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閱讀】《科學怪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的人性課

不負責任的推斷,兩百年前這位應該在世人心中等同薩諾斯這種魅力角色。
科學怪人電影(1931)海報
從1714年的《格理弗遊記》到1818年的《科學怪人》,這兩部重要的文學著作都使盡渾身解數,試圖讓觀眾相信故事本身真有其事;不管是航海地圖、書信體內容,在沒有影音娛樂的兩三百年前,這些作者兼顧了閱讀的娛樂性,讓文字充滿說服力,也慢慢確立了不少經典小說與文學的格式。
就算手法上有些粗糙,但對比回當代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些內容也許在當時就像《哈利波特》那般引人遐想,明顯感受到人類的娛樂產業也是這樣堆疊成長,兩三百年前這些著作的「人性光輝面」套用到現代仍舊合適,甚至會覺得我們現在被科技與網路所荼毒,反倒更看不清這些古老的文明價值了。
既然是科幻小說的濫觴,一種更虛構式的題材,不免一定概括到更多的生死議題,但此作在人的死亡描寫卻是相當專注和寫實的(不會像復仇者、七龍珠那種死一大票民眾卻都不在故事討論範圍的輕鬆感)。科學怪人中,每死一個人,就像打了一針進去觀眾心裡,死著死著,就把書看完了,這個文末再重點討論。
先談談此版《科學怪人》撰寫推薦序的作家─蘇逸平。想特別介紹這部分,是因為我曾在PTT看過蘇大在靈異版的一連串撰文,每個靈異故事、奇幻題材,都寫得絲絲入扣,情感真摯,他也是台灣創作科幻題材的少數族群中,持續努力出產作品的作家。請搜尋:PTT MARVEL版─蘇逸平。
雖然我沒看過蘇老師出版的小說,但他在靈異版的每一篇我都拜讀到欲罷不能,不只是虛構題材,他也分享大量他經歷過的超寫實事件,不管你相信與否,我覺得只要對於神鬼靈媒、宗教民俗的題材有興趣的創作者,不仿視為基本的田調內容,畢竟懂得整理觀點並區分真實/虛構的科幻寫作者,又願意不藏私分享的人,在台灣寥寥可數,蘇逸平是值得關注的創作者。他在推薦序中引用一段馬奎斯的文字,不管是不是寫/讀科幻作品,尤其是在這個各種作品腦洞大開的網路世代,這樣的思考都足以當作原則:
哥倫比亞大文豪馬奎斯說過:「只要講出人的故事,就一定有人想聽。」就算是生硬冷冽的科幻故事,只要把「人」的故事說好,一定可以動人心弦。P4.
這段聽起來很像廢話,但相信我完全不是廢話。至少在我第一次創作電影劇本時,我犯過了這樣基本的錯誤──想好了一個很酷炫的宇宙觀、危機感世界,很有噱頭,但情節人物卻一丁點都沒有陳設完整,角色都被故事設定推著走。想當然,這樣的故事一開始會引起別人注意,但是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這劇本後來也沒有繼續發展,成為了我的經驗值。人,還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常常我們和各種專家進行田調、探訪,花了大把時間,卻忽略了筆下的人物心境,這般的話再多的田調也救不回故事的。
瑪莉‧雪萊是非常勇敢的女性,從她樸實的文筆中,刻劃深厚的人物感情,足以讓人可以暫時忽略關於科幻不夠嚴謹的部分,尤其敘述主角家中的喪子之痛,我猜想可能也來自於她幼子夭折的切身經歷,增添不少故事的信服度;完成此作時她說過:「我第一次走出童年進入生活」,這也讓我很有共鳴,童年的經歷蘊藏了一個創作者交織地最濃烈的各種情感。
《科學怪人》整部作品,是一個不願意承認自己錯誤的人的懺悔錄。
以當代的觀點看,我會相當厭惡故事中的主述者。科學怪人所引發的悲劇,都是因為這位主述者不願意直面自身的錯誤,最終反噬而遭仇恨吞食的回憶錄。我們可以看到,人在面對自己的錯誤時,就算多親近的人其實都救不了我們,在書中的前半段,父親就已經給予主角忠告:
回來吧,維克托;別對兇手抱著報復的念頭,帶著平靜溫和的心情,我們心中的傷痛才不至於加劇,而得以復原。孩子,回到這個哀悼的家,但別抱著對你敵人的憎恨,只要帶著對愛你的人的善意與溫情就好。P83.
從兩百多年的作品到現在,不乏出現各種對人類科技進步而導致災難的反思主題:異形、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等等,但最後追根究柢還是回到這裡──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如果維克托願意好好面對他發明出來的怪物,那一切的悲劇都不會發生──照護與關愛足以消弭一切醜惡與罪犯。
如果不能聽我的告誡,那就從我身上記取教訓吧,至少從我的前車之鑑學到,獲得知識多麼危險──有人熱望變得比自己的天性允許的更為偉大,相較之下,相信自己家鄉城鎮就是全世界的人,要幸福多了。P57.
如果將這句話套回那時候,英國與歐洲大陸面臨的正是帝國主義盛行,配合工業化與殖民侵略,隨著科技進步,人心也一路膨脹最後終於導致後來的世界大戰,也許當時瑪莉‧雪萊已經理解了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有時覺得歷史教訓真的只是參考,諷刺的是當今已經21世紀了,還是有國家與政權,選擇相信他們有能力單手遮天,力抗人類尋求自由平等的天性,用扭曲的心智「相信自己家鄉城鎮是全世界」;一個人不懺悔,會在未來的人生或家人身上賠上代價;一個國家不懺悔,全體國民一起賠上代價。這些都是文學作品給我們的價值,不讀不聽不看不願相信,災難才會總是循環降臨。
我已拋開了一切感受,壓制了所有痛苦,沉溺於我無盡的絕望中。邪惡於是成為我的善。被迫至此,我別無選擇,只能讓我的天性適應我自願選擇的部分。我心中有股無法滿足的渴望,想完成我瘋狂的計畫。如今,一切結束了;那就是我最後的受害者。P277.
這段是《科學怪人》最後的自白,也就是作者處理生死議題的菁華所在:一切皆來自於自己的非不得已。也就是這樣的高度,讓此作品得以改編成各式戲劇演出。從莎士比亞以降,好的戲劇元素皆來自於深刻的自白剖析,這會讓作品充滿靈魂,一直到現在像是電影《異裂》那樣的深度商業片,都盡可能保留這樣的元素。
其實我一直沒辦法為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檔節目撰文,是因為我與家人為真實的犯罪刑案受害者家庭,我們明白電視劇演得太淺薄,並且不該把諸多問題藉由「媒體亂象」之名,一昧地要求社會承受,這部分我會找個好機會說清楚,因為如果要提及,有許多隱私與傷痕需要先化解,並想清楚陳述程度(公開的部分要先保護家人不受傷害)。我並不反對此劇的立意良善、富有深意;但我們的確明白其中對犯罪生死過於粗糙的理解,所會引發的社會誤解有多嚴重。我不會批評喜歡這劇的人,也不會攻擊這劇,相反的,我希望介紹一些真正在生死議題上有豐厚靈魂的作品,讓大家得以進行更深度的思考。我並不覺得自己處境特別,沒有人是特別的,在一場悲劇中,所有人的錯都是因果,所有人的恨都是源自人性,所有人的遺憾都可能變成扭曲醜陋的愛。這也是我認同《科學怪人》的原因,一本可能不夠嚴謹的科幻題材,卻寫出了夠真實深刻的生死與人性。
我想引用一段科學怪人中女主角的話,稍微表達我的心境:「我過去總把從書裡讀到的惡行和不公不義,當成古代的傳說或杜撰的惡行,至少那些事感覺起來很遙遠,雖然聽過、看似理解,但無法想像。但如今慘事發生在家中,人在我眼裡都成了嗜血的怪物。」
作者: 瑪麗.雪萊
原文作者: Mary Shelley
譯者: 周沛郁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11/05
ISBN:4717702091200
叢書系列:商周經典名著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