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黑熊來了》森林與山的靈魂在躁動

黑熊家在哪?完整的黑熊與森林野調實錄
英文名稱:Black Bear Forest
以胸前有著白色彎月,與日本黑熊類似的臺灣黑熊,在一九八九年被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瀕寧絕種的動物,並經過保育現在所剩也只有不到千隻的數量,活動在東部山區。而也因為山岩難攀與台灣黑熊數量本不多,而增加研究人員與保育的難度。
台灣動物紀錄片《黑熊來了》是一部以環保和野生動物保育為主題的紀錄電影,並以多年就從國外回國著手研究黑熊生態的黃美秀團隊的實際山間研究紀錄為主,講述關於黑熊保育和研究內容,還有關於鄰近馬來西亞的保育馬來熊的方式彼此借鏡,而達到台灣黑熊在台灣可以脫於瀕危,達成人熊共存的台灣寶島,但事實卻是艱辛,紀錄片從拍攝許多結合山林美學和都市人難見的台灣山間黑熊的來回倩影,影像珍貴。
今年台灣在四月時,因將年幼黑熊野放而搭乘黑鷹直升機到山區時,有電視台搭上直升機偷偷近距離拍攝與報導,只為搶獨家不管是否驚擾放生的黑熊和附近野生動物,這樣行為引發許多網友和保育團隊的撻伐。
而如今當時野放的黑熊與研究團隊實際山野考察,耗費11年的跟拍台灣黑熊團隊深入高山,完整記錄黑熊足跡與生活習性的紀錄片《黑熊來了》在院線上映,也將把黑熊生態樣貌實際告知給觀眾,不在偷偷摸摸搶獨家,而是實際把遭遇的困境和黑熊生存與保育的重要和危險性告知給所有人。
紀錄電影《黑熊來了》同樣是以台灣研究黑熊第一人,老師黃美秀的研究團隊為整部電影的主軸,同樣也拍攝出台灣山間多樣的動植物和黑熊生態。
並且也帶到其他地區同樣保育熊類的困境和保育手段,讓觀眾了解其實亞洲黑熊的相關保育並不只有台灣地區,而是在世界上都有許多瀕臨絕種的動植物,需要人們伸手與注意其中,如北極熊的生存問題在地球暖化的同時多次被報導,被卻也無法阻止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北極融冰災難。
《黑熊來了》在2019年上映台灣院線這部以黑熊保育為主題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很容易跟在2016年上映也是以台灣黑熊為主題的紀錄片《黑熊森林》做出比較,並且同樣也都是以黃美秀老師的黑熊研究為出發點。
雖然是同樣的團隊、同樣的主題,但其實兩者詮釋的方面有著不太一樣的面向,《黑熊森林》紀錄片著重在山與人還有熊之間三者的相互關係,講述的主題也比較導向黃美秀與原住民林大哥的相知相惜的過程,並且以他們因黑熊牽起的人生故事為主要電影內容,搭配動畫和小故事很能讓人進入電影之中。
而《黑熊來了》並不把焦點放在人身上,而是真正著重在黑熊與自然保育,講述很多在研究黑熊的細節之處,如陷阱的布置,如何不傷害熊的紀錄牠們的生活與檢查牠們是否能適應森林環境,並在人為開發上如何取得平衡,傷口的處置與各種細節部分是2016年紀錄片《黑熊森林》所沒有的。
當然拍攝的內容也更多是實際自然景觀,山上黑熊和小動物實際在攝影鏡頭下的各種樣貌,讓整部電影有著非常多的新鮮感與科普教育。
但如果要說故事與紀錄片的手法和整個分鏡內容的剪輯上來說,《黑熊來了》紀錄片的成熟度不如《黑熊森林》電影給人的完整,整部電影太像電視上「動物星球頻道」不說,請到歌手陳綺貞配音旁白並沒有起到任何加分效果,甚至太多刻意咬文嚼字的旁白內容反而更像八股的自然環保節目。
反之在採訪團隊成員與山間實際的跟拍比較能讓人抓住眼球,並且整篇電影的剪輯並不好,甚至在最後銜接內容的影像太過牽強,讓整部紀錄片不太算是佳作。
台灣的紀錄片拍攝揚名國際許久,並且更多帶給觀眾的驚艷不度不亞於劇情電影,而《黑熊來了》又再說一次保育黑熊的紀錄片,在經歷過許多環保新聞與石虎保育等等的抗爭與網路傳播上,我們都知道保育動植物的重要性,也了解台灣動植物如同黑熊保育的確需要生活在這片土底上的人多一份心。
但是在電影這媒介來說紀錄片《黑熊來了》的拍攝手法整體中規中矩,劇情也無疑就是每個觀眾料想到的走向和說詞,唯一讓人留下印象的只剩裡頭不知自己被人拍進攝影機鐘的活潑好動的黑熊與大山森林搖曳的綠靈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