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台灣本土派系被清算過一次,再加上蔣介石從中國敗退到台灣,帶來了原有的派系組織,使得質與量都產生了變化。這邊大致解釋一下,派系圍繞的無非就是「利益」,在台灣又要分為地方派系與非地方的中央派系。
台灣過去數十年的威權政治系統,是一種「扈從體系」。政治強人兩蔣使用這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統治社會的制度。在中央,各派系在兩蔣的安排下,進入各國家機關部門,由於各派系失去中國原有的地盤,使得在台灣必須完全仰賴蔣介石的恩庇。(註:Clientelism。)
而在地方,則讓各行各業、地方各階層組織團體,藉由地方組織掌握民眾。但團體本身該有的功能,受到中央機關的法令、武力等制約,無法正常運作。政治強人則與這些地方個團體派系的領導者,建立一套扈從關係,使地方領導者可以獲得「經濟租」,得到實際的利益,進而支持蔣的統治。兩蔣用以上的手段,分化與吸收各派系,建立單線的扈從關係,彼此無法串連。
在談論未來幾十年得派系發展前,要講先一下歷史,蔣介石在中國的時候,國民黨內的派系可分為以下幾個,分別掌握不同的勢力與利益,蔣介石其實並無絕對權力可以左右派系意見,與其說蔣介石是獨裁者,不如說是各大派系共同認可的領導者。(註:先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
一、軍統系:
以戴笠為核心的特務機關,外圍組織包括力行社、復興社等,蔣介石可以在國民黨內佔有一席之地,情治系統居功厥偉。來台灣後,軍統改名為國防部保密局,在之後的情治系統改組中,保防任務交給調查局,經過一再改編後,成為今天的國防部軍事情報局。(註:軍特務組織。)
二、CC系:
也就是陳立夫、陳果夫組的中央俱樂部,他們為國民黨特務之首陳其美的姪子,與蔣介石關係匪淺。而俗稱中統的「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成員多為CC系,派系勢力在中國權傾一時。來台後因CC系主導黨務,而大陸的失守CC系無法規避責任,因而失勢,陳立夫遠走美國。之後多次改組,中統改制為內政部調查局,也就是後來的法務部調查局。(註:CC系掌黨特務組織,但不代表CC系的勢力只有中統,派系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
三、孔宋集團:
在中國時掌管全國金融財政,以宋子文與孔祥熙為首,其事蹟讀者應該都很熟悉,可以說是為了家族財富將全中國財政搞垮的功臣。蔣介石敗退來台後,深知經濟問題實為失去中國的一大主因,而孔宋家族的責任最大,故孔宋被蔣屏除在國門外。孫立人等與孔宋集團關係不差的,後來都被除掉,最後僅有蔣宋美齡因其個人關係,掌握到國民黨婦工會,而在財政其他方面上完全失勢。(註:宋美齡當然不會被禁入國門,圍繞她身邊的就是後來的夫人派。)
四、政學系:
以翁文灝、朱家驊等行政、科技專才組成的派系,以輔佐蔣介石行政的勢力,陳儀算此系統的領袖之一。政學系在中國期間,掌握著鐵道、實業等工業部門,但蔣敗退到台灣後,政學系幾無舞台,只有少許幾人點綴。(註:原因很多,總之就是消散了。)
五、團派:
又稱三青團,全名為三民主義青年團,指以陳誠為首的黃埔校友會,是蔣介石組織黃埔勢力的忠實支持者。團派在來台後,由於屬於蔣的黃埔嫡系,被扶持來對抗CC系,勢力不次狀大。
這些舊派系來台後,因為失去了原有中國的地盤,所以在台灣積極的爭奪國家機關職缺,這些的勢力競逐,有合併有消失,面貌到了今天已經完全不同,但根源追溯下去,依照人脈關係是可以牽起來的。
這些中央派系,在兩蔣的政策與手腕下,並不能直接的與地方派系聯合,只能依靠政治強人賦予權力與掌握利益。但到蔣經國死後就開始鬆動,中央與地方派系的結合,加上選票最大,有錢就有選票的結果,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地方政治樣貌。(註:這是很粗糙的講法,後面幾篇會慢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