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長照產業中的高科技商機:談談創業的那些事#5/程天縱

如果政府能正視近年「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問題,推出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整合生態系統各個環節的領導企業、並結合產官學研的優勢向同一個目標市場前進,下一個可以媲美「十大建設」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的台灣,就指日可待了。
2016年底,我在Facebook上發表了〈科技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嗎?先解決勞動力結構與遠見問題〉一文、並收錄在《程天縱的管理力》一書之中。
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到台灣的少子高齡化問題,其中的第一個就是「低生育率」;所謂總生育率,是指「每位15到49歲的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子女平均數目」。要維持人口結構穩定,總生育率必須達到2.1%的水準,但2015年台灣的總生育率僅是1.12%。
台灣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人口結構老化」。

人口結構老化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該國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到7%時,就進入「高齡化」階段,達14%則成為「高齡社會」;如果達到20%,則進入了「超高齡社會」。
截至2016年5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7%;其中嘉義、雲林和澎湖老年人口超過14%,已達到「高齡縣」的標準。
在這兩個問題的綜合效應下,台灣很快會面臨「勞動人口短缺」的挑戰。在經濟學的定義上,一個國家15到64歲的人民稱為「勞動人口」;勞動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則稱為「勞動力比例」。
如果這個比例的趨勢是上升的,稱為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如果趨勢是下滑的,則稱為人口負債(Demographic Debt)。勞動人口短缺的趨勢,會造成GDP降低、空屋增多、學校倒閉、青壯年負擔沈重等威脅。
對於長照產業業者來說,目標市場不斷增長擴大看似是好消息,但同樣也面臨了勞動人口短缺的問題。
一味增加領有證照的長照護理師,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一味增加領有證照的長照護理師,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要從「自動化」下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用自動化來發展長照事業,等同於用設備加人工智慧來取代人力,提供高齡人口更貼心、更專業、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服務。
以今天的科技水準,有些期待可能還難以達到;但是以科技進步的速度來看,在五到十年內很可能就會出現一個雛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未來的長照產業發展充滿了商機。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所以只要是凡人能想像的事,必有人能夠將之實現;就讓我們先從未來的想像開始吧。

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取代人工,在製造業的生產線上早已實現;從事生產製造的機器人,我們統一稱之為「工業機器人」。
所謂工業機器人,其實只是一個固定的六軸機械手臂;通常固定在生產工廠的一隅,利用編碼控制手臂動作,進行特定工站的製造程序。
在早期時,日本工廠用機器人手臂取代「3K」(「辛苦、污穢、危險」的日語拼音簡寫)工作,而如今則已經廣泛應用在汽車、電子、化工等產業,不但可以取代人工,而且還可以提高效率和精密度。
雖然有些企業將工業機器人固定在線性滑軌、或是AGV自動導引車上,以產生移動的效果,但基本上工業機器人的底座還是固定的,只有手臂關節及抓取動作可以透過編碼控制器來進行。
近年來,有企業開始使用「移動底盤」,使得工業機器人可以移動,增加了許多應用。於是有廠商推出了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是移動底盤的「服務機器人」,主要用於賣場或公共場所的導覽。
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公司推出的「人形機器人」,功能強大、但是成本昂貴,還難以進入商用量產,目前主要用於軍事用途。此外,中國機器人獨角獸「優必選」也推出了小型的人形機器人,但目前還只能用於表演或教育用途。

長照服務機器人
現今的服務機器人,行動能力最多只能達到1歲幼兒的水準,也就是應用移動底盤「連滾帶爬」;智能則頂多只達到4、5歲幼兒的程度。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如何擔任長照工作、服務老人?
但以今天科技和人工智慧進步的速度來看,我敢預言,在未來的10年之內,人形服務機器人的行動能力將可以達到6、7歲幼兒的程度,智能則可以達到10歲兒童的程度;用於服務高齡老人,基本上已經沒有問題。
如果再搭配由長照機器人控制、專為高齡老人設計的智能化升降寢具、衛浴設備、自動導航輪椅、外骨骼行動輔具等等,高齡社會的長照問題就可以解決。
而衍生出來的蝴蝶效應,將帶動更多產業發展、投入更龐大的資金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上;未來的市場經濟規模,將會遠遠超過手機產業。

數位亞洲
2016年11月29日,我參加了第二屆「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三天論壇最後一天下午的「數位夢想家創新媒合大舞台」,擔任開場主題演講者。
「數位亞洲大會」於2014年誕生,固定每兩年於台北召開,是亞洲地區最具指標性的數位盛會,大部分會員都是來自亞洲地區各國的廣告行銷從業人員。
在演講之前,我詢問主辦單位和參加論壇的部分會員「過去兩天半都在討論些什麼題目」;大部分人都說,過去幾天討論的重點是「人工智慧和科技發展對廣告行銷產業的影響」。
這些新科技的發展,讓這些廣告行銷的從業專家非常震撼,紛紛感到非常焦慮和憂心。他們認為,自己的專業和工作遲早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到時候會有大量的廣告行銷從業人員面臨失業困境。
於是我在演講中特別提到「服務機器人在未來少子高齡化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長照產業的發展,將使得服務機器人負擔起日常生活用品的採購決策,因而成為產品的廣告對象。
關於這一點,與會的專家業者是否應該開始佈局新的廣告策略與方法?
能夠預見未來的人,不但不用擔心工作被取代;而會以先行者的姿態,贏得更大的商機。

家電用品
現在市面上所有的家電產品,都是針對「健康成年人自己操作使用」而設計的。在許多家電業者的眼中,高科技就是讓產品功能增加、使用更複雜、設定旋鈕更多、使用說明書也更厚。
結果,所謂「智慧家電產品」變成專為「科技控」設計的產品,一般消費者反而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不會操作這些產品。
就如同廣告業者主觀認定他們的TA(目標族群)一定是「人」,家電業者也是同樣的思維。
所謂「智慧家電」,反而變成一般消費者越來越不會操作的產品。
如果服務機器人的時代來臨,家電的主要使用者將由「人」轉換為「機器人」,尤其是需要長照的高齡老人或失能人士。所有的家電用品是否都需要重新設計、讓功能更加強大?
以洗衣為例,服務機器人應該能讀取待洗衣物的標籤或二維碼、或是透過材料識別技術將衣物分類、分批清洗,並透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學習,設定最合適的水溫、沖洗滾動模式、洗潔劑劑量、時間,洗淨之後再烘乾、熨平、摺疊、存放。
未來家電的競爭,除了基本的節能環保之外,將趨於運用科技連結機器人、增加功能、節省空間。而不像現在只能以外觀設計、顏色、擺設作為差異化的重點。

營建業的升級轉型
在傳統產業中,營建業是在高科技和智慧化運用方面遠遠落後的行業。姑且不論地點和外觀設計這些傳統賣點,住戶的實際需求和痛點,似乎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設計考量之中。
談到住戶需求,除了基本的節能環保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ation)。因為小家庭、三代同堂、單親家庭、高齡老人等的需求都不盡相同;而市場上推出的住宅,永遠是適合各種不同家庭的產品。
他們的理由通常是「將來比較容易賣出」;也就是說,還沒買就先考慮怎麼賣。
至於痛點,則是所有不同需求的家庭都會有的,例如污水管堵塞、水管漏水、電線走火、蟑螂老鼠橫行、防火防盜防災等等;這些都可以應用高科技和人工智慧加以解決,使住宅更加智慧、住戶更加舒適。
但是傳統建商卻不思為產品創造價值,反而認為這些客製化和智慧化需求應該由住戶自己解決,平白喪失了無數轉型升級的機會。

智慧長照住宅
當家電用品不再以「外觀設計」和「家庭擺設」為競爭著力點,在使用者由「人」改變為「機器人」時,家電就可以透過模組形態,與居住空間整合成一體。
現在的住宅跟家電產品一樣,對不同的「客戶」或「用戶」完全沒有差異化或客製化的設計;營造業蓋的房子,基本上只針對客戶的購買能力,提供不同大小的空間。
至於客戶的不同需求,則由客戶自己的裝潢或隔間設計來區分。事實上,對於需要長照的客戶來說,住宅的設計理念會與一般人的有很大的不同。
未來的住宅大樓會越來越像人的身體:內部有骨骼提供傳動功能、肌肉提供驅動功能、呼吸系統提供排換氣功能、消化系統提供淨水污水的流入與排放、神經系統提供強電弱電數據傳輸、監控和識別系統提供防火防盜防災功能、輸送管道提供物流運輸至每家每戶的功能、垃圾管道自動識別分類打包等等。
試著想像一下未來住宅,如果能具備上述功能,並且透過市場區隔集中處理共同的需求與痛點,智慧住宅大樓的住戶不必再買冰箱、空調、洗衣烘乾機等大型家電;專門為長照設計的公寓,則可以透過自動化和智慧化功能,設立無人的關燈廚房,那麼長照住戶連電鍋、爐灶、微波爐、烤箱等設備也都不必買了。
這種智慧住宅不僅適合需要長照的人入住,也適合單身上班族的使用、或是轉型成為酒店式的服務公寓。
由於空間縮小、但稼動率提高,而且中央處理費用分攤、自動化和智慧化確保節能環保,住宅的成本與費用反而會降低,這些都已經在電子製造業得到可行性的驗證。

無人機物流
無人機廠商都在努力尋找應用的風口,而最被看好的就是最後一哩路的物流運輸。但除了法規更新慢、航線管控不易、影響飛安等技術性的問題之外,最大的障礙在於「入戶」和「投放」。
在無人機物流的風口沒有到來之前,只能透過人工完成任務,因此快遞服務、餐飲配送在目前都大行其道。為了搶快,造成了許多交通意外事故,新聞媒體也紛紛質疑社會成本的大幅增加。
如果上述的智慧型住宅大樓能夠實現並普及,每棟大樓頂上都可以設置無人機物流的投放口,連接輸送管道到每一住戶,或是中央冰庫、倉庫。輸送管道配有識別系統,可以掃描貨物的二維條碼,自動導引至目的地。
這將是無人機物流最大的風口,除了加速促進商業運轉之外,道路交通流量反而降低,節省大量社會成本。

結論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小國家,而且資源有限,所以必須以舉國之力,聚焦在能夠發揮目前優勢的產業上,又能搭上未來科技浪潮之顛的高速成長市場,才有可能以小搏大、創造下一個經濟高峰。
與其眼高手低的推動「5+2+2+X」、夢想著成為「亞洲矽谷」,還不如聚焦長照市場和其所需的服務機器人;這不僅可以解決台灣即將到來的「少子高齡化」社會問題,更有機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
透過蝴蝶效應,帶動3C家電全面進化、傳統營造業的轉型升級、住宅大樓的自動化與智慧化、無人機物流風口到來,這是個環環相扣、巨大無比的高科技生態系統。
不過,別小看長照服務機器人的高科技含量。要建立這樣一個產業,必須結合馬達、減速機、控制器、傳動、驅動、電子電機、機械結構、無線上網、軟體開發、算法、人工智慧等最傳統和最先進的科技,才有可能成功。
如果政府能正視近年「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問題,推出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整合生態系統各個環節的領導企業、並結合產官學研的優勢向同一個目標市場前進,下一個可以媲美「十大建設」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的台灣,就指日可待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