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We Are Champions | ★★★★ 拼了命,為了證明什麼?

《下半場》We Are Champions | ★★★★ 拼了命,為了證明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下半場》We Are Champions 台灣上映日期:2019-08-23  華納 發行

《下半場》We Are Champions 台灣上映日期:2019-08-23 華納 發行

影音影評:

這或許是近期看過最熱血、最溫暖、最充滿溫度的台灣電影;藉由一對夢想在籃球校隊裡打球的兄弟,因為加入不同高中隊伍而在HBL(高中籃球聯賽)上對決。故事聚焦在兄弟倆的生活,從形影不離到最終在運動場上勢均力敵,拼了命爭奪榮耀之餘,也帶出了我們都曾經熱血努力過的青春,到底是想要證明什麼?探索什麼?

由曾執導過《逆光飛翔》而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張榮吉導演,從海選演員到一連串完整的演員訓練,球場上的戰術或是每場比賽所經營的氣氛,每個環節都讓人驚艷。不論是場面調度或是各方面技術的整合,《下半場》的故事格局雖然都圍繞在兩兄弟的成長,但也聚焦了劇本內容,讓觀眾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代入感十足。

圖片來源:華納

圖片來源:華納

它的故事非常簡單明瞭,僅僅只是一屆HBL賽事就融入了各種成長的酸甜苦辣,整部電影的情緒是豐富而且有層次;范少勳和朱軒洋兩人飾演的姜氏兄弟,確實也有不少精彩且動人的火花。或許,我們每個人的青春歷程,都有各自精彩的內容;但曾經衝動、熱血投入許多我們在乎和所愛的事物,不論這件事所帶來的金錢效益為何。

正如同本片在結局時的那顆關鍵決勝球,不管進或不進,我們在意的都是投出那顆球的主人,還有寄予這顆球厚望的人們;我們在這段故事中看到了人們的成長,不論是投球的人還是看球的人,我們跟著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一起有了變化,享受每個燃燒生命的時刻,那種最單純的初衷,正是這部電影想要告訴大家的事:你怎麼能不愛籃球呢?又或者是說:活著,真好!

圖片來源:華納

圖片來源:華納

我想,縱使這部電影不是以籃球為主題,它在人物側寫上依舊是部傑出而且具有指標性的電影作品。在技術上,劇組吸取了如何拍攝籃球場上動態感的經驗,像是運動場上的演員如何收音、攝影機如何跟拍、演員們如何精準跑位並投出完美的進球;在作品的呈現上,觀眾又能夠認識到多元化的台灣電影,為這整個國片市場寫下精彩的一頁。

拼了命,到底是為了證明什麼?我想並不是那面冠軍旗或是那枚冠軍戒指,「We are Champion」說明了每個拼了命的人都是自己的冠軍,輸贏在這部電影的最後已經不再重要;因為拼命就是為了證明我們的極限能夠被不斷突破,為自己的生命不留遺憾!


電影預告片:


avatar-img
XXY的沙龍
322會員
340內容數
XXY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XX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號稱地表最強的總統隨扈、永遠殺不死的硬漢,傑哈巴特勒第三度飾演主角麥克班寧;而在電影的世界觀裡,在第一集為議長、第二集為副總統,在本集由摩根費里曼所飾演的總統,也和傑哈巴特勒一樣,在大銀幕上看得出歲月摧殘的痕跡。這個長達六年的三部曲該如何退場?或許是本作理應好好琢磨和用心經營的一大重點。
改編自阮光民的同名漫畫,《用九柑仔店》是根據阮光民童年在雲林的祖父,所開的雜貨店作為原型,並透過返鄉的年輕人接手祖父的雜貨店故事,呈現出台灣鄉村的溫暖民情。
電影或是原著漫畫的概念發想都相當有趣:縱使有不少類似的作品也有這種「厲害的殺手卻不殺人」的設定,但《殺手寓言》以「寓言」為名,或許源自於「寓言」就是一種帶給人啟發的故事;故事的背後帶著強烈的核心價值,反思我們人性對萬事萬物的行為。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的警匪電影,《緝魔》嘗試加入了不少典型的「黑色電影」元素,包括有人格缺陷的警探、陰暗又具壓迫感的場景、帶點迷幻色彩的氣氛,或是永遠陰雨的天氣。對社會事件頻傳的台灣而言,其實是相當好發揮而且不缺題材的領域。《緝魔》的成果縱使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但這種嘗試,我個人是給予正面肯定。
講述韓國歷史上的朝鮮世宗,世宗大王,為了教育普及而創造韓國的諺文,著作《訓民正音》的過程;電影帶出了有關語言文字對於知識傳遞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學者、甚至是政治人物們對於社會階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批判。
因為台北電影節的機會,欣賞了《鏡文學驚悚劇場》第二場的三部短片放映:《虎》、《隧道》、《完美Lily》;接著也很高興受到鏡文學的邀約,把另外四部《肇事者逃逸》、《住戶公約第一條》、《樂園》、以及《打掃》補完;總共七部短篇故事由七位導演、七組拍攝團隊、七種不同議題和類型集結而成的短片集。
號稱地表最強的總統隨扈、永遠殺不死的硬漢,傑哈巴特勒第三度飾演主角麥克班寧;而在電影的世界觀裡,在第一集為議長、第二集為副總統,在本集由摩根費里曼所飾演的總統,也和傑哈巴特勒一樣,在大銀幕上看得出歲月摧殘的痕跡。這個長達六年的三部曲該如何退場?或許是本作理應好好琢磨和用心經營的一大重點。
改編自阮光民的同名漫畫,《用九柑仔店》是根據阮光民童年在雲林的祖父,所開的雜貨店作為原型,並透過返鄉的年輕人接手祖父的雜貨店故事,呈現出台灣鄉村的溫暖民情。
電影或是原著漫畫的概念發想都相當有趣:縱使有不少類似的作品也有這種「厲害的殺手卻不殺人」的設定,但《殺手寓言》以「寓言」為名,或許源自於「寓言」就是一種帶給人啟發的故事;故事的背後帶著強烈的核心價值,反思我們人性對萬事萬物的行為。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的警匪電影,《緝魔》嘗試加入了不少典型的「黑色電影」元素,包括有人格缺陷的警探、陰暗又具壓迫感的場景、帶點迷幻色彩的氣氛,或是永遠陰雨的天氣。對社會事件頻傳的台灣而言,其實是相當好發揮而且不缺題材的領域。《緝魔》的成果縱使仍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但這種嘗試,我個人是給予正面肯定。
講述韓國歷史上的朝鮮世宗,世宗大王,為了教育普及而創造韓國的諺文,著作《訓民正音》的過程;電影帶出了有關語言文字對於知識傳遞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學者、甚至是政治人物們對於社會階級、教育的核心價值批判。
因為台北電影節的機會,欣賞了《鏡文學驚悚劇場》第二場的三部短片放映:《虎》、《隧道》、《完美Lily》;接著也很高興受到鏡文學的邀約,把另外四部《肇事者逃逸》、《住戶公約第一條》、《樂園》、以及《打掃》補完;總共七部短篇故事由七位導演、七組拍攝團隊、七種不同議題和類型集結而成的短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