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已經沒有所謂挑選顏色的束縛,穿著搭配,色調,色暈,色塊,色染,所有的排列組合甚至創造都是所有人在展顯自我中,所反映出的浪漫。
一首Todrick Hall 的音樂 『Boys wear pink, girls wear blue』,要講述的是性別平等的理念;Todrick以粉紅色澤,從專輯封面,貫穿了他對生命的宣告。透過對粉紅色的抉擇,間接告訴大家,堅持做自己的意念。
當然,你愛穿什麼顏色是你活在 21世紀難能可貴的寶物。顏色之於生物學是大腦,透過瞳孔之後對於顏色例子組成的辨認;之於感受,是心情,是情懷,是象徵,是藝術家對於靈魂的詮釋方式。人類對於顏色的感知,有人說是生物需求的演變,也有人說是後天行銷心理學置入後的結果。
我個人的觀點,會比較偏向後期文化與行銷的刻意塑造這樣子的說法。
舉個例子,今天我賣一件粉紅色的襯衫以及一件藍色的襯衫,然後對它們有興趣的人剛好是一位他與一位她,你會覺得他們分別對哪一件有興趣呢?
不需要刻意顯現今非昔比的開放,舊傳統刻板印象,我們都知道:男生穿藍色,女生穿粉紅色。
為什麼我個人相信心理學可以操縱人類對顏色的感知呢?
因為根據許多資料指出,大約在19世紀,二戰之前的美國文化中,男生穿粉紅色,女生穿藍色,才是他們所謂的「刻板印象」。
這樣想法的由來,可能在當年,大家覺得紅色是果斷以及強壯的象徵,要給予男生;而藍色代表精緻以及溫柔,將之帶入給女生。
歷史上大家所傳聞,威風凜凜的君王以及悍將無不穿著紅色,而粉紅色則是淺點的紅色,所以給予男孩。
早期歷史藝術畫作中,聖母瑪麗亞,以及戴著真珠耳環少女中著用的群青藍,都是歷史大眾對於藍色溫柔,純真的感知。
這些對於顏色的感知,在二戰之後慢慢被轉換;
有可能源自于當年美國總統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妻子Mamie Eisenhower 經常公開展現自己對粉紅色的喜愛。當年,她曾在無數公開場合穿著她所喜愛的粉紅色套裝,或許就在那個時候,與總統夫人經常緊密結合的粉紅色如此深植人心。
但其實轉換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世界商業的需求;
為了讓父母們有明確的目標幫自己的小孩挑選衣服。
有個據說認為,顏色變成至今的挑選是因為在二十世紀初當年,有一位美國富豪Henry Huntington曾收購兩幅18世紀的油畫;一幅為穿著藍色衣服的男孩,另一幅則為穿著粉紅色衣服的女孩。也許當年富豪就像如今的公眾人物一樣的俱有對世俗的影響力,在商業與當時媒體順勢的影響之下,Boys wear blue, girls wear pink的理念就這樣越發普及,觀念一直走到如今。
如同今天的男生可以不顧一切的選擇穿上粉紅色,如同1990年代之後迪士尼出現的公主與女孩們的服裝;
天馬行空,單純遊走夢境中成長的Alice,
集美麗,知性與果敢於一身的Belle,
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與夢想的Ariel,在化為人類時的洋裝,
冷靜,敢愛敢恨,再帶點一抹神秘感的Jasmine,
聰明,勇敢面對恐懼的 Elsa,
都是迪士尼希望公主與女孩們能夠跳脫傳統成為敢於冒險的那一位。
(雖然在Elsa之前他們仍為他們安排了一位所謂的王子)
來到21世紀,性別的框架已經逐漸模糊,人人可以忠於內心深處的聲音而隨之舞蹈。
如果我們可以將不同顏色恣意放在不同性質的人身上,而成就其不同意義,我們穿著打扮可以更不受拘束,宣告這是你心中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