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屬於世界的臺灣:在臺敬悼二戰盟軍先烈

臺灣國旗與各國國旗並列,同悼先烈的犧牲
臺灣國旗與各國國旗並列,同悼先烈的犧牲

緣起

緣起 前幾年開始,香港大學的學兄整理舍堂歷史,然後逐漸發現港大學生在二戰期間的參與。六位港大利瑪竇宿舍的大仙(即前輩,取senior 的香港話諧音)曾經在二戰的香港保衛戰中參軍,保衛香港,最終戰死沙場。我曾經有幸協助大仙搬運舍堂圖書館的文物,得知這段歷史,十分尊敬他們以生命力保衛家國。後來讀到鄺智文博士的《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和 《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更加知道保衛香港的不只是東江縱隊的零星游擊戰術,還有主力保衛香港的義勇軍、英軍以及皇家加拿大來福槍團和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團。這些先進同樣曾經以生命,保衛香港,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

適逢今年和平紀念日我人在臺北,於是萌生了在臺參加悼念活動的念頭。本來以為這裡不會有這種活動,詎料發現這裡都有不特止,原來在二戰時為數不少的盟軍士兵在臺被俘,受盡折磨,死傷者眾。據今日派發的場刊以及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 的網頁所記,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盟軍成員,包括荷蘭、加拿大、美國、英國以及澳洲的軍人,輾轉經過新加坡等地送抵台灣,在不同的戰俘營受盡折磨。在金瓜石戰俘營負責挖礦的盟軍軍人,被迫衣不蔽體,從事挖礦等苦工。面對食物以及醫療物資的不足,加上日軍的折磨,很多士兵就此殉難,命喪寶島。

紀念活動

為了參加今年的紀念活動,我上星期透過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報名預定shuttle bus以及午餐,並在今晨出發至位於金瓜石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參加活動。抵達之後,有不同人士發言,包括有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的代表,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的主席Michael Hurs, MBE 以及曾經參與戰爭的士兵的家屬發言,亦有臺灣退役軍人的代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等。內容主要圍繞反戰以及紀念殉難者,並勉勵大家和平的重要性。
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發言
向先烈致敬
向先烈致以Poppy 花圈致意

世界的臺灣

因為這個紀念活動,臺灣的國旗與盟軍各國的國際並列一起,彷彿臺灣重回國際社會。事實上,臺灣從始至終都是屬於國際社會的。其實這些有「臺灣經驗」的外國人,是國際社會了解、同情臺灣的一個著力點。以香港為例,上月在英國上議院中The Lord Alton of Liverpool 提出要為香港人民提供第二公民權。雖然上議院沒有太大權力,可是香港前港督The Lord Patten of Barnes 以及The Lord Wilson of Tillyorn 都有發言,支持香港。這些具有香港經驗的英國政治人物多多少少或許能感染其他議員去關切香港(當然還有很多Hong Kong Watch 的同仁以及其他黨派的議員多年來默默耕耘),同樣的如果臺灣民間能夠與這些曾經與臺灣這片土地有連結的人多多連結,不論成效,也算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
離開的時候,有人問我是不是外交部的。我笑說不是啊,可是每一個關切臺灣的人們都可以是外交部,一起為臺灣的國際關係打拼。來年這個時候,或許我已經不在臺北,可是或許臺灣的年輕人也能多多參與其中。不但是與國際連結,還有以前人的犧牲為鑑(畢竟也有臺灣士兵因保衛臺灣而受難),喚醒內心深處願意為保護家園、正義、民主、自由而犧牲的人性光輝。
Conquer we must; conquer we shall.
Lest We Forge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馮敬恩,一個面對quarter-life crisis 的人。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後來負笈倫大亞非學院修讀碩士,取得皇家亞洲學會院士(FRAS),現於台大政治研究所修讀第二個碩士。感覺自己是失根的人,無處容身,暫居台北。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