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4/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內容需求不變,只是知識交換改變

    ●老人家的舊思維,究竟是關愛還是陷害?

    很多長一輩的老人家總是叫下一代努力賺錢買房,反覆聽著這些叮囑,白眼已經翻到快不行的下一代,看著幾乎是空白的存款簿,心想這樣子的收入,在日益噴漲的支出是要怎麼買房子?
    只是老一輩的人可不這麼想,因為他的經驗是經濟成長的世代。這個世代中,薪水會漲、房價會漲,今天買房雖然貴一點,但等到幾年後自己薪水增加的時候,負擔的還是過去買進的低價。
    於是乎享受著高價值的房產,卻只需要負擔少少的房貸。
    下一代再次看了一下空白的存款簿,耳邊不斷傳來老人家唸著自己不努力,今天才會只領兩萬八,難道這真的是我的錯嗎?
    只能說這個世代變化太快,你如果還是昨天的思維,沒有吸收今天的知識,明天就會跟不上社會結構的變化

    ●知識交換模式的改變

    先喚醒大家的回憶一下......
    還記得以前捷運站前發送捷運報的大媽,只要放在樓梯旁,咻咻咻地就自動拿光。現在閱讀習慣改變,沒啥人要看免費的捷運報,大媽一份一份地見人就發,居然沒啥人要拿。因為直接看手機就好,拿份捷運報,看完還要處理實在沒啥效益。
    沒有發行量就沒有廣告,於是乎捷運報就式微了。
    類似的情況很多,身為一位知識交換者,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個趨勢襲來的滄桑。以前把自己的專業寫成書,在國考市場大好的年代,我的國考書系一年賣個上萬本不是問題。
    只是隨著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環境改善,國考市場的最高峰也從那時起開始快速急凍化,又加上紙本書的沒落,整個銷售可以說是折半又折半。
    少了些銷量,至少還可以投些稿子。過去還可以投些學術或一般期刊的稿件,賺取一咪咪的稿費,只是學術期刊一樣慘,沒人要買期刊雜誌,就沒有訂閱的收入,更沒有人要下廣告,現在投稿成功後只領到數位知識庫的點數,以及一封感謝您對於期刊貢獻的電子郵件。
    除了賣書與寫學術文章外,我還算是寫專欄一段時間的好手。
    然而,連專欄這個市場都改變很快,以前可以寫報紙專欄,投稿報紙文學類的專欄,還蠻多地方可以投稿,這些報紙、期刊、網站希望有你的精闢見解,藉此吸引群眾的目光,然後進一步賺到廣告費。
    然而,隨著每個人都化身為「知識電視台」,人們逐漸改變花錢去買報紙、期刊的習慣,甚至於連新聞網站都懶得去看,直接看臉書、Line別人的貼文即可。
    隨著每個人都是明星,每個人都是電視台,只要會基本的編輯功力,加上對於知識的透析能力,許多素人跳過了中間的電視台、新聞網站、期刊雜誌,直接透過特定平台與聽眾交流。
    王伯達、飽受爭議的理科太太,或者是帥帥的Dr. J,都在這些平台上直接面對市場的試煉,覺得我們內容好的話,就斗內、訂閱,鼓勵知識創造者的努力,也願意持續生產出閱聽者需要的內容。
    內容需求不會改變,只是交換模式不斷更新。
    (這邊是免費閱讀,如果覺得不錯、有啟發,歡迎進行單篇斗內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