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看板頭家」搖搖欲墜 到窯窯生輝 金良興窯業

接下金良興時,易榮昌發現公司竟然負債2千萬。「我是抱著一個不服輸的想法,再來就是說那時候已經是最壞的狀況了,再壞應該不會壞去哪了。」事實上這個想法很辛苦、很危險……
採訪 撰稿/卓心緣 倪建哲 攝影/林谷均 苗栗苑裡的金良興窯業成立於1973年,以生產紅磚為主,因為窯場設計不良與經營管理不當,1987年時已是負債累累,幾近歇業。讓原本選擇在外打拚才一年多的易榮昌,因為心疼父母親的辛苦,接受家人的勸說,回到故鄉承繼家業。 承續家業 千萬負債 臨危受命的易榮昌,像初生之犢沒有絲毫的恐懼,毅然決定背負起一個自己全然陌生,而且負債高達二千多萬新台幣的金良興。他說:「那時候是抱著一個不服輸的想法,有很多同業的學歷可能只有小學或國中畢業,就可以把這個產業做這麼好,大學畢業的自己總不會做輸他們;另一方面是嘿89覺得已經是最壞的狀況,負債那麼多,自己接下來,再壞應該不會壞去哪了。」 一位門外漢面對千萬的負債以及老舊的設備,除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學習外,根本無暇思考個人的突破,只求金良興能夠生存下來。易榮昌說:「那時景氣不錯,只要能生產出來就能銷出去,可是當時就是做不出來,而且經常發生故障和人力缺乏情況,那時就必須要挨家挨戶把舊員工找回來,再缺人就是幹部下去頂,最沒有人的情況下,自己也隨時抱著上戰場的準備,盡所能的撐下去。」 雖然剛接手的易榮昌無法大幅度將設備汰舊換新,但是透過從生產、出貨甚至業務面各個流程的改善,如引進監視系統來做現場的掌控,以節省相關的人力,在管理方面加強了業務、司機與員工的訓練,以提高效率。就這樣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竟然將兩千多萬的負債減少為六百多萬! 放手一搏 舉債建廠 將吃苦當作吃補,經過努力還債的慘澹歲月後,金良興的改革終於發揮效應,只是太辛苦了。逐漸建立信心的易榮昌決定大刀闊斧改進流程管理,並且放手一搏改建那浪費資源的工廠。只是財務不穩、體質不健全的情況下,任何的改革都隱藏著另一個風險。面對改革可能引發的抗拒,易董事長不斷的溝通與堅持,還好由於前一年的還款績效,使他說服股東同意新的營運計畫,並且讓員工和他一起努力向前衝。 易榮昌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建設新廠,這對投入產業一年多的新兵來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過程中他不恥下問、到處請教、觀摩,在邊做邊學的摸索中,以將近十個月的時間拆掉舊廠,並建立自動化以及環保要求的新廠。 由於建廠的經費超出預算,使得好不容易降到六百多萬的負債又變成了八千多萬! 南磚北運 反敗為勝 金良興在建立新廠的期間,面臨了停產時客戶流失以及新廠落成後同業降價40%的變局;雖然整建後產量大增、品質提高,可是未必能夠銷到市場去,因為那個市場還是以低價取勝。如何在內外夾殺的縫隙中為高產能的新廠找到出路,成為易榮昌的燃眉之急。 危機就是轉機,建廠後拒絕惡性的削價競爭的金良興,致力找出反敗為勝的突破性策略。易榮昌說:「我們利用棧板把沒有銷出去的磚儲存起來,再僱請北部下來的回頭車把磚載上北部,藉由這樣的一個嘗試跟突破之後,很順利的以南磚北運的方式,避開中部這一個惡性競價的市場。」金良興巧妙的轉移陣地為自己開闢了另一個新的商機,逐漸的把過去再投資的負債跟借款還清。 敬業感恩 老天疼惜 也許是老天爺疼惜努力的人,易榮昌堅持品質與產業升級,終於將搖搖欲墜的金良興推向成功。易榮昌懷著感恩的心表示,員工們的「敬業」精神是金良興的信念與資產:「我們的員工在很辛苦、很痛苦、很髒亂的狀況下,甚至半夜風雨交加的去工作,那種敬業的精神我覺得應該保存下來,也希望每一個員工能夠珍惜。」工廠裡層層疊疊的紅磚,看似粗重堅硬卻融入點點滴滴的汗水,每一次粹煉都是心血結晶。 近年來,台灣的紅磚產業已逐漸沒落難以經營,但是金良興在易榮昌的帶領下,憑著耐力、意志力加上創意,在財務困境與生產效率低落的劣勢中重生再造。面對未來,易榮昌選擇多角化經營,2003年獲得經濟部輔導成為「觀光工廠」,以製造與休閒觀光出發,成為全台唯一開放觀光之磚廠。金良興並積極參與山腳社區的總體營造,打造出「紅磚故鄉」與磚瓦產業觀光地標的美名。◇
首發大紀元時報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說文解字:盼者─(1) 看─「左顧右盼」 (2) 希望─「希盼」 (3)美─「美目盼兮」。台灣有很多認真踏實的中小企業甚至世界矚目的隱形冠軍。也承傳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以及展現特有的在地文化,秉持「擁台灣開疆闢土、覽文化承先啟後」精神,讓我們換個角度,透過關懷、文字、鏡頭,一起看見台灣之美、看見希望!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