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簡樸中的一點奢侈「拉夫領」

2019/03/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六月,魏德聖導演丟下了一個震撼彈:他要在台南蓋一座「大航海時代主題樂園」!

  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可以說是促成近代世界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遠行船隊帶來了地理大發現,歐洲各國傾巢而出在各地尋覓爭奪殖民地;美國尚未獨立,「福爾摩沙」的讚嘆剛被記錄。

  西歐的荷蘭人踏上台灣這個島嶼,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又是什麼樣的光景、當年的官員又是是穿著什麼樣的服飾呢?

  當時的荷蘭剛脫離西班牙統治,受到清教徒簡樸習性的影響,服飾逐漸褪去了奢侈華麗的「西班牙風格」,開始轉變為現代服飾的前身,有著修身的袖子和簡單襯領或蕾絲。
荷蘭風蕾絲襯領
  但是服飾的轉變並非一夕造成,因此仍有一些西班牙風格的痕跡存在當年的圖象中,正如同這張「福爾摩沙淪陷報」一樣。
福爾摩莎淪陷快報
  圖中間的男子,簡單的燈籠褲與袖口的翻摺裝飾,帶著清教徒的簡單實用。但他的領子,卻是西班牙時期的特色之一「拉夫領」。(另翻譯為「襞襟」)
西班牙風格拉夫領
拉夫領
  「拉夫領」(Ruff),是一種類似彈簧狀的可拆卸式領子,填充了布料,並過了澱粉漿,讓它更能保持立體感。在外觀上像個圓盤將頭頸圍在中間,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拉夫領最大可以到半徑30cm,圖中的領子已經是偏小的一些,是過渡期中的「倒拉夫領」(Falling Ruff)。
倒拉夫領
  這篇「福爾摩沙淪陷報」,是在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在荷蘭國內傳播的一系列特報,除了悼念官員與牧師們勇敢的犧牲,並加強民眾的民族情感。

  因此,畫中的服飾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並不能完全代表荷蘭官員在台灣的穿著,畢竟兩地有著很大的氣候差異,但一些當年荷蘭官員的穿衣風格,卻可在其中窺見一斑。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往往在課本上著墨不多,但其中的美好與哀愁,卻是這塊土地一直存在的記憶。『原住民是鹿,漢人是鯨魚,荷蘭人是蝴蝶。』,是某次魏德聖導演的比喻。

  那麼,不管是流離的鹿群、擱淺的鯨豚,或是驚鴻一瞥的蝴蝶,要如何在這塊土地上共存共榮呢?這也許是每個世代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0會員
    76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