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既然瓦不能磨成鏡,坐禪豈能成佛呢?」
—-
禪坐是方法亦是工具,了解與實際體驗不是目的,安定感不是目的,勿著錯方向,勿錯把手段當目的,徒在表面上下功夫。
所有一切方法不著形式的相,方法是運用而非家當,渡過河了,誰會把船舟背著繼續走?
渡河背舟是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比喻
我自己最適切的形容比喻是幼兒的我們學走路都有一台學步車,
我還記得我幼兒很喜歡玩那一台推著移動,前面會有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圖案像是鋼琴鍵一樣序次上上下下,隨著我的移動不停的上下好像波浪,而我要一直能看見這些被我操作玩起來的有趣情景,我必須持續移動,要移動我需要雙手去攀住比我坐著還高出太多的木桿,所以我必須站起來,站起來之後推著我的「玩具」一直向前移動,要向前移動我必須要左腳、右腳一次移一步,就這樣一直雙腳連續移動,這就是我在學走路,當然我不知道我在學走路,長大後才知道我是用這個學步車玩具學走路起來的。
這台學步車玩具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台玩具,我很喜歡、太喜歡,我還以為我一直都會需要、會喜歡,我不明白我會長大、我會能靠自己的肢體力量移動身體、我會長高好幾倍,我不知道有一天我根本不再需要它,小時只要誰移走這台玩具我就會氣噗噗哭鬧執著要搶回來,很幸運的是,我一直都拿得回來玩,應該也是因為我的父母知道那對我不只是玩具,主要功能是學走路,只有我不知道那是學走路用的,我只是愛享受愛玩。
在我禪坐經驗與體驗中,這台學步車玩具和我的禪坐依賴感可以說一模一樣,而且是好幾年,比學走路還久,因為經歷過,所以才知道不執著方法和工具,我稱為小馬識途,我不是老馬,所以我叫我自己小馬😆
-
六祖壇經定慧品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誥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