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文筆記|只是當時已惘然:淺談張愛玲〈傾城之戀〉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吉光片羽灑過,僅能窺其靈爍。此為 2010 年舊文重刊。
2021 年補記:看小時候的文章真的是近鄉情怯,但為了將文章統一到方格子,還是把這篇十一年前的舊文發了。這下筆的筆法實在是生澀,還望擔待。
說回張愛玲。坦白而言,我是到後來接受足夠的外語與西洋哲學教育後,重新看張的作品,才更細緻地抓到她上海租界出身、香港教育長大,長期浸淫在西洋教育下才有辦法咀嚼出來的文字質地。一則是張時不時在故事中有挖苦嘲諷之筆,四兩撥千斤的高傲態度,簡直有如英國知識份子互酸的況味;二則是張下筆精煉,很是英文寫作的寫作美感。據學界研究,張會將自己的作品中翻英,再英翻中,來檢視她寫作是否有拖沓之嫌。三則是張作品背後的「蒼涼意味」,我總感覺她寫作時與中文古典裡的哀與怨不是同個意思,反而更有個人即便意志再強也無法撼動天道的「悲劇感」,人僅能因此「受難」,被迫成為某種樣貌,諸如等等,都是在融入中文語境裡非常值得咀嚼的西洋古典美學。
有時候我也總想,為何我到後來讀的中文作品以及喜愛的老一輩作家,如之前寫過的白先勇《他們在島嶼寫作—奼紫嫣紅開遍》,有諸多都是外文系出身;或甚至我讀功力深厚、文筆雅緻的譯者所翻譯的外文作品,反而有股親切感。可能這就是原因:「我在他們身上讀到了文化美學的精巧平衡。」我曾看過香港語境中,若要稱讚人的語彙與筆法雅緻,會說這是因為香港這樣特殊的歷史脈絡,使其能夠「含英咀華」。這成語應用的太美,我想這或許也是最能形容這些能夠疏理脈絡,化為己用的寫作者們,最高的盛讚了吧。

張愛玲在文學界以小說著稱,而其小說最大的特色,莫過於「蒼涼」二字。張愛玲的小說有許多都以悲劇收場,無論是〈金鎖記〉還是〈茉莉香片〉,其中的男女縱然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卻都因為外在種種因素--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環境上--而無法步向完美結局。〈傾城之戀〉卻是其中的例外,男女主角的相戀之路即便曲折,卻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邁向了圓滿的終曲。
這不禁讓讀者有了疑問:
這個喜劇 (相較於悲劇而言)是否顛覆了張愛玲一貫的寫作手法?還是說,正是因為「圓滿」,反而更加突顯了「蒼涼」的意義?以下是我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與探討。

張愛玲對作品的寫作態度與定義

散文中的自白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寫道:「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昧,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張愛玲認為,悲劇與蒼涼並不是完全的等號。悲劇中也許有必然的蒼涼,但過於澎湃的傷悲反而會隱沒了蒼涼的意義。英雄式的悲劇太不切實際,也許我們會因為英雄的消逝而深感遺憾與哀傷,卻是一種投射性的想像,與自身毫不相關。蒼涼不是絕對,蒼涼隨處可見。張愛玲相信,世上沒有百分百的「快樂結局」,日常瑣事甚至是小人物的人生,無處不是蒼涼。過去有太多故事強調「壯烈」與「犧牲」,縱然經典,卻不真實。也因此,張愛玲寫小人物,這些角色的故事或許沒有英雄精彩,至少是活生生的。
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麼沉重,不那麼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麼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說裡,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
小人物面對時代與世界的變化,絕對是小心翼翼的。尤其處於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新舊交融,中西合璧,種種變化必然造成許多文化上的衝擊。人們常處於自我矛盾中,猶如浮萍,不知該往哪個極端漂去;同樣地,世上並沒有一定標準,人的個性與處事態度都不是絕對的,永遠在相對之間擺盪。這也許就是張愛玲所謂的「不徹底」。因為不徹底,所以好人可以壞,壞人可以好,事事都有一體兩面,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這些人的故事,遠看圓滿,進看卻坑坑疤疤。也難怪張愛玲會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小說中的例證──以〈沉香屑〉為例

張愛玲一鳴驚人的作品〈沉香屑〉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不徹底」範例。葛薇龍從一開始的清純學生到後來的交際花,其身分跟心態上的轉變,就是一種未保有初衷的「不徹底」。後來的戀愛與婚姻更是不徹底--明明得到了想要的結局,卻異常悵惘,美好的最後有著透骨的威脅。如小說中的最後一句話所言:
喬琪沒有朝她看,就看也看不見,可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他把自由的那只手摸出香煙夾子和打火機來,煙卷兒銜在嘴里,點上火。火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裡,他的嘴上仿佛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與黑暗……
〈沉香屑〉的故事或許不若〈傾城之戀〉圓滿,卻可以從中找到類似的軌跡。情感上的反覆;個性上的轉變;處境上的兩難,諸如等等都是張愛玲愛情觀與價值觀的體現。相對於悲劇中蒼涼的必然性,此種不好不壞的喜劇結局更深刻的將「參差的對照」表現出來。蒼涼絕非大起大落,而是藉由層層相對,將生命中的無奈與惆悵點出。蒼涼的力道沒有大刀闊斧的氣勢,反到像針灸,酥麻但不強烈,確切但難以捉摸。小人物的蒼涼簡單卻注定。不若英雄精彩,但誰也逃不掉。

〈傾城之戀〉裡惘惘的威脅

由白流蘇跟范柳原的愛情為主軸的〈傾城之戀〉正如〈沉香屑〉,寫的是兩個平凡男女之間的分分合合。最大的不同在於,薇龍與喬琪的結合有種不得不的悲哀;柳原與流蘇卻因為香港城的陷落而真正的戀愛了。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傾城之戀〉雖然以歡樂收尾,依舊有著蒼涼的意味──無論是從人物、背景還是思想,無不充斥著時代那「惘惘的威脅」。以下以各個角度切入故事,細談各個部分中隱含的蒼涼:

走鋼索似的愛情

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愛情在香港城陷落以前,其實已瀕臨臨界點。進也不是,退也不是,膠著其中,難以發展。流蘇已經用盡心力,機關算盡,掌控權完全落在柳原手上。在那個情況下,柳原隨便一個決定,都可以在愛情這個戰場上判流蘇死刑。他只要鐵了心從此離開,流蘇的一生,就會在漫罵與鄙夷之中走到最後。
然而,香港城陷落了。在那個混亂而動盪的年代,生理上的孤苦與心理上的無依,迫使柳原作出選擇。戰爭推了柳原一把,讓他驚覺流蘇的重要性。流蘇對柳原來說,是一旦錯過就再也遇不上的浮木。當柳原再也無法忍受失去的威脅,他只好放棄自己的高傲,選擇流蘇。
若真要說,我認為柳原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柳原與流蘇秉持的態度與觀點徹首徹尾不同,柳原更知道流蘇的極限在哪裡。然而,因為戰爭這個催化劑,柳原決定放低自己的標準,包容流蘇的不完美,接受流蘇的不足。現實讓愛情屈服了,愛情卻也幫助他們度過現實的苦難。正因為城傾了,他們的戀愛才得以圓滿。時代推動了他們的戀愛,卻也讓他們明白,生命之於時代,畢竟還是過於渺小。
沒有戰爭,這個愛情故事就不會有結局。如此危險的愛情正如走鋼索,不慎失足就什麼都不剩。這是隱含於時代中,那惘惘的威脅之一。

孤注一擲的賭注

對流蘇來說,接近柳原原本只是無心插柳。沒想到後來,柳原反而成了流蘇的唯一救贖--遠離舊社會傳統 (白公館)的唯一方法。流蘇打自一開始就在下注:賭自己的未來、賭自己的人生、把全部的希望都賭在柳原身上。她一心一意想遠離舊社會的枷鎖,為此,就算耗費心力算盡人心也在所不惜。
流蘇的愛情背後有隻名為「傳統」的推手,正因為流蘇無法妥協,所以她選擇背棄家人的安排,想辦法掙脫禮教的桎梏。柳原在流蘇最需要的時候出現,他給了流蘇希望,縱使那股希望是模糊的、不確切的。然而最後,流蘇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就算她知道,她根本輸不起。
後來,香港城陷落了。是到此時流蘇才發現她是用真感情對待這段戀愛。從前的她想的是「靠結婚遠離上海」,真心全意中參雜了現實利益;然而現在,她知道她無法失去柳原,即便她有時根本無法理解柳原;即便她知道她跟柳原之間,總有道無法跨越的牆,阻隔了他們的精神與思想。
在戰爭之前,流蘇賭輸了,因為柳原並沒有給她預想中的承諾;但是,香港城陷落後,流蘇贏了,報酬卻比想像中還要更多。她贏到了她想要的婚姻,她更贏到了真正的戀愛。沒有時代,沒有戰爭,就沒有白流蘇的圓滿。白流蘇的賭注縱然替她掙到了她想要的,卻莫名的悲哀。
總結以上兩點,柳原與流蘇在戰爭之前,之所以會走到僵局,部分原因是由於兩者都拒絕退讓:柳原拒絕以婚姻為前提的戀愛;流蘇拒絕以戀愛為前提的婚姻。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柳原才會對流蘇這麼說:
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也許你對我會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當世界只剩下這堵牆,當傳統、束縛、禮教、流言蜚語不復存在,也許流蘇與柳原才能完全地真心相待。雙方都希望彼此能放下自己的標準與成見,而戰爭讓他們做到了。這是兩個「不徹底」的人「不徹底」的故事,完美結局之下藏有太多不完美的疤。他們悵惘,他們妥協,他們在時代的驅使下不得不做出選擇。愛情的兩難 (忠於自我;放下身段)把他們逼上絕境,卻也給了他們轉機。其中的過程說喜不喜,說悲不悲,結局圓滿,卻也只是圓滿而已,其中並沒有絕對的幸福快樂。
參差的手法,今昔的對照。也許,這正是所謂「蒼涼」的意義吧。

結語


張愛玲寫作從不把重心放在結局,她注重的是故事過程中的選擇與猶豫。因此,就算結局圓滿,也無法動搖蒼涼的本質。活在沉重的時代壓力之下,有些人試圖反擊,有些人拒絕屈服,卻也有些人毫不抵抗,隨著時代漂流而去。無論結局如何,張愛玲藉由寫這些小人物面對現實所做出的掙扎,來告訴讀者她的人生觀。這些小情小愛,也許世俗,也許不夠經典,卻是扎實的人生。小人物不壯烈,但誠懇以對。他們的故事簡單,卻把人性的複雜度毫不掩飾的表現出來──正如〈傾城之戀〉。
不需要大愛大恨,張愛玲的故事,滿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惆悵。張愛玲將人性中最曲折、最無可奈何的部分,用她犀利的文字呈現出來。而蒼涼,正是其中,最關鍵,也最迷人的基調。
avatar-img
941會員
83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能讀懂喬伊斯,一方面要理解愛爾蘭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在二十世紀初時經歷的政治動盪;一方面也要處理喬伊斯本身的視點問題:他是見證喬伊斯家族家道中落的世代。而當我終於將脈絡補齊,理解愛爾蘭的國族認同,「喬伊斯」以及「都柏林人」,也才終於從疏散的輪廓變成了有血肉的實相。你準備好要跟我一起閱讀都柏林人了嗎?
Saudade 是葡萄牙作為離散之國對於故鄉、親人、近友、愛人的一個亙久主題,是具有苦澀的甘甜,對於斯人已遠的強烈情感。華特的歸來成為了一個記憶裡耀眼的光輝,但華特的再度離去卻也成為了家族內無法痊癒的隱疾。永恆的缺席、嫉妒的代理、未熄的希望。葡萄牙最終也只能在這濃厚的鄉愁之中,成為了一曲憂傷的小調。
法國革命的口號,雖然在中文翻譯為「自由、平等、博愛」,然而其中的博愛(Fraternité)在法文裡其實是「兄弟之情」,或許與現今香港反送中互稱彼此為「手足」的概念更加相似。如果同理使兄弟之情能存在,那對於女性而言,對於女性遭難的團結力量——姊妹之情,是否是可能的反抗力量,為了更加公義的未來征戰?
本書最精彩的探問,是文學作為一種文明之美,是否也是一種華麗的欺矇?日本俳句在本書中扮演的重要位置不僅是作者深厚文學素養的取材對象,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反思的載體:如果當我們認定戰爭是汰弱擇強,粗魯狂霸,卻如果那些日本軍官與受虐的杜里戈同樣都在文學中看到晶瑩與美,暴虐與邪惡的標籤是可以這麼被輕易標記的嗎?
米亞是這所極端城市裡的極端。朱天文借用了米亞生命行進的異常速度,描繪了當代台北城的都市氛圍。全球化下的物質時代造就的耽美,惘惘時間下的世紀末威脅,都市文化下不得抗拒的瞬息萬變。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中找尋路途,如何不因為都市例行的快速而漏失自己的本質,短暫而繁美華麗,這是她的城市浮游夢。
要能讀懂喬伊斯,一方面要理解愛爾蘭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在二十世紀初時經歷的政治動盪;一方面也要處理喬伊斯本身的視點問題:他是見證喬伊斯家族家道中落的世代。而當我終於將脈絡補齊,理解愛爾蘭的國族認同,「喬伊斯」以及「都柏林人」,也才終於從疏散的輪廓變成了有血肉的實相。你準備好要跟我一起閱讀都柏林人了嗎?
Saudade 是葡萄牙作為離散之國對於故鄉、親人、近友、愛人的一個亙久主題,是具有苦澀的甘甜,對於斯人已遠的強烈情感。華特的歸來成為了一個記憶裡耀眼的光輝,但華特的再度離去卻也成為了家族內無法痊癒的隱疾。永恆的缺席、嫉妒的代理、未熄的希望。葡萄牙最終也只能在這濃厚的鄉愁之中,成為了一曲憂傷的小調。
法國革命的口號,雖然在中文翻譯為「自由、平等、博愛」,然而其中的博愛(Fraternité)在法文裡其實是「兄弟之情」,或許與現今香港反送中互稱彼此為「手足」的概念更加相似。如果同理使兄弟之情能存在,那對於女性而言,對於女性遭難的團結力量——姊妹之情,是否是可能的反抗力量,為了更加公義的未來征戰?
本書最精彩的探問,是文學作為一種文明之美,是否也是一種華麗的欺矇?日本俳句在本書中扮演的重要位置不僅是作者深厚文學素養的取材對象,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反思的載體:如果當我們認定戰爭是汰弱擇強,粗魯狂霸,卻如果那些日本軍官與受虐的杜里戈同樣都在文學中看到晶瑩與美,暴虐與邪惡的標籤是可以這麼被輕易標記的嗎?
米亞是這所極端城市裡的極端。朱天文借用了米亞生命行進的異常速度,描繪了當代台北城的都市氛圍。全球化下的物質時代造就的耽美,惘惘時間下的世紀末威脅,都市文化下不得抗拒的瞬息萬變。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中找尋路途,如何不因為都市例行的快速而漏失自己的本質,短暫而繁美華麗,這是她的城市浮游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張愛玲的最後一夜」是表演工作坊於2024年的春季所帶給大家的精彩獻禮,那更是對張愛玲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劇中以極其特別的形式,描繪著這位在華文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才女,面對生命的堅持與無畏,更創造出每每讓人反覆玩味的精彩角色。戲劇以最後一夜的角度切入,那像是生命邁向最終的過程裡,重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外貌描寫是小說家塑造人物很重要的技法,透過一個人的穿衣、長相、氣質,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而張愛玲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高手,讓我們來欣賞張愛玲如何描寫女人的外貌吧!
張愛玲是民國初年文壇的異數。當時比張更受歡迎的作家,大半已被時代淹沒,倒是毀譽參半的張愛玲,反而成了華文文壇永恆的巨星。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始終有人將張的作品改編為影像,讓張愛玲的作品與當代觀眾跨界對話,同時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讀者。 電影相對成功的,倒是張較不出名的短篇小說《色,戒》。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侯文詠為瓊瑤《彩霞滿天》寫推薦序,指出了瓊瑤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Thumbnail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問:「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
Thumbnail
張愛玲筆下描述紅玫瑰王嬌蕊的「那一抹蚊子血」向負盛名,過去少讀書的我最近終於看完了這篇經典。自認沒什麼能力寫書評,而且八十年來相關的優秀書評不在少數。出於我的驚奇,我只是沒有想到,文章一開頭就破了題,把「聖潔的妻」以及「熱烈的情婦」開門就寫了出來: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
Thumbnail
「張愛玲的最後一夜」是表演工作坊於2024年的春季所帶給大家的精彩獻禮,那更是對張愛玲致敬的一種獨特方式。劇中以極其特別的形式,描繪著這位在華文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才女,面對生命的堅持與無畏,更創造出每每讓人反覆玩味的精彩角色。戲劇以最後一夜的角度切入,那像是生命邁向最終的過程裡,重
Thumbnail
因為張愛玲,從此香港和上海有了交集。 再怎麼說張愛玲都嫌多餘,當你知道這只是她二十三四歲時的短篇小說集,於是心中除了驚訝讚嘆,底下還藏著隱隱的妒忌。 之前從沒看過張愛玲,但你當然早就對張愛玲是很熟的,但那是從八卦的角度,瘋狂的找尋她在上海和香港的背影。於是你知道了她的生世,了解她是李鴻章之後
Thumbnail
外貌描寫是小說家塑造人物很重要的技法,透過一個人的穿衣、長相、氣質,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而張愛玲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高手,讓我們來欣賞張愛玲如何描寫女人的外貌吧!
張愛玲是民國初年文壇的異數。當時比張更受歡迎的作家,大半已被時代淹沒,倒是毀譽參半的張愛玲,反而成了華文文壇永恆的巨星。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始終有人將張的作品改編為影像,讓張愛玲的作品與當代觀眾跨界對話,同時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讀者。 電影相對成功的,倒是張較不出名的短篇小說《色,戒》。
Thumbnail
張愛玲,在現代中文文學圈子裏,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過老安很俗,只喜歡看熱血澎湃的爽文,像張愛玲這種被傳揚到幾乎成為標桿的名作家,老安一直沒有動力去拿她的書本來看看,覺得看這種女性名著壓力很大。 不過世事難料,老安上週從圖書館漂書櫃上,拿到了一套兩冊「二魚出版社」出的《小說讀本》,書中收錄了
Thumbnail
侯文詠為瓊瑤《彩霞滿天》寫推薦序,指出了瓊瑤小說的一個重要特色:
Thumbnail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世均、曼楨、叔惠、翠芝、曼璐、豫瑾、祝鴻才等人半生的愛恨情仇,迷茫情緣,緣淺無分,而最終只能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 : 博客來)
Thumbnail
在教國文的過程中,有時候面對無感的課文,連自己也教得昏昏欲睡;有時候則是自己深受感動,但學生卻很難有相同的感觸。張愛玲的〈天才夢〉是我很喜歡的一篇選文,除了白話文閱讀起來較無難度外,張愛玲的文筆之精美不必多說,更難得的是這是一篇抒發青春煩惱的文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Thumbnail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問:「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
Thumbnail
張愛玲筆下描述紅玫瑰王嬌蕊的「那一抹蚊子血」向負盛名,過去少讀書的我最近終於看完了這篇經典。自認沒什麼能力寫書評,而且八十年來相關的優秀書評不在少數。出於我的驚奇,我只是沒有想到,文章一開頭就破了題,把「聖潔的妻」以及「熱烈的情婦」開門就寫了出來: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