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攝影:呂學緯(Ogawa Lyu)
編書生涯中,兩度有幸與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相遇。
第一次是2008年,年輕的我遇上這本小說出版25周年。當時只擔心不夠轟轟烈烈,一心想著怎麼展現「傳奇性」,又適逢天才作家封筆10年重出江湖,媒體高度關注,我與時報出版同事們摩拳擦掌,邀推薦辦活動做影片,敲鑼打鼓同步推出精平裝兩種版本。香港版甚至把作者照片直接放封面,大聲宣告:天才少女回來了。當時鍾曉陽特別寫了車痕遺事兩萬字,交代當年沒說過的種種;詹宏志先生百忙中答應專序一篇彗星再來的時候;聶永真負責裝幀設計,簽名版2000本開購就售光。接著作者旋風來台,久別重逢的作者與讀者,無言也激動。
之後,我開出版社,鍾曉陽以散文少作《春在綠蕪中》支持新經典,2014年,她開筆新寫<哀傷書>,為哀歌故事補上後來,成了雋永的《哀傷紀》;去年她打掉《遺恨傳奇》重來,寫出一本蕩氣迴腸的時代故事《遺恨》,讓同行及讀者都讚嘆。
《遺恨》打掉重練是大工程,寫完像越過自己最在意的一道障礙,喘口氣後她說:可以把《停車暫借問》拿出來了。那決定像是對年輕的自己和讀者有了交代,她還說:這次重出,有封信我想收進來。當時我還不知道曾被喻為「張愛玲傳人」的鍾曉陽要收的是什麼信,等到收到序和信,驚覺非同小可:
電郵裡除了這篇序,還寄來一個圖檔。打開一看居然是張愛玲的原信掃描,36年前的張愛玲字跡,我邊讀邊數含標點計算共是136個字。那一年張愛玲63歲,將要出版她將《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的《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大作家在美西的冷天裡給年輕女孩寫道:「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
有了這封信,《停車暫借問》的新版完全不同於單純改版重出。我決心請到擅長運用材質、作品藝術性高的林小乙來為這書擔綱裝幀設計,林小乙是台灣設計圈最感性且兼具實驗性格的設計師,她能用紙張和印工拓展出細微的革命性變化。但認真的她仍幾度猶豫,唯恐自己無法為這本經典加分。最後她在小說裡的青澀細膩與中年滄桑質地裡選擇了前者,並以銀絲線條和花葉的錯落,傳達書給她的悸動與質感。
以膚色紙張和植物的多姿風采,捕捉少女趙寧靜的純真感情,就像故事裡初春綻放的一樹樹梨花,設計師保留了ㄧ大片留白的寧靜空間,選用松韻紙書衣再局部燙出不同質地銀箔,讓回憶的光澤若隱若現。
而手寫書名字則讓此書有了手感的溫度。為了讓張愛玲的信以特藏的方式留在書裡,林小乙採用32開的圓背精裝,呈現這個版本的青春細膩。拉開摺頁裝訂的書信,再讀作者此時此刻的回顧,讀者應能感受到這是一次意味深長的交會。對作者來說是,對一個文學盛世來說更是。
回首《停車暫借問》1982年出版時,就像「一部全然沒有前兆來歷、彷彿突然從石頭裡迸出來的《停車暫借問》,惹得諸家評論既驚喜也驚疑。」(詹宏志語) 許多老讀者仍記得當年追讀報紙連載的心情,我們知道對這些人來說 ,「鍾曉陽」或「停車暫借問」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他們的青春。
為了讓喜愛這本書的讀者感受到此書如何被細膩製作,我們邀請視覺情感豐富的呂學緯到中和裝訂現場,將製作過程拍攝下來。一起來見證一本經典的再誕生。
聽鍾曉陽親自朗讀《停車暫借問》裡的一段故事:
- 教師徵文募集活動:青春時代,你是否曾經遇上這部愛情經典? 我們希望能邀請在校老師一同找回這本經典小說帶給你的美好(舊)時光。(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