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十二年國教的殘局收拾(五)

這篇是最後一篇,與其說解釋了問題,不如說會提出更多問題。在談論最後一個問題,教育是哪一種產業之前,筆者要對上一篇做點補充。
經過一些討論後,筆者發現有點太天真了,納入一個統一的考試機關有其重要性與意義,但交給官方處理只會是另一個大坑,所以斷不能將考試局這種組織成立,交由民間等財團法人機構辦理會比較適當,會不會引起家長疑慮,這就有必要再討論。
其次,教育評鑑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但我們無法定義指標,所以筆者原本想的外部評鑑方法,反倒可能會促使目前的狀況惡化。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大學端改變了招生方法,那中學也會相應變化,就不至於產生出單一性的成績指標。所以筆者想得有點太單純,很多東西需要再討論跟研議,以及考量現實的反應。
但就結論來說,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考試機構,專責研究試題。也需要一些評鑑組織,來給予各級學校正確的評價。
接著進入正文,我們對於教育的想像,究竟是將之視作哪一種機關團體或是專業單位?當我們不停地在提所謂的教育產業時,是不是本能上已經將教育看成可以買賣的場域?這些問題與其給答案,不如給思考與討論的空間,會更有意義。不過就以本文來說,筆者認為答案非常清楚又明白。
那就是,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企業,不能也不應該是國家統一負責的機關,但也不是專門以營利為目的的一般企業。不過由於社會企業在台灣幾乎沒有討論空間,一般人也不懂,所以這實在很難解釋。
首先,我們就教育的本質來討論,交給國家辦理,擬定統一方針,是否有其必要與意義?這個答案,要看是哪一種國家而定,如果是為了一黨一家的專制政體,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忠誠的奴僕,與有用的工人,那當然是有必要統一思想與管理。
但民主國家,我們需要訂立這種方針嗎?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可以。如果我們畫了大餅,說了一堆跟沒說一樣的屁話,那不如乾脆不要訂立方針。但政府組織本身是不能沒有目標的,成立一個統管全國教學綱要、課程進度、大小考試等零雜事務都要管的教育部,怎麼可能會有效率。
別的不講,教育部可否因為自己開了幾場會,就決定我國未來的教育方向,要教出某種科技人才?不可以,因為現在看來很有發展的產業,等到這批小鬼長大後搞不好都倒光了。但現實就是,還真的是教育部與相關單位開開會,召開一些公聽會,然後就蠻幹了。
各位讀者想想,政府機關不是一個獨立個體,教育部受到行政院管轄,如果行政院收到經濟部、內政部的建議,而這些機關受到大量的特定產業遊說,結果就責成開辦特定產業的訓練班,這算不算圖利?是不是要納稅人付錢來培養這些特定產業的勞工?
至於教育部會不會跟補教業等合作,企圖圖利什麼?筆者必須說,讀者也想太多,補教業才沒那本事,會搞到補教業看來很有賺頭,這是教育部自己的錯,設立了很糟糕的目標,制定了很複雜的教材,或是替特定的產業訓練奴隸,都是在增加教學第一線的負擔,然後逼著這些小孩跟家長,成天擔心受怕,跑去各種補習班花錢。
補教業只是因應市場需求做調整而已,只要教育部還存在的一天,還企圖用恐龍般的腦袋,去應對這個現代化社會,補教團體就會有生存的空間。
講這麼多,筆者只是要提,國家實在不能介入教育太多,更別提訂立細目的執行方針。給予大方向的指示就很足夠了,剩下的必須交由各級學校團體,自行在市場的壓力下去面對,才會產生競爭力。這不是什麼市場跟右派理論,這是現實,教育一旦官僚化就會毫無效率,陷在無窮無盡的文書檔案中。
接著,教育是否為一個營利機構呢?這是當然,如果國家不補助,各級學校團體就必須為了生存想辦法賺錢,提供家長與學生最實際的服務。所以表面上來看,私人辦學看來很有效率,也應該是努力方向才對。這理論上是對的,世界各國知名的學校不少都是私立,但在台灣絕對不能驟然從國有變成私有化,絕對出大亂。
理由很多,茲舉兩項。第一項就是國人習慣了教育由國家辦理,突然全部私有化,資訊龐雜的結果,將會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保證亂七八糟到政府承受極大壓力被迫改回去。第二項就是,台灣過去的私立教育太多國民黨的相關人員辦理,除了華僑跟黨大老外,甚至是情治人員。這些人辦學的目的,絕大部分都不是為了教育,而是覺得好賺,不是要賺學費跟補助,就是炒地皮。在轉型正義完成,清算這些吸血鬼之前,筆者完全不同意這些放這些學校自由。
而教育,本身也不適合做為單純的營利機構,這倒不是說教育產業無法被經濟學家拿去研究,而是教育產業的本身,不是一般的服務業,也不是單純的生產與販賣。教育跟文化這類的產業,都有很強烈的服務精神存在,一個教師會教書,不純然是薪資好福利佳,也有不少人是真的懷抱教育熱忱者。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身無法被評鑑,任何具體的指標都可能是反效果。
評鑑有必要,但不能太過具體,目前教育現場可以評鑑,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太單純,就是考高中、上大學而已。一個老師到底有沒有把學生品行導正,學校有沒有讓學生全人發展,完全都不重要,所以才會有那種號稱嚴打勤管的補習住宿校產生,因為這樣效果最好。
所以說到底,教育也不能是一個單純的營利機關,看某些績效指標,還可以上市上櫃,這絕對不行,對國家社會整體並非好事。
其實綜合來看,教育業無疑是社會企業,販賣的產品並非實體物,也不能是一個成績的生產工廠。就算是以成績為導向的學校,每個學生成長都是一個客製化過程,怎麼可能用流水線的概念,把每個人教的一模一樣。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本身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生也會回饋給教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至少在今天我們還沒辦法用哪個指標去評價。
那麼,該怎麼做?筆者以為,文化資本依靠時間累積,一間知名的學校,需要累積數十年以上的傳統,才會有些許的名聲出來。因為學生的成就會是學校的評價,這個評價不應該只是在高中職與大學放榜後那一個月,掛在學校前面的紅布條而已。而要等到學生成就出現,時間起跳都是十年,屆時才知道這些學校的本事在哪。
好的老師依靠好的校長相挺,不管是教學成績優異型,還是管理拿捏恰到好處,讓學生敬愛如一的那一型,若我們僅有單一指標,那就不可能出現多元化結果,最後就只會看成績好壞,學生價值跟老師的努力都會被徹底抹煞。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只看成績。
而好的校長依靠什麼?在台灣這種公家單位,需要靠官僚相挺,有好的教育主管,跟好的民選政務官,可以獨具慧眼的找出這種校長,不僅僅只是會督促成績,還能有各方面全能發展。若是民間單位,就要看興學的金主本身,是否有其耐心跟毅力,願意砸錢等待結果。
筆者在最終這篇,比較想提出問題,倒不願意下太多判斷,雖然已經講很多。因為第一線的經驗,筆者深深了解到教育沒那麼單純,不是只有成績教得好的老師是好老師,有的老師不在乎成績,只在乎學生不要變壞,還常去把翹課學生找回來的。讀者可以理解嗎?對有些老師來說,一個迷途知返的學生輕輕的一聲感謝,遠遠比考上第一志願的榜單來的讓人滿足。但在現狀下,我們的教育無法提供這種老師的資訊,家長僅能從口耳相傳跟打聽得到。
在補教業很多年,大補習班成功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上課老師跟根本就是演藝人員,表演到位學生買單。但與其說教學優良,不如說學生願意去補習,本身就是一種篩選,這種大型補習班更像是一種娛樂服務業。而在地區的安親與小型補習班,更多的狀況是依靠班主任個人魅力,怎樣說服不願念書的學生坐下念書,讓不會寫字的小學生學會寫字,甚至是替代了部分父母的功能,在這種地方的補教業,就完全不是單純的營利機構。
綜合比較,筆者相信,教育其實是一種社會企業,因為從各方面來看皆然。除非我們要相信單一指標最好,聯考取材最公平,會三角函數的人比較高等之類。不然筆者實在找不出理由,說服自己多元教學是錯的,尤其在現代社會,每五年幾乎就一個世代的變化,結果我們在學校的一切都是舊的,這學生怎麼可能會接受?
更重要的是,讀者您自己接受嗎?
幾十年過去了,高中數學好的人,後來都成為工程師還是會計師嗎?物理化學強的人都變成科學家嗎?社會科一級棒的人有變成社會學家嗎?別再自欺欺人了,我們都很清楚,你他媽高中念得怎樣關後來屁事,只不過是一種考上大學的篩選機制罷了。就算上了大學又怎樣,未來就一定是走相關科系的出路?保證就業還是保證考上公務員?這些能證明什麼?
聯考一試定終身,相信某種考試機制可以篩選出各種社會的人才,然後各安本分各司其職,社會安詳和諧沒煩惱。這是農業時代的思維,很可惜的在工業時代中完全不是這樣,更別提現在這種資訊快速變化的年代,與其培養學生單一思想,不如教導他們多元觀點跟吸收資訊的能力。
別在那邊倡導技職體系超好的,所謂的給他一條魚吃不如給根釣竿,根本只是大話唬爛。一個十五歲的小男生小女生,是知道未來可以靠這行飯吃嗎?學了餐飲後來就是廚師,學了汽修未來就得去修車?是在騙鬼啊。學生年幼無知就算了,老師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還要繼續騙小孩,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筆者相信多元教學的重要,教書匠當了十幾年,都在第一線看學生撞牆,為了那幾分拚個你死我活,人生有變得比較快樂嗎?成就有變得比較好嗎?
整體來說,筆者完全知道,也了解現今教育體制要徹底改革,除了革命別無他法。現狀只能短期修正十二年國教的弊病,至少在入學機制上要調整,符合多元入學的最低目標。方法包括資訊透明化、中學區重劃法、會考等第修正與考試時間調整,長期來說,我們則要去冷靜思考,是否要有客觀又獨立的考試機關,以及現有的教育公有化鬆綁?
短期目標容易,只要換個教育部長,認真規劃一下,兩三年內就可以搞定,而且影響所及並不大。實際上來說,會考都第三年了,筆者看到學生畢業的成績,跟基測的落點相比其實沒很大,這表示十二年國教後,原本要達成的就近入學等方案根本沒有成功,大眾還是回頭用傳統分類法選校。
長期目標則麻煩,筆者深知國人沒在想這些事,通常想沒五分鐘,答案就聯考聯考跟聯考。但要改善現有的教學無效率,首先就是要教育部放手權力,讓私人辦學可以興盛,而同時在大學放手,讓各大學依照自己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標準,再怎樣說都不應該用幾個科目的成績,就妄想篩選所有的學生。
其次,則是認知到教育本質為社會企業,不能營利就會倒,差別只是私人出錢,還是納稅人買單,該花的就是要花,一個老師薪水低到家庭生活困難,是不可能在學校盡心力教學的。而社會企業生產文化資本,需要多年時間去培養,也不能交由國家單位制訂每年目標。
但這與其說是說服大眾,不如說現在就要開始教育內容合理化,至少別讓我們教師整天只教人怎麼解數學。有時候花一下午解釋現在的社會現象,學生會更有興趣跟意願學習。只是這最終,就變成台灣整體的人文素養要提升,變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短期方案好處理,但長期來說觀念要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徹底醒悟,聯考不能再推行了,在多元化的世界裡推動單一評鑑指標,根本就是自找死路,除了方便教學跟管理以外,筆者想不出任何怠惰以外的藉口。
相信各位讀者,可以明白筆者這幾篇的意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