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20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交易系統 15:K線原理與價量關係(十一)

到底為什麼爆量就是出貨呢?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大疑問,第二個則應該是為什麼大盤和個股不一樣。我相信「爆量就是出(貨)」這句話一定跟許多人長久以來的認知與直覺產生強烈的衝突,和你的認知產生衝突是因為你看過很多書寫爆量是吃貨,也有很多人這樣講,而你也沒有認真地做過邏輯思考,也沒有實地去求反例,就這麼聽著聽著就信了,就跟「本益比」或隨機漫步理論一樣,沒用或不符事實的東西只要經過長時間多數人流傳,就會變得很像那麼一回事了,這種情況除了交易之外,在人的其他生活領域也常出現(不過我一時想不到例子,大家有想到不妨提供一下)。然而現在各位已經看到了,除了我上禮拜給你的那些「九牛一毛」的例子外,如果你有認真做功課的話,你會看到太多個股爆量後不久就大幅拉回或直線跳水或進入空頭的例子,數量多到足以令你懷疑人生的地步。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想那些人(書)到底都是在講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看完下一段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人們會這樣講),我自己以前到底都在幹嘛?你現在渴望的就是能夠解釋這些現象的理由,人本來就是應該先觀察歸納大量現象(事實),再尋求解釋,或說邏輯上的理論基礎,這就是科學,這就是科學精神,而不是看到一個現象,就依據直覺和想像去「創造」理論。
和你的直覺產生衝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於股票的概念就是「買」,儘管買與賣是兩個相對的動作,但一般人一提到股票,想到的是「買」,不是賣,所有關於股票的思考也是以「買」為出發點,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很難順勢操作,甚至有所謂的「死多頭」。人們只會想「什麼時候買」,鴻海120塊,恩,營收創新高,事業版圖擴大,可以買;跌到100塊,恩,高檔拉回正常,百元以下具長期投資價值,買;90塊,恩,80以下我就要開始買;70塊,看到5字頭我毆硬。一般人對股票的直覺就是買,思維的出發點也是買,所以他不會去想「鴻海從120跌到100,走勢開始偏空了,我可以賣(空)」。因為這樣的對於股票的直覺思考,並將這種思考投射到他所看到的現象(線圖),因此當他看到股票爆量時,他就覺得「哇好多人在買」或「哇有人買好多」,衍伸出的結論就是「吃貨」。
你會說,好一郎我們現在知道買與賣是相對的,有人買就有人賣,所以爆量不表示吃貨,這我們瞭解了,但是你憑什麼說爆量就是出貨呢?這不也和買賣的原理相矛盾嗎?
先從定義來看吧,我們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吃貨出貨。先從最粗略的概念談起,在股票交易上,當我們提到「吃貨」,比如有人說「XX股票一直有人在吃貨」,在我們的認知中那意味著這檔股票有某個(些)我們俗稱的主力或大戶在買進,吸收籌碼,既然他是主力大戶,表示要馬他有能力或有足夠的籌碼拉抬價格,要馬他可以得到或已經得到或創造該檔股票的利多資訊,或者他兩者都有,結論就是這檔股票將來上漲的機會非常高。反之,則是「出貨」。今天你或我或阿貓阿狗買進幾張某某股,那都不叫吃貨,就算我哪天「糾集」幾十個社團伙伴一起買進同一檔股票,那也還離「吃貨」千百里遠,一千隻老鼠撼動不了一頭大象。
我想上面對於吃(出)貨概念的敘述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如果有強烈反對這個說明的人,你可以在留言提出你的看法),我也不例外,而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概念極簡化,變成「(有人)吃貨的股票日後上漲的機率高;出貨的股票日後下跌的機率高」,這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
如此,如果爆量是吃貨的話,表示爆量後股票上漲的機率高,然而這卻相當大地背離我們所眼見的事實。我沒有做過嚴格的統計,一樣用我個人純粹經驗印象上的不負責任估算(如果日後有人實際統計數據,歡迎隨時提出指正),我認為,以日線圖而言,「一檔股票爆量後在2週內曾經出現累積跌幅達5%以上」的比率,高達七成以上。
看上面這檔晶豪科,以他平常的成交情況,我們認為他單日成交量達15000張就算爆(巨)量,以我選取的這段期間來看,總共4次爆量(打圈處)中就有3次符合我上面歸納的結論,以實際操作來說的話,如果你有遵照前一堂課「成交量系統」的交易守則,你不只可以在前面兩個綠圈處先「出貨」再買回,達成低買高賣的「成就」,提升整體報酬率,也可以在最後一個綠圈,當價格跌破爆量K低點時出清,躲過後面街著的一段空頭走勢。值得一提的當然是紫色圈那一次,儘管當時行情出了一根巨量收最高的長紅,且後市繼續直線上升,但即使你在爆量後先依照系統指示賣出2成部位,卻也無傷大雅,後面的漲幅你還是能繼續吃到。
這張圖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紫圈之後的一個月期間,接連出現15000張以上的巨量,但股價卻不再創新高,反而在高檔盤頭,這就是俗稱的「量大不漲」,此現象出貨意味明顯,短線下跌機會大。這裡要特別提醒各位的是,「量大不漲,後市看跌」這一點,也受到大多數人的誤用,人們的錯誤在於,總是只看1、2根K棒,如果大量卻價平甚至價跌,就說「量大不漲」,出清部位甚至跑進去猜頭放空,其實這個觀念的正確用法是要看一段期間,至少一週以上,我們才能判定價格到底是不是真的漲不上去。藉著這個例子,我這裡再告訴成交量系統的第四守則,也可以當作是成交量系統的「就近原則」,也就是:
以最近期的爆量K棒低點為出清點
要注意,是最近的爆量K棒低點,不是最大量的K棒低點,比如我們決定某檔股票單日成交10000張以上為巨量,結果他某天成交13000張,隔天續漲且成交15000,那麼我們就以15000那根低點為短線出清點,而,如果再隔幾天出現11000張的K棒呢,則出清點就是這根11000的低點(不是15000),因為11000還是大於10000,一樣是巨量。來個隨堂考:以上圖晶豪科之例,紫圈出現後的短線清倉點應為何處?
「一檔股票爆量後在2週(10根K棒)內曾經出現累積跌幅達5%以上機率達7成以上」的統計,以周線圖來看一樣適用:
現在我們要回到原來的討論,就是到底為什麼爆量是出貨,你說一郎你講的我都知道了,你也給我們看了很多「證據」了,只是我們看到的是事實,是現象,就是爆量後短線下跌機率高,跟我們對吃貨出貨的認知有衝突,但是你還是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心裡還是覺得奇怪,總是感覺有疙瘩,我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解釋,因為人是理性的動物,道理才可以支撐人的思想與行為啊。
我現在就要告訴你,爆量就是出貨的道理到底在哪裡。要知道,各位現在看到的任何一檔股票,他們都是成立十數年數十年了,他們的股票也發行了相當久的時間了,老早就有人握有該公司大比例的股份了,他們不是今天才公開發行,大家公平地買,看誰的錢多就可以買得多,若是這樣的話那如果剛好有一天有一個人買爆多,當天成交量超大,我們會說那個人在「吃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你現在看到的任何一家公司,他在市場上的股票交易都是「某些人從另一些人手中買過來」,不是「大家一起向公司買」。比如說某家公司股本是10萬張股票(一億股),他不是今天才發行,而是這10萬張股票老早就在市場上了,你覺得這10萬張股票的「分布情形」應該是如何呢?通常大概是這樣,即A有8千張,BCD有5千張,EFGHIJKLMN有3千張,OPQRSTUVWXYZ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有1千張,剩下的就是無數的Nobody如你我去分。
平常在市場上交易的這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在上面這些人手中流來流去而已,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你今天下單買進的股票是從公司買來的(很多人會有這種錯誤想像),那是你從另一個持有者那裡買的。所以,當一檔平常成交量在1000張左右的股票,某天突然爆出1萬張巨量,你覺得那是「吃貨」還是「出貨」?當然是出貨,因為一家公司的大部分股票(籌碼)老早就掌握在少數人(大戶)手裡,他會在某一天爆出鉅額的成交量,必定是握有大量股票的持有者願意釋出,今天市場掛買1萬張台積電,你手中也有1萬張台積電,如果你不賣,誰能奈你何?
我再簡短地說一遍,一家公司的股票是早就已經在市場上流通,也受到少數大戶掌握了多數的股份了,當這家公司的股票交易突然爆出巨量,那些籌碼絕對是從大戶手中流出的,所以我們說爆量就是出貨。或許有人會想說,也有可能是那天剛好有許許多多的Nobody突然有志一同一起賣出給A或B或C啊,好吧,這當然有可能,什麼事都馬有可能,問題是,這樣的機率究竟有多高,你何不自己告訴我?
從這裡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爆量就是(有大戶在)出貨,問題就在於,那些貨是出給誰?如果我們不要把籌碼持有的分布分那麼多階層,就單純分成「大戶」和「散戶」兩種就好,那大戶出掉的貨,其流向就只有兩種,一是散戶,一是另一(幾)個大戶。如果大戶出的貨是被散戶接去,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出貨,或者說是「狹義的」出貨,如果是被另一個大戶吸走呢,我們會給它一個名詞,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那就是「換手」。如果是(狹義的)出貨,後市不用說,當然是看跌,如果是換手,則較有希望續漲。然而,從線圖所提供的成交量資訊,我們無法知道今天的爆量到底是出貨還是換手,所以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是大戶出貨給散戶的機率高,還是大戶出貨另一個大戶吃掉的機率高?換句話說,爆量是(狹義)出貨的機率高,還是換手的機率高?答案顯然是前者,理由很簡單,大戶是一個族群,散戶是一個族群,大戶的思維和散戶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平平是大戶,我們一般假定他們「實力」相當,比如說今天B要出貨,他必定有某些理由(是不是要複習一下〈價格與市場〉了?),這些理由通常不是散戶會知道的,所以散戶只能傻傻地接。另一方面,和B具有同等實力的C和D,於知道B在出貨的情況下,他們不僅沒有跟著出貨,反而還接走B的貨的機率,你覺得有多高?當然絕不會是0,但也不會超過一半,因為一樣是大戶,他們的資力和資訊力是相當的,彼此之間會取得相反的資訊而做相反的判斷與決策的機會是偏低的。
以上的理論說明,就跟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相符了,也就是爆量就是出貨,短線下跌機率高。
接著來思考一個問題,我相信有些人應該也有這個疑問,也就是,既然爆量是出貨,為什麼還可以走多?但是這一點其實沒有那麼難理解,一般人通常很害怕「出貨」,聞出貨色變,買了股票後一天到晚膽戰心驚地想說大戶是不是要出貨,什麼時候會出貨,搞得像被害妄想症一樣。我告訴各位,出貨沒那麼可怕,你設身處地想一下,大戶也是人,跟你我一樣,我們想的事他們也會想,我們怕的事他們也會怕。我們想什麼?想低買高賣。我們怕什麼?怕利空,怕黑天鵝。大戶跟我們一樣,他們也想低買高賣,他們也怕利空,所以他們也會想先賣掉股票再買回來。另一方面,人都會犯錯,我們會犯錯,大戶也會犯錯,當大戶發現自己賣錯了,也會再買回來。
所以,出貨就出貨,出貨又怎樣,沒什麼了不起,身為一個有思想有系統的nobody交易者,我們就是跟著線圖依照系統作適當的對應動作:爆量就是出,但爆量不能對抗趨勢,所以只先出一部份再買回,跌破爆量K低點就暫時出清,趨勢走空就不要進場猜底。操作就是這樣而已,簡單明瞭,輕鬆自在。
今天最後要處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個股和大盤不同,大盤為何不能事用成交量系統?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而且我在前面的課程也有稍微提過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指數是所有個股的集合,個股間又有權重、類股等分別,其組成要素太多太雜,可說是種混沌,既是混沌的話,我們就無法用太細的機制去判斷,反而是用越簡單方法越容易掌握,離它遠點看得更清楚。個股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就是一支股票,技術上所有現象的出現當然就是針對他的,所以能夠適用的分析方法也較多。以爆量為例,今天一檔股票爆量,我們就知道有大戶在出這檔股票的貨,清清楚楚,我們也就可以判斷他短線偏空。然而如果是大盤爆量呢?那是出貨嗎?當然還是出貨沒錯。短線偏空嗎?那可就未必了。為什麼?因為他今天爆量,我們判斷為出貨,這樣OK,問題是到底在出什麼貨,我們根本不曉得,如果今天是出金融,明天台積鴻海拉上去,那還不是續漲,而後天出掉的金融又買回去,結果還是再漲。這只是我隨便舉的簡單例子,不是說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總之,各位應該能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
今天課程就先到這邊,如果沒意外的話,下週應該是本系列文的最後一篇了,K線和量的主題會用這麼多篇幅,說真的是我始料未及,但我想這也是合理的,畢竟K線和成交量就是技術線圖的主體,也就是技術分析的主題,佔最大篇幅也是理所當然。
下禮拜我們要談的是一些細部主題,包含如何在爆量時抓到出貨的好價、爆量與K棒形式的關係、爆量與均線的相對關係、高低檔爆量的情況…等等,總之,就是在我們目前成交量系統的基礎之下,想辦法再提高判斷上準確度,增加勝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