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學習佛法能提昇心靈的頻率、堅強自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來時糊塗,去時自知時至,不受後有, 未來回復如來德性。吃素等於免費的放生,同時也在持五戒的“不殺戒”,真是一舉兩得啊,“奉持不殺戒必成菩提道”!蔬食營養純淨,好消化 吸收,減少身體負擔。
修禪定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止念”,人的念頭每秒產生很多雜念、煩惱、妄想、執著,、心猿意馬,沒有一刻是安穩寧靜的,八苦之一“五蘊熾盛”,沒有察覺到熾盛的慾火,致使原本澈淨的心因而染塵 、混亂,六根身心被外塵所羈絆,不得自主安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觀呼吸能幫助我們真正活在分分秒秒的當下。
念佛是最容易“止念”的修行法門,安住在萬德洪名的佛號裡,隨時隨地都能念。只要察覺雜念一起就念佛號,如此長久薰習,如薰香染人,必能達到念佛三昧。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得聞佛法、能念佛是最法喜的事。 享福也在消福,受罪亦是消業,種福田、三佈施,累積功德能量為往生淨土做好準備。
人生如夢,睡覺做夢時,無眼耳鼻舌身,會把夢境當真,身體隨著夢境有喜怒哀樂的感受,當醒來時何嘗不是進入另一場夢境,一切如夢幻泡影,痛苦、快樂、貧窮、富貴....等等等,無常、無定、無永恆,緣起緣滅。
修習禪定止念比較不受塵境所轉,念佛法門是最容易且最適合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 別被情緒與負面的想法給牽絆住,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身心與周遭一切的無常變化,所執著追求的一切,真的是需要的嗎?還是只為了六根的慾望呢?好好省思後,覺得很多事物都是多餘的了,這樣心能平穩清靜沉澱下來。
好好念佛,雖然還沒能達到心如止水、物我兩忘、如如不動的境界,但,面對任何人事物的巨大改變,都能平常心、旁觀者看這無常的三界六道,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6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雙魚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肉食多,動物性,屍. 毒. 怨,負能量,血液濁,血管硬,氣血塞,人衰老,多疾病,肉兩人,怨親債,擾心靈,終日惶,諸不順,心不安,眼不順,運難改,三塗苦。 蔬果穀,植物性,天地氣,高頻率,正能量,血液清,營養足,血管軟,筯絡暢,氣血順,光體現,自性佛,智慧昇,心揚昇,信願行,西方剎,蓮花身,證菩提。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其中密行第一是"羅睺羅尊者",是 世尊親生的兒子 。 所謂的密行是 羅侯羅尊者韜光養晦不向外炫耀,成就密行第一  。 世尊即將寂滅,佛告阿難 ,  佛弟子要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 ,戒律是佛陀所制定,持戒律依佛法來生活處事,世尊就在我們心裏 !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
楞嚴經是佛弟子必讀之經典 ! 摩登伽的女兒”缽吉帝, “犘登伽女”這一名詞 , 就像舍利弗一樣, 母親叫舍利 , 其子叫舍利子(舍利弗) ,  “缽吉帝”與阿難尊者回佛陀的講堂  , 經過佛陀的開示 ,  缽吉帝立即證得阿羅漢聖果 !   接著  世尊七問 ,  阿難尊者七次謬答 ! 雖然 阿難尊者
雜阿含經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白話: 我再生的因緣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功行圓滿,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 "純素生活不是宗教議題,是超越一切價值的真善美" ,純素生活是無限、無量、無邊界的愛的能量, 。愛眾生 、護地球 、同體大悲 ," 奉持不殺戒 ,
朝代始興終衰, 不公不義貪腐的末代被血清洗 教訓 推翻了 ,  可是, 從第二代開始, 生活漸漸豐裕過得養尊處優, 又恣情傲慢與貪婪了起來 , 世襲既得利益的權貴們造作種種惡事引發民變 ,  歷史如此不斷輪迴重演著 .  信仰宗教是要讓我們心靈提昇 , 淨化習氣 彰顯慈悲的如來德性,  自己就是佛,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時尚流行、潮流是一種盲從,現代的生活充斥著大量的廣告,潛意識被催眠著,常常購買消費用不到、很少再去接觸的商品、課程,例如:健身房的課程、難以讀完的系列套書、運動器材、保健食品、保養用品、用過多非必要商品的禮卷 ....等等等。 大多數的人需要工作,除非是吃飽很閒的富二代、
肉食多,動物性,屍. 毒. 怨,負能量,血液濁,血管硬,氣血塞,人衰老,多疾病,肉兩人,怨親債,擾心靈,終日惶,諸不順,心不安,眼不順,運難改,三塗苦。 蔬果穀,植物性,天地氣,高頻率,正能量,血液清,營養足,血管軟,筯絡暢,氣血順,光體現,自性佛,智慧昇,心揚昇,信願行,西方剎,蓮花身,證菩提。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其中密行第一是"羅睺羅尊者",是 世尊親生的兒子 。 所謂的密行是 羅侯羅尊者韜光養晦不向外炫耀,成就密行第一  。 世尊即將寂滅,佛告阿難 ,  佛弟子要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 ,戒律是佛陀所制定,持戒律依佛法來生活處事,世尊就在我們心裏 !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
楞嚴經是佛弟子必讀之經典 ! 摩登伽的女兒”缽吉帝, “犘登伽女”這一名詞 , 就像舍利弗一樣, 母親叫舍利 , 其子叫舍利子(舍利弗) ,  “缽吉帝”與阿難尊者回佛陀的講堂  , 經過佛陀的開示 ,  缽吉帝立即證得阿羅漢聖果 !   接著  世尊七問 ,  阿難尊者七次謬答 ! 雖然 阿難尊者
雜阿含經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白話: 我再生的因緣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功行圓滿,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 "純素生活不是宗教議題,是超越一切價值的真善美" ,純素生活是無限、無量、無邊界的愛的能量, 。愛眾生 、護地球 、同體大悲 ," 奉持不殺戒 ,
朝代始興終衰, 不公不義貪腐的末代被血清洗 教訓 推翻了 ,  可是, 從第二代開始, 生活漸漸豐裕過得養尊處優, 又恣情傲慢與貪婪了起來 , 世襲既得利益的權貴們造作種種惡事引發民變 ,  歷史如此不斷輪迴重演著 .  信仰宗教是要讓我們心靈提昇 , 淨化習氣 彰顯慈悲的如來德性,  自己就是佛,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時尚流行、潮流是一種盲從,現代的生活充斥著大量的廣告,潛意識被催眠著,常常購買消費用不到、很少再去接觸的商品、課程,例如:健身房的課程、難以讀完的系列套書、運動器材、保健食品、保養用品、用過多非必要商品的禮卷 ....等等等。 大多數的人需要工作,除非是吃飽很閒的富二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逢藏曆初一「禪定勝王佛節日」,當日行善惡業,都將增長100倍!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廣行眾善、深植福田,盡力行功立德、積資淨障,虔誠地懺悔、化解冤欠與業障,必能招感諸佛菩薩護佑與加持。
Thumbnail
懷師生前自香港移居上海後,對呼吸法門之傳授,非常重視,於2006、2007、2008數年間,對呼吸法門的「十六特勝」,一傳再傳,深恐學生不能完全領會,可謂用心良苦。因為這是佛陀在世時,親傳的主要修持法門之一,而佛陀涅槃後,據說四大羅漢尊者之所以能夠留形住世,也是靠這個法門。 2012年9月30日中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 如何維持內在和諧(穩定)?●如何抵抗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 Ans: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把意志放在自己可控制、可努力的地方,我們要全心專注進入心流,不讓慌亂、雜念進入意識中干擾。 跟人有關的,用各種溝通技巧想辦法協調; 不能控制的部分,放寬心,用隨遇而安的態度來面對;這很難沒錯,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逢藏曆初一「禪定勝王佛節日」,當日行善惡業,都將增長100倍!觀音山敬邀您把握殊勝難得的吉祥日,廣行眾善、深植福田,盡力行功立德、積資淨障,虔誠地懺悔、化解冤欠與業障,必能招感諸佛菩薩護佑與加持。
Thumbnail
懷師生前自香港移居上海後,對呼吸法門之傳授,非常重視,於2006、2007、2008數年間,對呼吸法門的「十六特勝」,一傳再傳,深恐學生不能完全領會,可謂用心良苦。因為這是佛陀在世時,親傳的主要修持法門之一,而佛陀涅槃後,據說四大羅漢尊者之所以能夠留形住世,也是靠這個法門。 2012年9月30日中
Thumbnail
釋印順《佛法概論》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禪定的本質,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於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 」;「不淨觀」與「九想觀」等,……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
Thumbnail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2021年打禪七的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那一瞬間明白了這四句話,就一瞬間過去而已,可是全瞭,沒有過程。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四句話我從來沒有背起來過,連這四句話的前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都從來沒有懂過。 知了,就是那麼一瞬間,沒有語言
● 如何維持內在和諧(穩定)?●如何抵抗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 Ans: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把意志放在自己可控制、可努力的地方,我們要全心專注進入心流,不讓慌亂、雜念進入意識中干擾。 跟人有關的,用各種溝通技巧想辦法協調; 不能控制的部分,放寬心,用隨遇而安的態度來面對;這很難沒錯,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