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影筆記: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身為一名老師,究竟該把「教師」當作賴以餬口的工作,只要「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就好,還是將它提升為足以改變學生的處境,甚至帶領這些學生有「向上爬升」的動力,使他們對於未來有更不一樣的選擇權?
我想,這部改編自王政忠老師真實故事的電影,不只給觀眾一個不言而喻、心領神會的答案,同時也告訴觀眾原來身為一名老師可以做得那麼多、那麼有影響力。
只是,王老師是一開始就這麼有愛心,有行動力陪伴一個個因為家庭環境、因為身處於偏鄉而迷失方向,升學意願普遍低落的學生的成長嗎?
藉由電影帶領之下,我們可以得知方從高雄師範大學畢業,被分發至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的王老師,在看見學校地處偏遠,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生活素行不良,而其他老師也像個置身事外的人一般,對於「教師」這份工作不過是虛應了事(除了校長淑芬姐及小倫老師)的態度,加上懷有教學熱忱的他在與學生發生衝突,以及被小倫老師質疑教法有問題時,終於興起了想要調職的念頭。
但是,想要調職就必須有好的考績才有可能成功,在與校長淑芬姐確認調職之方法後,王老師開始改變自己的做法,無論是分組教學競賽送獎品,抑或是鼓勵學生參加國樂比賽……等種種作為,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考績,達成調職的心願,而不是真心真意的為學生著想。
正因如此,當面臨當兵即將離開學校的王老師,在聽見學生詢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時,才會如此心虛,只想逃避這個學生殷切期盼的問題。
然而,一場撼動全台灣的921大地震,讓地震過後回到中寮,面對失去家園,親人與同學而徬徨無助的學生再次提問那個曾讓他避而不見的問題:「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王老師不僅想起在他人生最茫然時刻的過往,因為一位老師無私的鼓勵與幫助,才造就今天成為人師的他,也喚醒他從事教育工作的熱忱與初衷。
哪怕王老師依舊沒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可比起回答更重要的是王老師以實際行動回應學生的期待,在教學上,王老師以集點換禮物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讓學生不再識學習為畏途;而在生活上,王老師與小倫老師陪伴學生走出地震的傷痛,並藉由參加國樂比賽找到除了念書以外的專長與重心,使學生能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之下,走過地震,並且有顯著地蛻變及成長──這便是整部電影下來,使我最感動的地方。
什麼是教育及對學生最好的教導方式?或許沒有正確的答案,可從王老師身上,我所看見的是他對學生的付出,除了滿滿地真誠,最難能可貴的便是給學生擁有自信和改變的可能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