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強:懷念書信年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再用紙筆寫信,大概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從江南軍營回到中原的家鄉之後,一直到今天,就幾乎再也沒有提筆在紙上寫過書信。
電話的普及,特別是之後電腦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十年通訊工具手機相關工具的普及,使得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書信這種傳統聯繫方式,幾乎走到了盡頭。如今,拿起紙筆,向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家書的人,還有幾個?「家書抵萬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但是,我還是懷念鴻雁傳書的時代。在向親朋好友發出一封書信之後,等待回信的期待,成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從郵差手中接過來信,急切撕開信封,可以聞到紙墨的味道,看著親朋好友熟悉的字跡,等於看到他們的面貌,聽到他們的話語。這種感覺,甚至比如今輕易就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視頻通話,更加真切。
我懷念書信傳遞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與好友故交相聚,可以圍爐夜話,可以在街邊地攤上杯酒言歡,可以通過眼神的交流來傳遞友情與愛意,但是如今,每一個人都在拿著手機發短信或是拍照。
在書信年代,我可以孤燈長夜,捧卷夜讀,聞著書香體味著讀書的樂趣。如今,我只能白天黑夜與電腦相伴。書信年代,海闊天空,天涯遙遠,世界很大,對親人與好友的思念遙遠悠久甜蜜,重逢的喜悅與感動得之不易,彌足珍貴。如今的世界,現代通訊和互聯網把世界壓縮的很小,同時也使我們的人生感受變得麻木,重逢的喜悅快樂淡之又淡。
我想,我是不是找一個時間,在書桌前坐下,拿出久違的紙筆,給遠在天涯的父母寫上一封家書,給多年未曾謀面的好友寫封信,一吐衷腸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7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夏小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2月17日,中共教育部在官網發布了關於批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學校部分章程條款修改的申請。教育部公示發出後,在中國互聯網引發強烈關注,網民紛紛發表文章或留言,表達對復旦等大學的憤怒和失望,但中國社交網絡微博上有關復旦大學修改章程的相關內容被刪除。
在江南,無錫和蘇州之間的地方有一個鄉叫碩放鄉,這裡曾有一個軍民兩用機場叫「碩放機場」,20多年前,我在這個機場當兵。
不知什麼原因,人到中年,對於「家」的概念和感覺竟然越來越淡漠。 記得二十多年前剛上高中一年級在學校住宿,學校離家的路途不遠,騎單車大概只需半個小時,那時還沒有雙休日,每週六下午放學回家,週日晚上趕回學校上晚自習。在學校一週的時間裡,常常有點想家,彷彿已經遠離家鄉。
12月13日,美國和中國都宣布,雙方已經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很多時候,一些表面上看似與己無關的事情卻影響或是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生活道路和命運,我的生活道路的改變就和二十年前目睹的一次「雙規」有關。
12月17日,中共教育部在官網發布了關於批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學校部分章程條款修改的申請。教育部公示發出後,在中國互聯網引發強烈關注,網民紛紛發表文章或留言,表達對復旦等大學的憤怒和失望,但中國社交網絡微博上有關復旦大學修改章程的相關內容被刪除。
在江南,無錫和蘇州之間的地方有一個鄉叫碩放鄉,這裡曾有一個軍民兩用機場叫「碩放機場」,20多年前,我在這個機場當兵。
不知什麼原因,人到中年,對於「家」的概念和感覺竟然越來越淡漠。 記得二十多年前剛上高中一年級在學校住宿,學校離家的路途不遠,騎單車大概只需半個小時,那時還沒有雙休日,每週六下午放學回家,週日晚上趕回學校上晚自習。在學校一週的時間裡,常常有點想家,彷彿已經遠離家鄉。
12月13日,美國和中國都宣布,雙方已經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很多時候,一些表面上看似與己無關的事情卻影響或是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生活道路和命運,我的生活道路的改變就和二十年前目睹的一次「雙規」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前幾天走在路上,看到人將信放入郵筒中,記得很久以前,有一陣子很喜歡寫信,是用筆寫在紙上的,很喜歡寫信的感覺,一筆一劃的,那是打在鍵盤上沒有辦法有的感受,筆觸和紙感,而外在的時間都緩了下來。讓我想到這本書「高山上的小郵局」,那時候看感到很溫馨,之前旅行的時候,去買明信片,阿姨說現在很少人寫信了,我說我
Thumbnail
在臺北街頭偶然瞅到紅綠兩個郵筒並立,頓時生起好久不見的感覺。猶記得它們曾靜靜地佇候於道旁,常與行走的我擦身而過,卻在不知不覺間,悄悄地從我的活動圈隱沒了。自從我們的生活周遭架設起網路,人人手上握著「智慧」手機,人們不再提筆寫信了,甚至靠著傳送圖片,連文字也逐漸減少書寫與閱讀了。於是街邊侍立的郵筒,
Thumbnail
身處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即使享受諸多便利,偶爾還是會念念不忘過去的純樸生活。
Thumbnail
網路無遠弗屆,手機人手一支,進入21世紀之後,以世俗價值為導向的年輕人在該書寫時每每透過手機,該訴說時卻又往往借用「即刻書寫」、「天涯若比鄰」的電子信件,所謂「雪中誰寄錦書來」、「尺素表寸心」、「家書抵萬金」之寫信行為,已不復得見。據統計,國內郵局每月處理的郵遞信函當中,真正具有「通信性質」的函件,
Thumbnail
從前人們傳情達意,多以一紙書信來表達心聲。時移世易,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溝通模式更上一層樓,人們從一通電報進入電話傳情。資訊年代啟動後,電郵瞬間成為人們通話的工具。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電郵又被下載在手提電話裡的應用程式所取代,潮流下,已經很少人兒再以電郵作為溝通媒介了......
Thumbnail
從來沒有過一段深刻的感情,對一個平凡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 宋元是這樣想的。 宋元高中時經歷網路泡沫化,大學時智慧型手機才開始流行,屬於這樣不上不下的『前數位時代』居民,宋元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是從集體化的、非同步的循序漸進,瞬間跳轉到個體性的、話語權的同步發散。 就好像宋元記憶裡一
Thumbnail
「如果每一次拆信,都能感受到當時的良善、光亮、熱度,那麼,我們還能捨棄嗎?」 一年年的,朋友只能是越來越少,再也記不起衝動去認識朋友,保持良好的往來的青春時代是怎樣的熱鬧。 手邊能細數仍然擁有的朋友:對話框框最後停留在一年、兩年、三年之前、畢業後再也不聯絡的。 單方便覺得失落、孤寂。無可挽救的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Thumbnail
是先看重返查令十字路84號的,感受到上一代的人與現代快速冷淡的交流方式有別的溫情交往,再回頭找查令十字路84號.... 作為還曾以書信往來交流經驗的五年級生來說,讀起來蠻令人久久無法忘懷年少時的回憶並嚮往能再有這種體驗的機會! 尤其在這數十倍速的時代裡,以往年輕時在看上一代的樸實,然後想起上一代
Thumbnail
如果今天手機網絡癱瘓,看不到電影,看不見朋友的短訊,聽不到電話連線的聲音...........一切返回從前,提筆寫信,打電話為的就是談話,要耐心地等候骨碌骨碌骨碌的,我們還能忍夠受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前幾天走在路上,看到人將信放入郵筒中,記得很久以前,有一陣子很喜歡寫信,是用筆寫在紙上的,很喜歡寫信的感覺,一筆一劃的,那是打在鍵盤上沒有辦法有的感受,筆觸和紙感,而外在的時間都緩了下來。讓我想到這本書「高山上的小郵局」,那時候看感到很溫馨,之前旅行的時候,去買明信片,阿姨說現在很少人寫信了,我說我
Thumbnail
在臺北街頭偶然瞅到紅綠兩個郵筒並立,頓時生起好久不見的感覺。猶記得它們曾靜靜地佇候於道旁,常與行走的我擦身而過,卻在不知不覺間,悄悄地從我的活動圈隱沒了。自從我們的生活周遭架設起網路,人人手上握著「智慧」手機,人們不再提筆寫信了,甚至靠著傳送圖片,連文字也逐漸減少書寫與閱讀了。於是街邊侍立的郵筒,
Thumbnail
身處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即使享受諸多便利,偶爾還是會念念不忘過去的純樸生活。
Thumbnail
網路無遠弗屆,手機人手一支,進入21世紀之後,以世俗價值為導向的年輕人在該書寫時每每透過手機,該訴說時卻又往往借用「即刻書寫」、「天涯若比鄰」的電子信件,所謂「雪中誰寄錦書來」、「尺素表寸心」、「家書抵萬金」之寫信行為,已不復得見。據統計,國內郵局每月處理的郵遞信函當中,真正具有「通信性質」的函件,
Thumbnail
從前人們傳情達意,多以一紙書信來表達心聲。時移世易,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溝通模式更上一層樓,人們從一通電報進入電話傳情。資訊年代啟動後,電郵瞬間成為人們通話的工具。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電郵又被下載在手提電話裡的應用程式所取代,潮流下,已經很少人兒再以電郵作為溝通媒介了......
Thumbnail
從來沒有過一段深刻的感情,對一個平凡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 宋元是這樣想的。 宋元高中時經歷網路泡沫化,大學時智慧型手機才開始流行,屬於這樣不上不下的『前數位時代』居民,宋元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是從集體化的、非同步的循序漸進,瞬間跳轉到個體性的、話語權的同步發散。 就好像宋元記憶裡一
Thumbnail
「如果每一次拆信,都能感受到當時的良善、光亮、熱度,那麼,我們還能捨棄嗎?」 一年年的,朋友只能是越來越少,再也記不起衝動去認識朋友,保持良好的往來的青春時代是怎樣的熱鬧。 手邊能細數仍然擁有的朋友:對話框框最後停留在一年、兩年、三年之前、畢業後再也不聯絡的。 單方便覺得失落、孤寂。無可挽救的
Thumbnail
前幾天發現自己已經是中華電信十幾年老客戶,意識到自己從智障型手機晉升到智慧型手機已十幾年,讓我想起以前國中小的時候,聯絡彼此除了透過書寫和家用電話,我們會去朋友家拜訪,補完習回家,建立不只是我們的關係,更是幾家人的關係。當時最Fashion的手機是掀蓋式還能編輯鈴聲的那種,只要有人手機鈴聲是流行歌曲
Thumbnail
是先看重返查令十字路84號的,感受到上一代的人與現代快速冷淡的交流方式有別的溫情交往,再回頭找查令十字路84號.... 作為還曾以書信往來交流經驗的五年級生來說,讀起來蠻令人久久無法忘懷年少時的回憶並嚮往能再有這種體驗的機會! 尤其在這數十倍速的時代裡,以往年輕時在看上一代的樸實,然後想起上一代
Thumbnail
如果今天手機網絡癱瘓,看不到電影,看不見朋友的短訊,聽不到電話連線的聲音...........一切返回從前,提筆寫信,打電話為的就是談話,要耐心地等候骨碌骨碌骨碌的,我們還能忍夠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