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的意義(開學前3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家庭旅遊不在家,晚了幾天更新,那我們開始吧!

第八屆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俗稱宜蘭大評圖的國際畢業設計展,算是在各校畢展後的另一波高潮了吧,能夠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的作品,聽到不同老師的意見與指教,還能順便練練自己的語文能力(?),真的很精彩。
  在看展的過程中能發現到不同國家間,作品的特色也不同,像是日本學生的整個設計脈絡十分清晰,風格上也能看到隈研吾的「負建築」、藤本壯介的「弱建築」的影子,也可以說是在讓建築消失,將主角拉回人與土地上。
透過可續的設計來保留獨特的海女文化
簡易的建築帶出當地的文化底蘊
透過思考與天災共存,發展產業的未來性
家具超多的模型,讚讚der
  新加坡的學生則能看出受到當地國際經濟地位及國土面積小的影響,提案內容偏向商業化的類型。(沒照片,當天活動太多,沒看完所有作品T_T)而臺灣學生很多偏向於將建築與情感做連結的方式,對當地打造新的生活體驗。
透過建築詮釋海葬的過程,帶有詩意的設計
解析特定憂鬱症患者,產生獨特的空間
  大評圖的活動除了評圖與展覽外,還有老師們的演講,我聽的是龔書章老師和林友寒老師分享自己畢業設計的那一場,在場的還有當過東海系主任的張樞老師,能看到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是很難得的機會。
畢業設計應該是整個系的事情
  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張樞老師分享自己在當系主任時對於畢業設計的標準與想法,我在第一篇週記(https://vocus.cc/quemoyarchi/5d269b13fd897800013dbcfc)所提到的畢業設計必要的步驟「目標、策略、目的、方法」,與張樞老師的「論點、方法/過程、成果」十分雷同,都是在強調所謂的設計脈絡,有脈絡的設計就不會只是空談,而他在當系主任時就將課程調整成提供學生各種論點的資料,這對於培養具前瞻性與社會環境關懷的建築人非常重要,而他之後說的這句話我認為對現在還在猶豫的學生十分重要。
不大膽一點,幹嘛做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對你來說代表什麼呢?里程碑?履歷?對我而言,畢業設計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呼喊,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社會,透過建築來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人的看法,可能是產業結構,也可能是整個環境,所以,不大膽一點,要怎麼改變?不大膽一點,寫論文就好了,幹嘛做畢業設計?
張樞老師分享當系主任時對畢業設計的標準

選定基地

  因為目前對議題最終成果的想像是在都市中結合商業行為(百貨公司?)或是凸顯受刑人處境達成對人權的反思的方式,最理想的位置是純商業區,在白天以商業行為及宣傳效果獲益,而夜晚人潮散去回歸平靜後對受刑人的掌控較容易,也可排除居民的擔憂,目前選定了三個地點,信義計畫區、大彎北商業區、西門町商業區,前兩個都蠻理想的,就差在一個位於市中心,一個在北市邊緣,而西門町雖然有歷史淵源,但那邊不僅非常緊繃而且周圍實在過於複雜,不是很想定在那。現在對於選定基地還很猶豫,真不知該如何拿定主意阿...
信義計畫區
大彎北段商業區
西門町

接下來呢?

  雖然家裡雜事終於告一段落,不過時間也不多了阿!!!計劃書剩一點點就可以寫完,案例還要持續找,寫到一半的讀書和觀影心得也要寫一寫,然後就是要趕快決定基地了。(焦慮發作中)
  • 選定基地
  • 議題分析
  • 找案例
  • 讀書/觀影心得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極簡主義怎麼做為一個議題?它要用來談論什麼?一種操作手法?目的是什麼?跟機能取向有什麼差別嗎?烏托邦主義?跟環境議題怎麼搭上線?共享經濟? 上述多個問號不停地在我腦中打轉,我試著回答,反覆推敲字句,希望從突發奇想中找到能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會說他是個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個壞人。   看完了台灣本土優質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將我目前三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主題進行比較與深思,發現自己對於社會議題及弱勢群體較有興趣,也終於在議題選擇上有了決心
聊聊【性別友善空間測繪調查計畫】的計畫內容和起點、本週進度、近期的計畫。
開學前6週 大量且快速地翻閱各種書籍文章,在現階段除了彌補那些躊躇不前的空虛感,同時能透過樹狀圖,慢慢找到可行的主題。而這的確也有所幫助,我開始投入兩件事情的調查。
2019年初,我帶著一個隨身後背包跟一個行李袋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極簡主義怎麼做為一個議題?它要用來談論什麼?一種操作手法?目的是什麼?跟機能取向有什麼差別嗎?烏托邦主義?跟環境議題怎麼搭上線?共享經濟? 上述多個問號不停地在我腦中打轉,我試著回答,反覆推敲字句,希望從突發奇想中找到能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會說他是個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個壞人。   看完了台灣本土優質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將我目前三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主題進行比較與深思,發現自己對於社會議題及弱勢群體較有興趣,也終於在議題選擇上有了決心
聊聊【性別友善空間測繪調查計畫】的計畫內容和起點、本週進度、近期的計畫。
開學前6週 大量且快速地翻閱各種書籍文章,在現階段除了彌補那些躊躇不前的空虛感,同時能透過樹狀圖,慢慢找到可行的主題。而這的確也有所幫助,我開始投入兩件事情的調查。
2019年初,我帶著一個隨身後背包跟一個行李袋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