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金九指的就是「水湳洞」、「金瓜石」、「九份」的聚落群,當大家談到這裡,相信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很美!沒錯~其命名的另一層含義正是閩南語「媠真久(suí tsin kú)」代表「一直都很美的地方」啦~
這個地區有如臺灣礦業縮影,從發展至今已經歷百餘年,充滿歷史與人文風情,它因礦業而繁榮,也因礦業而消逝沉寂,當時依據採礦方式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水湳洞給人純樸可愛感、金瓜石則蒙上高貴幽靜的面紗、而九份則是礦工夜夜笙歌之處,即使在金礦停採後,亦呈現不同風貌,吸引人們探尋並沉醉其中。
本篇文章將帶您了解:九份淘金的崛起、小鎮的沒落及重生。
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朝廷於臺灣修建鐵路,於1890年(清光緒16年)建築基隆至臺北的鐵路期間,築路工人於八堵附近河床洗餐盒時,無意間發現發現便當盒裡面有金砂(不是金莎),逐漸溯流而上從八堵、暖暖、四腳亭、瑞芳的基隆河河段(圖1)都有金砂,但猴硐以上就沒了,也代表這些金砂就是起源自大粗坑的小金瓜露頭,此時為1892年。而隔年的1893年才發現金瓜石更大的露頭,名為「大金瓜露頭」(位於本山的金瓜石地質公園內),自此展開了淘金熱潮。
但是好景不常,掏金熱沒幾年後,清朝在甲午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則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些寶物瞬間成為日本人的新寵。
而日本以企業化經營方式快速開挖,但卻導致兩個嚴重的問題,首先是「殺雞取卵」,只挖深層蘊含較豐富的礦脈,而捨去較為末端且開採危險的礦產;第二是「獨佔其利」,清代時期挖到的礦皆屬於自己的,而日治時期後,臺灣人開採的礦產都要歸給政府,礦工只領取死薪水,因此引發諸多抗日事件及流血衝突,大約挖了20幾年就挖不下去了。
面對大片金山,日本人怎麼可能想放棄呢?於是運用了以夷制夷的方式,維繫好不容易得來的礦山。
說到顏雲年,住在九份老一輩的人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的。
當時日本人正是找上精通日語又擁有能夠匯聚勢力開採金礦的臺灣人—顏雲年來承辦開採事務。
最初先將小粗坑地區,交給他來負責,意料地經營出好成績,也因此得到日本人和臺灣人的信任。
顏雲年以其小粗坑經營成功之例,承租更多礦區以擴大其開採範圍,並在1920年成立「臺陽株式會社」。他成功的關鍵有兩個:首先他瞭解臺灣人愛冒險的習性,只要有金礦的地方就會挖進去,因此產出更多的金礦。此外他不獨佔其力,實施了「三級租包制」,將礦區分為多個承租區域,再往細分分租給其地承包商或工人,層層抽成來收取租費,讓大家都有錢可以賺。
此時的礦工不再是領死薪水,而是靠採礦存錢,只要錢存夠了,就可以投資自己來當老闆,擁有翻身的機會與希望。
礦工懷抱著崛起的夢想,拼命努力挖、挖很深,也在1934至1943年(民國23至32年間),造就了九份的黃金歲月,當時燈火通明、夜夜笙歌,有眾多賭場、色情場所、酒家,擁有「小上海」、「小香港」之稱。由於這些礦工明天是生是死其實都是未知數,因此礦工十分敢花錢,從鼻頭角、焿仔寮、深澳港、基隆港進來的山珍海味並不是先送到萬華,而是九份,因此有「上品送九份,次品輸往臺北」這麼一句話,可見九份人消費水準之高。
著名的昇平戲院於1932年開業,成為水金九地區最受歡迎之娛樂場所。不過在當時並不是電影院,大家試想當時礦工挖礦挖到累死,誰有力氣可以看電影呢?1950年代至1960年代時的昇平戲院其實是跳脫衣舞的地方,且經常座無虛席。後來因為社會風氣改正,跳脫衣秀逐漸受到社會的批評,戰後才改為戲院。
光復後1960年代後(民國50年),臺陽礦業公司發現九份金礦已開挖差不多,開採價值漸低,加上國際金礦下跌,因此準備要停歇,不過當時有數千萬的礦工靠臺陽公司吃飯,故採用逐步退出的方式,至1971年才正式結束,自此九份人去樓空,像是鬼城一般,到處都是空房。
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又重新炒熱了九份地區,雖然此部電影是在描寫二二八事件,但有部分場景在九份拍攝,而這部電影是臺灣第一部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電影大獎,媒體爭相報導此部電影是於九份拍攝,九份瞬間像灰姑娘變公主一樣,一夕之間人山人海,變成國際知名的觀光景點,現今遊走在九份老街,可以看見這是個充滿外國人觀光客的地方。
一座崎嶇的山城,除了締造了為之驚人的黃金歲月外,在短短的百年間竟有兩次波大起(採金、觀光)及一次大落(礦業結束),彷彿電影情節一般,放眼古今中外難尋其比,九份以其波折的百年歷史,展現了獨特的山城風采與韌性,這或許正是九份迷人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