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台灣政治與派系鬥爭(一)

之前很多人問,所以乾脆花兩三篇,把大致的台灣政治與派系的問題講一下。在講之前,有一些東西定義要講,避免定義上的誤差產生誤解。
首先,三人成群。有人就會有派系存在,只要人一多就會有各種組織、團體出現,就好比一間學校會有很多班,每一個班在運動會或是段考都會比較,這種班與班之間的競爭,嚴格講也是派系鬥爭,只不過比較良性。
班與班算學校強迫分派的,還可以說是非自願。但班內也會有很多小團體,小團體有因為成績而聚在一起的,也有因運動或是上網咖湊在一組的。而且這些小團體,在各班之間也會有連繫。好比說A班跟B班各有一個學生在同一間補習班上課,所以建立起兩邊團體的關係。
簡單說,派系真要講,是很中性的說法,一般而言建立起派系的因素很多,大致上為:血緣、學緣、地緣(同鄉會)、同姓(宗親會)、同事或是有經濟合作關係的。
但要注意的是,派系是非正式的組織,依靠人際關係網路建立,但人際網路並不能等同派系。即使兄弟姐妹,也可能是分屬不同派系,彼此利益很可能互相牴觸,在派系的立場上兄弟姐妹也會是敵對的。
依靠哪一種關係建立派系,或是哪一種比較重要,端看各地的社會文化習慣,所以研究地方政治都是Case by Case,很難說哪一種是絕對性的。但大體上來說,血緣通常很重要,或是經由相同價值觀建立起的關係也很穩固。
但不管哪一種因素,在台灣的派系中都適用,只是根據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影響力。這點在之後幾篇會提到,概略的說,越是偏中央等級的派系,相同價值觀的影響力很大,越是偏地方性的派系則只看實質利益。(註:這也連帶影響到選舉的狀況。)
這是台灣數十年累積的結果,筆者不擬評判優劣,主要是由過去威權時代,政治強人為了避免挑戰勢力出現,而對各派系進行分化與攏絡手段產生的結果。這根本上的原因,還是出在「正當性」上。
國家大抵上都是經由暴力手段建立起來的,但建國跟治國是兩回事,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國家的正當性。在中古世紀,國王貴族會強調自己的血統正當性,在今天則是把正當性歸於「民主」。所以就算實質上是專制國家,也會舉辦選舉,取得多數民眾支持,來合法自己的統治權力。(註:所以不管怎樣,選贏了才是王道。)
回到台灣來說,陳儀治台期間發生的二二八事件,無疑的是一場屠殺悲劇,但從派系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舊有的統治者(日本)離開,但留下了治理台灣期間內的島內各派系,這些派系各有其實力與地盤。而國民黨接收台灣,則將新的統治者(中國)的派系勢力引進。
結果因權力分配與價值觀問題,派系鬥爭的最終結果,就是軍隊介入,對敵對派系的無情屠殺,以最糟糕的結果收尾。
但筆者要澄清一點,派系之間的鬥爭(要稱競合也可以,名詞問題),通常不以消滅對方為主,最大原因出自兩個,其一是彼此都無力一次性徹底殲滅對方,一旦襲擊失敗,後座力太大。其二是成本考量,消滅一個派系不如分化、攏絡與接收敵方派系的勢力。
二二八幾乎消滅掉原有的台灣本土派系領導,剩下的噤若寒蟬,或是投靠國民黨。本土的精英階級也死傷慘重,精英的耗損產生的空隙,絕對不會空在那等另一個精英填補,而是由次一級的人接手。二二八產生的結果,是將台灣島內的本土派系大洗牌,也可以說是日本留下的基礎被徹底改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