到,他們之間情緒的高張,以及彼此正面臨的衝突。
    這齣戲沉重的點是角色要表現曾經被家暴,或是遭遇各種困難後,來到機構的那份心情。所以呈現出來的張力要非常的足,才有辦法感染給觀眾,而我在看的過程中,就真的認為那個故事就是演員本身的,那樣的刻骨銘心。有一段是志安好不容易原諒了他媽媽的所做所為而彼此擁抱,卻仍舊被拆散的橋段,看到的時候其實心蠻痛的,因為場上的情緒真實且強烈的傳遞過來。
    事後的座談會談到如何揣摩這樣的角色?這件事我也一直在思考,因為我的人生跟劇本設定的角色差別很大,而我們本身不可能真正體會他們的感受,所以如何理解劇本以及演員自己必須要做的功課就很重要。從這些演員的回答就可以得出,進入這個角色並不是容易的事,就像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分析淡水小鎮,總要思考很久才有機會得到一個核心答案,這個段落想表達什麼?角色的障礙又是什麼?再來就是讓我聯想到上課的時候同學示範問:「媽,妳覺得我漂亮嗎?」的那種模式,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找尋,當我們在做類似事情的時候,我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而他們也提到了互相對戲的重要性,其實劇中很多角色之所以可以那麼立體,或是說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那彷彿是就是演員本身,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經由一段時間的互相排練,在過程中激發出靈感,來讓這個角色更加的豐富。就像故事中的小文,有很多對志安說的話,並不是劇本原先設定的,而是在排練的過程中無意間說出,而且也是適合這個角色的,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