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科學怪人》領先兩百年的科幻始祖

2021/05/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始祖科幻小說《Frankenstein》的作者瑪麗‧雪萊
1818年瑪麗‧雪萊的《Frankenstein》這本小說可以算是科幻小說的始祖,書中所描繪對於科學怪人的誕生,實則當時代對於生物學及電學的延伸,並藉由解剖學上的研究,得出動物體內普遍有電的證據(因為在青蛙被解剖後,其蛙腿仍會抽動所得之推論)。在這種「生物電」發展的理論基礎下,瑪莉進一步延伸認為生命的來源與「電」極其相關,就如同希臘哲學家泰利斯對「水」的見解一般(附註1),瑪莉創造出了「科學怪人」,一部至今都還在不斷翻拍與創新的科幻劇作。
不過翻譯雖然為科學怪人,但實際上對於書中所描述的「人造復活物」並沒有給出一個真正的名字,因為作者認為沒有名稱導致難以形容的狀況要比有名字的情況來的好,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怪物」、「生物」、「東西」等等。這部作品當時被翻為漫畫、戲劇等到處演出,但直到1931年才真正地登上大螢幕,其之後的續集翻拍等作品(附註2)也足以證明瑪莉對於科學怪人的描述是多麼的精緻與發人省思。
有幸如我在前陣子的金馬奇幻影展觀賞了《科學怪人》與《科學怪人的新娘》兩部作品(預告片放在文末),不僅可以看到導演當時在處理手法上的細緻與對場景之間編排的巧思,也可以發現一部不到75分鐘的電影也能處理的這麼完善,在現今動輒超過兩小時的電影還說不清楚故事結構的2021年,真的要好好地反省一下導演為什麼老是增加不必要的支線,難道一個好好故事就要說的如此亂七八糟到難以下嚥。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經典科幻,也是敘事結構完整的一個表率。
飾演科學怪人的演員與當時的化妝技術實在令人讚嘆
(鋼釘與針線縫補痕跡的拼接身軀)
如果說《科學怪人》是當時對於舞台、戲劇表現手法與電影語言之間的一種相互融合的話,《科學怪人的新娘》基本上就只是將更豪華的舞台劇目搬上大螢幕而已。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對於舞台劇的表現手法來說,面對觀眾的表演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舞台的一面正對著觀眾。如果在觀眾看不到的地方演出或做表情,沒有人會了解演員的行徑與當前劇情的發展,再加上利用誇張的表演與強調聲調的語言,不僅讓觀眾更容易體會戲劇的張力,也讓觀眾能聽懂理解劇情的進展。
在觀賞《科學怪人》的時候,基本上就會了解到當時對於拍攝上演員台詞之間連貫性與默契表現實在是與舞台劇的演出太過相似,那種抑揚頓挫、面對觀眾視角的解釋與誇張的動作表情,尤其到了續集《科學怪人的新娘》中更是變本加厲,大型舞台道具的展現比前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是喜歡類似舞台劇演出效果的觀眾,會非常的喜歡《科學怪人的新娘》,但如果是覺得這類演出太過於浮誇的觀眾,將會偏好《科學怪人》。
因為科學怪人除了台詞設計上比較近似舞台劇演法外,其實許多場景是實景演出,像是大學的教室、小鎮的呈現、主角婚宴與居民的同樂、科學怪人誕生的實驗高塔與最後大風車地點等,當中固然有舞台大型道具的穿插(不多),但是不會讓你有只是舞台劇換幕效果的感覺,因為穿插其中的「實景拍攝」會讓《科學怪人》的調性是建立在一種「真實」的情感之上,一種小鎮上的確出現了怪物、科學家的確創造出「生命」的真實感。其中更有幾個橋段非常的發人省思,讓我試著舉一兩個簡單的片段來說明:
僅男主角追捕科學怪人的場景較類似於舞台劇呈現效果(虛假的背景與峭壁懸崖)
1. 男主角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附註3)基本上不是一個想要創造怪物的瘋狂科學家,而是一個超級天才。因為大學的知識與教授已經無法帶給他更多的獲益,甚至他的老師也說弗蘭肯斯坦的研究太過超前,所以為了追求自己理論的驗證與科學的極致,他才會利用「復活死屍」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能夠「創造生命」,甚至在實驗之前也讓眾人了解自己的研究(講述自己的理念、讓教授等人驗證屍體真偽),並透過「電能」使得屍體復活。尋找生命的奧妙幾乎是每個研究該領域的科學家所冀希的夢想,就連教授本人也不例外,而這裡面可以討論的議題實在太多了。
人類是否可透過此種方式長生不老,那麼以後身體上部位的損害就可用「替換器官(或肢體)」的方式來達到修補,生命的型態將整個改變;抑或是像「科學怪人」這種拼接的縫合怪也能算是生命的話,那麼是否擁有人權呢?這些議題的延伸,將使得整個生物學乃至於人類發展史都會跟著改變。又如果不是意外地創造出「怪物」,那麼該研究成果真的不能持續發展嗎?廢物利用的死屍是否有額外的道德意涵,如果能幫助人類在科學上的進步,如同解剖必須的大體捐贈一樣,甚至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大體捐贈有用器官來的輝煌,我們是否能容許其研究有錯誤的產生(如怪物)?或者像是《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奧創的誕生一樣,出發點是好的,但卻衍生出一系列不好的後果,這樣的實驗我們究竟做不做呢?
我知道你們是好人,你們是好意。但你們沒想明白,只有一條路通往和平,
就是你們的滅絕 ── 奧創
2. 劇中「科學怪人」的「腦袋」似乎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道德評判」,因為透過專家對於人腦的研究,對於「好人」、「壞人 」的「腦型」有其明確的標準。而科學怪人的腦卻是移植到「壞人」的腦袋,這是否意味著期誕生就是一個「惡」的存在。劇中給出三個場景來說明:
首先復活的科學怪人似乎是沒有先前的記憶(原本腦袋主人的記憶),但是之所以有暴力傾向讓他殺死研究助手究竟是因為助手長久對其的施虐還是天生就帶有「惡意」的行為呢?而在科學怪人逃出高塔後遇到的人類女孩時,小女孩邀請科學怪人一同遊玩時,對「丟花瓣到水中」一事感到喜悅,因此讓科學怪人的價值觀覺得「丟東西到水裡是好的」想法,意外將小女孩丟到水裡,讓不會游泳的女孩溺死而釀成悲劇。最後則是闖到弗蘭肯斯坦的家中嚇昏其未婚妻一幕,是因為其害怕所做出的行為,並非是帶有一種「惡」的意圖的想法。
殺死弗蘭肯斯坦的研究助理,是因為其反抗與害怕;溺死小女童的意外是因為其模仿行為誤認為此會帶來歡愉;而闖入並襲擊未婚妻則是走投無路的象徵。在這裡似乎意味著「壞人」的腦袋裡的「惡」並非是種原罪,教育與環境的重要性才是讓這個「科學怪人」真正成為「怪物」的原因,是源自其悲劇的誕生與他人先入為主的觀念與不諒解,怪物本身並不可怕,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未遭到如此的對待,以至於最後風車上的悲鳴顯得特別的淒涼。
3. 創造出的所有物究竟是否有其權利自主還是算是創造者的財產。如果「科學怪人是人」的話,為什麼弗蘭肯斯坦在發現其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會選擇將其殺死,且任由教授解剖其「屍體」,以便了解生命創造的奧秘。一個被創造復活的人,卻不被當成人,只是一句會走動的財產或是解開生命科學里程的一個研究素材,這樣的態度是否對於生命太過於隨便。這也解釋了不只是弗蘭肯斯坦陷入名利成就的漩渦之中,而他的導師也在其名利成就中被妥協,這是否也意味著「追求科學」只是一個簡單的口號,為了探究生命的奧秘首先必須踐踏生命。
《科學怪人的新娘》仍舊不失為一部經典,討論另一個主題:「愛」
這些議題的探討其實在短短70多分鐘內完整地呈現在大螢幕上,一個將近百年前的影視作品對於「生命」的刻畫就如此的細膩,甚至許多「科學根據」到至今仍在發展,只能說在螢幕上所感受到的震撼,與不得不佩服這部科幻小說始祖的創意。可惜的是續集《科學怪人的新娘》有許多演員與場景並未延續,除了男主角外,前作熟悉的演員與場景都換人換幕了,整體的色調安排也更為陰暗,更像是把一齣大型舞台劇搬上螢幕的演出,新增加的反派角色就的的確確符合其「反派」的定義,不再像是《科學怪人》中那捉摸不清的道德界線,無所謂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不確定性,有的只是一連串的悲劇下的產物 ── 「科學怪人」罷了。
以下附上《科學怪人》與《科學怪人的新娘》的預告,可明顯看出前者多自然取景的部分,後者一開始就頗有舞台劇移動場景的設計。

附註1:泰利斯作為哲學家的始祖,因觀察到世界萬物與「水」的連結,因此認為「水為世界萬物的起源」。
附註2:最近期的翻拍為2015年的《怪物(Victor Frankenstein》由X教授(詹姆斯·麥艾維)與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一同演出,但票房與口碑皆不佳,雖對科學怪人系列提出新見解,但個人認為不及原版觀影時來的震撼,目前改編影視作品高達28部,相信未來還會更多。
附註3:科學怪人的英文片名實際上就是劇中主角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名字,所以後期有人稱科學怪人為「弗蘭肯斯坦的怪物」,或者幾乎簡化叫做「弗蘭肯斯坦」(例如凡赫辛),但原始作品中並沒有給予真正的名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7會員
61內容數
解析電影的世界與個人對於電影語言的看法 比起電影心得分享,更貼近於影評的言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