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給我來點社會學吧──《液態現代性》

    書名:液態現代性 作者: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譯者: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時間:2018/12/04
      暑假的某天,偶然地經過誠品,不假思索地走進去閒逛,偶然地在上百本書中看到一個有趣的書名,《液態現代性》

    液態?固態?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Karl Marx
      如同Marx在《共產黨宣言》中勾勒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名言,其所屬的現代社會,在摧毀了僵固的傳統社會文化體制之後,卻又再一次形成自己的僵固體制,瓦解堅固不變的事物並不單單只是要擺脫那些固化的事物,而是要清出空間來安頓更加完善的固體。液態現代性則是Bauman試圖定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特性,固體有著清楚的空間特性,但卻抵銷了時間的衝擊,不隨時間而變動,而液體不會長期保持一個形狀,隨時處於準備要改變形狀的狀態下,對液體來說,時間的重要性更甚於它們「偶爾佔據」的空間。書中舉出越戰及波斯灣戰爭為例,越戰的失敗在於以大量的資源去佔領「空間」,卻也得承擔被游擊隊偷襲的風險,但在波斯灣戰爭中是透過遠距、即時的飛彈或飛機,只要敵軍進佔便會被攻擊,藉此達到無須實際佔領也能控制陣地的效果,也可以說波灣戰爭的勝利是佔領了「時間(資訊)」。
      在Bauman描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就像無頭蒼蠅,在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下,對於前行的「目的地」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不但對「要做甚麼」感到茫然,也陷入不知道「誰要去做」的黑暗之中,造成此般困境的「液態性」主要是由於所謂的「去管制化(deregulation)」導致,即權力(做事的能力)從政治(決定要完成哪些事情的能力)分離,同時,也被行動的「多中心主義(polycentrism)」所影響,在「液態性」的境況下,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但我們卻沒有信心和把握可以完成任何一件事,結果就是不確定性的出現。(好像我現在畢業設計的狀態阿~~~)
      有關人類境況的在社會學中的正統敘事,圍繞著一些基本概念,Bauman從中選擇了5個來做為檢視對象:
    1. 解放
    2. 個體性
    3. 時間/空間
    4. 工作
    5. 社群

    時間/空間

      礙於篇幅我僅選擇與我更為密切相關的時間/空間的前半段來分享。本章前半段著重在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解讀,並描繪出當今都市生活演進的主要面向,後半段偏向於解讀資本社會在液態現代性的影響下有怎樣的發展。
      Bauman藉由George Hazeldon的Haritage Park那樣被控制的安全性,說明了安全性是公共空間最大的問題,而許多偽受害者聲稱自己遭到跟蹤(或被灌輸這樣的印象),導致跟蹤狂無所不在這樣的恐懼糾纏著我們的生活,接著便造成公家機關逐年增加經費來保衛公共空間,然而公共文化構成最具體的危險則是「不安全街道」的幽靈,它們令人群遠離公共空間,使他們放棄尋求分享公共生活所需的藝術與技巧。一如《空間就是權力》中提到的「恐懼是社會控制與規訓的機制」,男人藉由聲稱夜晚的街道很危險來讓女人在公共空間中消失,也許跟最近從Akuang楊那聽到女同志對於參與活動是較為消極的這件事有關,不過那又是另一方面了。
    Bauman整理出當今都市生活演進的主要面向如下:
    • 社群透過受嚴密監視的邊界而界定,而不是內涵
    • 社群的保衛被解釋為雇用武裝看門人來控制人群進入
    • 跟蹤狂和遊手好閒的人被升級為頭號公敵
    • 公共區域降級為特定人士才能進出
    • 隔離取代共同生活的協商
      以前曾經聽旭福老師說過建築法規中的建蔽率其實原意是要將保障開放空間,並且能讓城市共享,然而開發商都投機取巧的用建築量體包圍住開放空間;這樣將公共空間封鎖在社群之中,你必須購買「門票」才能享受到的作法,使得空間變為「公共但不公民」,而現今的都市充斥著這樣的空間,Bauman藉由Claude Lévi-Strauss在《憂鬱的熱帶》中指出,「人類史上每當出現處理他者的他者性的需要時,就只會運用兩種策略,一種是吐人(anthropoemic)策略,另一種則是吞人(anthropophagic)策略」,來解讀都市空間,並分為四種類別:嘔吐之地、吞噬之地、無有之地、虛空之地。
    嘔吐之地→將被視為無藥可救的陌生人、怪人排擠出去,這類「禁止空間」往往是都市規劃最顯著的位置 吞噬之地→將吞入的人「去異化」,消費空間便是將各式各樣路人同化為只有單一目標的同一種人,進入另一個世界形成一種社群。 無有之地→需遵守相同並且單純的規則,於是所有人的主體性被消除,也不需要社交行為,人的在場只是物理性,在場等同於不在場,例如機場、高速公路、公共運輸工具。 虛無之地→不承載任何意義,或是不被認為可以承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城市地圖」,而虛無之地便是上頭不被記載的部分,因這些地點的虛無、留白,所以顯得其他有意義的地方更加突出。

    總結

      在這個建築風格繁雜的時代(相較於過去現代主義的時代),我一直對於自己的風格很茫然,難以預測接下來的時代會是甚麼樣貌,而這便是液態現代性的特性之一,但我們也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確定性也是一種確定,根據所處環境不同而具有相應的彈性,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近幾年的普立茲克獎會是地域性建築居多的原因吧。不過這本書的文字實在有點難以下嚥,看的時候需要花點時間理解,而它在我的畢業設計有沒有用處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