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閱讀時光】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理財(下)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作者:丹·艾瑞利 / 傑夫·克萊斯勒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書摘作者:蔣竣植(CFP)
用與價值無關的方式在評估價值
  • 透過文字包裝的消費行為 相同的商品,只要經過一段有深度的文字包裝,其價格就會大不相同;只要透過故事帶出溫度,其質感就會提升許多。若站在行銷學的角度,這樣的包裝商品是必需的,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其實商品是一樣的,而是否值得這個價格,就須在購買前冷靜思考。
  • 過度重視期待 受到「品牌價值」的影響,我們常會對其產品「價值」有美好期待,自然對「較為高昂的價格」有其心理準備,因為品牌名稱所創造出來的期待,會改變對產品的客觀性。另外,我們常有先付款(預付)後享受的經驗,而在等待的過程當中會讓對商品的期待效應放大,無形中也就淡化(忽略)了商品價格。
  • 容易缺乏自制力 相信每個人都了解「儲蓄」的重要性,但往往在執行力方面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半途而廢。畢竟很多商品當下的誘惑力,遠超過未來的價值,實在難以做到「延遲享樂」。唯有將資金「分戶管理」、「專款專用」,並配合目標的設定且定期追蹤,才能有機會達成未來的每一項理財目標。
  • 我們太側重金錢 一直以來我們常被「價格」綁架「價值」,總覺得昂貴的商品一定就是就是好東西,若是價格相對偏低,那可能該商品的品質有問題。而這原因除了是昂貴的奢侈品所帶來的刻板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當缺乏其他明顯的「價值」比較方式時,透過「價格」來斷論「價值」也就不意外了。 由於「金錢」比愛、快樂、孩子的笑聲等人類需求更為有形,我們常會透過「金錢」來衡量人生。但我們就拿吃喝玩樂為例,一份餐點是否美味或是一趟旅遊是否充滿回憶,其關鍵往往不是價格,而是誰與你一同參與這個過程?此時人與人之間互動所帶來的化學變化,早已不是金錢能衡量。記得,別讓金錢主宰你的人生!
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
  • 用腦袋花錢 我們常會忽視「機會成本」,願意花兩個小時排隊換取免費商品,卻不願當兩個小時(時薪價值相當)的工讀生。我們忘了凡事都是相對的,看似折扣頗大的商品,只看到其大幅的折扣,卻忽略折扣後該商品的價格是否有其實際價值。 常聞「別與投資工具談戀愛」,可減少因投資調整時的不捨而錯失的時機。同樣地,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或可能失去的東西價值,在商品易手(或丟棄)時,往往增加其困難度。請鎖匠開鎖或請人救回電腦檔案,千萬別糾結其價格是否合理,只需思考這一切值不值得,畢竟若無上述的服務,我們可能進不了家門或失去珍貴的電腦檔案。
  • 如何增加自制力 無論是強迫自己儲蓄或是避免胡亂花錢,其實都是「自制力」的問題。畢竟你必須要克服當前的誘惑,才能有效降低花費;反之,你必須要對未來投入感情,才有存錢的動力。理財的目的不就是在「及時行樂」與「延遲享樂」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嗎? 書中針對「替未來儲蓄」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建議,就是設定明確的日期及明確的金額,例如2038年10月20日需存出500萬元的單筆退休金。當時間確定了之後,就可透過規律且強迫性的儲蓄模式來完成這個目標,例如美國的401(k)、台灣的勞退新制(自提)等,均是不錯的選擇。
  • 想一些方法,聯手對抗 在現今社會中,常會遇到由於過多的資訊導致在理財消費時犯下更多的錯誤,花了更多不該花的錢。而許多理財型的APP手機程式,擁有在消費時的比較及踩剎車的功能,或許可阻止我們一些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而書中也提到民眾常透過「實物」來展現個人的「消費能力」或是「身價」,例如汽車、房子等,也讓人的理財成功與否視這類物質為指標。但事實上與其模仿他人的消費能力,倒不如模仿他人的儲蓄能力,唯一的差異就是他人的儲蓄能力並非顯而易見,畢竟這只是個較難以仿效的理財過程。而作著提到可試著在完成每一段理財目標時犒賞自己慶祝一下,例如思考可將「慶祝孩子18歲成年上大學」,改成「慶祝完成孩子18歲大學學費負擔準備」。其實作者的重點在於可挪用現在生活上的一些錢,讓未來生活能好過些。 錢的使用其實是個抽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了「財務心理學」(心理)及「行為經濟學」(行動),我們接收到的生活感受不同,所反射的消費或理財行為就會有所不同。嘗試在做每一個決定之前,暫停腳步並思考一番,有機會讓「用錢」這件事變得值得且有趣,我們一起努力吧!
延伸閱讀:
若對本書有興趣,歡迎至下列博客來網站訂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蔣竣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