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雜談──我不要穿制服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會被教官在校門口抓服儀的日子呢?小編的國中是管的比較寬鬆的學校,但每當進入校門時,我們都還得會將裙子往下拉幾公分、襪子往上拉幾公分,才可以避免成績單上的那一支警告。
  但這樣的行為不只發生在現代,在上個世紀的日本時代也是學生們的日常呢!
  在日本初來到的1895~1910年間,台灣的教育系統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大都以普及日語與職業教育為主,學生也穿著原本習慣的服裝;如日籍學生仍是穿著和服上下學,台灣的學生則穿著長袍馬褂、大襟衫褲裙等等,除了幾間學校如「臺北第一中學校」、公費的師範學校在1907年已有了全套西式制服,其他學校大多仍在混亂階段。
日本時代初期-傳統台灣服
日本時代初期-傳統台灣服
  制服文化逐漸被建立在1910年左右,一開始以日本學生就讀的學校為主,像是「臺北第一中學校」、「臺南第一中學」就是如此。而後1915年成立的第一所臺灣人的中學校,「台中中學校」也採用了全套西式制服。另外,男校通常比女校更快推行西式制服,在當時女性的制服則多是台日混搭或是日式改良,像是「臺北第一高女」、「臺北第三高女」,就是上半身著和服或大襟衫,下半身搭配較容易行動的日式「絝」。
臺北第三高女-中日合併制服
  而我們熟知的「水手服」,則必須要等到1930中葉才逐漸普及。1923年關東發生大地震,還有大正時期興起的運動風氣,使日本政府認知到洋服的便利動更加適合面對戰爭與天災,台灣也受這波改良風潮影響,在這段期間的制服逐漸洋服化,水手服就是其中常見的形式。
臺北第三高女-西式制服
  那麼俗話說的好,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制服的規定就有……不想按造規定穿著的學生們啦~
  雖然制服代表了一個學校的精神,也是許多學生榮譽的象徵,許多訪談就曾描述當時他們拿到制服時興奮的心情,像是會在開學前特別在床上舖平整燙過,或是走在路上享受店員們欽羨的眼光。
  但是繁瑣的服儀制度也讓學生們困擾。像是臺北第二女高就規定:「裙子必須高於腳踝十公分、上衣下擺要比袖口高五公分」,連裙子的打摺與質料都有規定。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當然不服氣,總在嚴格的規範裡面尋找漏洞,例如:把衣服下襬做長,等要檢查時再用大頭針固定;袖長延長至覆蓋雙手;把校名徽章遮蓋掉等等。
  除此之外,當時的電影院並不允許學生去看電影,任何一個經過的學校老師經過都可以登記起來。因此如果要去看電影的話,學生們都會把縫有學籍資料的領子翻起來,並蓋住衣服的扣子,以免被路過的老師通報。
  雖然隨著時代轉移,制服的意義也有所改變,但是這種青春的小反抗是許多人的少年回憶,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有過違反服儀的經驗呢?
  雖然說要把舊文給重新整理發布,但小編看著資料有趣就仍然放上來了,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資料來源:彭威翔〈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制服之研究〉
圖片來源:〈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八十五年紀念回憶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