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教育對長久發展的影響

難得來講一篇跟教育有點關聯的,雖然整體來說還是會講國家發展的問題,而且也算老生常談。這問題就是,教育的內容會不會對國家發展造成長遠影響?當然會啊,不會才奇怪,筆者想講的是過程跟一些知道的成因。
筆者這篇想換一個角度去談,大致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高中職分流後的職群熱門度、中學教師對於現狀的理解程度、大學端意識形態造成的影響。
先提分流的問題,這其實是老問題了,但筆者發現很多人,尤其是所謂的社會菁英,某些大學的更嚴重,都是紙上談兵而且絲毫不覺得這是問題,或者說這些菁英覺得問題不嚴重,都是經濟學或是政策上的調整可以解決的。
筆者是不否認可以適度的調整,但重點是這些掌握媒體聲音的菁英,掌握國家方向的公務員,幾乎都是大學以上,對於大多數僅有高職學歷的台灣人來說,菁英是欠缺對基層想像力的,有的只是幻想他們自己很懂基層,更糟的是出身藍領基層的,一堆都在大學後被切斷原生家庭連結,卻以為自己還是那個階層的人,為禍更烈。
以現在的例子來說,就是近二十年高職科普遍增加美容美髮、餐飲、設計等職群,終於到了教育部要限招的程度。狀況多慘烈?筆者在學校私下問到的結果,輔導室有統計畢業生在十年後從事相關職科行業的比例,實在有夠低,餐飲業的低於10%以下,有些學甚至校低於5%。至於美容美髮也不遑多讓的低,設計相關的也不高。你說這問題很嚴重嗎?至少在筆者剛跳進教育業這塊的時候,比例沒有這麼低過。
而在從事教育業的過程中,也發現到這二十年跟過去我們念書時候的差異,也就是學校老師的鼓勵,還有私校發展需要的搶學生概念,實在差之甚遠,這絕對不是政府無能放任,或是痛罵私校無良心就可以解釋的。
先別急,筆者分享一下補教業的狀況,所謂近十多年來因為多元教育的教改亂象,導致家長無所適從,只好拼命送才藝補習班,這種說法正確嗎?絕對錯誤,深到海溝的錯誤。這其實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回到三四十年前我們小時候的年代,請問有上網的各位大學以上菁英們,家裡背景小康的,是公教背景的,有沒有補習才藝或是作文之類的?
至少我身邊的都有,以筆者這種公務員家庭出身,從小就送去音樂班、美術班,只不過沒才能跟沒興趣早早離開,小學還上過作文班,這些班的特點是幾乎沒幾家有立案,所以查不到紀錄。沒紀錄總不能說筆者跟一票背景類似的同學鄰居,都產生幻覺吧。講這幹嘛?各位可以查查看,大學專科以上的音樂美術的術科數量,是在哪時候開始增加的,這些屬於藝術性的畢業生,大量進入職場又是什麼時候?請各位家長回想一下,你送小孩去才藝補習班的時候,那些上課的音樂老師美術老師等,年紀有多大?全部都是退休音樂美術老師嗎?
說穿了,才藝補習班大行其道的時候,社會上的相關科系畢業生也最多,然後這批可以送小孩去念相關科系的家庭,都不會太窮到哪。所以很多是自己開或是爸媽買房子給小孩開,然後搭上多元教育的風潮,一堆補習班也跟著合作。再加上量多價低的原則,補習費就是一年比一年低,低到這幾年開始,越晚開的越快倒閉。
回到餐飲跟美髮這一塊,不過就是學生畢業早,問題早出現而已。筆者自己學生,除非家裡就從事相關行業,不然興沖沖去上學,學不到東西就畢業,畢業後因為什麼都不會就去當學徒,人家也不給好臉色,然後消失在人海中的比例有多少?高職擴張快速,師資跟不上,有實戰經驗的老師少,銜接不上業界,責任出在誰身上?
很多行業,筆者常觀察開業者的身分背景,不少人都是年輕衝一波,然後就被紅海淹死,因為大家都一起衝,同時代又同技術的太多了。但你要他們不要衝動創業,有那麼多的職缺?顯然飽和不會有,不做自己專業的,做其他的不就浪費了?
很可惜,真的很可惜,但這對其他消費者來講算是好事,因為大量的專業人士瞬間出現在市場上,淘汰的速度也快,留下來的技術跟價錢都不差,對我們廣大消費者來講當然好。只是,被淘汰的人何去何從,這些失業人口怎麼辦?
不要以為,一切都是市場機制,台灣的教育業從來不是這樣,這跟教改的成功失敗也是一樣的道理,絕對不是怪某個人。真的要怪,是怪台灣長期以來的政商聯合現象,早年筆者還在唸書的時候,幾個老師都是早期教改成員。
常常聽到他們很無力的抱怨,內容不外乎政策建議到了教育部,部長就面有難色,說這種改革,經濟部會反對。跑去層峰跟總統說好了,總統也說產業界會反對,而且大家可以猜猜看,主要反對的都是哪些大企業,堅決要政府教育改革改到某個方向的,是哪一些產業。
過去幾十年來,高職跟專科先變化,就是要給這些業界的人訓練有素的便宜技工。大學後來跟上,也是跟著電子業跑,但其他更多人數的技術學院,則還是跟這些傳產大型企業有關。陳水扁年代開始就沒在鳥這些人,所以教改的罵聲全部轉到哪邊去?
很多事多想想會想通的。
第二個是教育界的腦袋問題,筆者不否認老師多半很認真,只是依照這個在業界跑過的人來看,教育界對於產業現況跟未來的理解,淺到太陽出來就蒸發,但自信卻比太平洋還深廣,所以對學生的危害也更大。
中學教師對業界與國際時勢的變化,理解範圍通常很小,而且越是專業教育本業的老師更嚴重。因為教育專業以外的事情,通常都是透過媒體了解,而教育現場的老師,依照年齡來區分,絕大多數依靠報紙跟特定網路媒體。比較年輕的則是多半沒興趣,有興趣的也是看搜尋網站首頁,這造成多數教師對於國際產業變化,與國內的政經變化敏感度極低。
再加上,教師的意識形態很重,一旦相信某件事情是對的,往往不願意更正。多半的老師不會深信自己不會迷信權威,但是會被那種認證過的權威耍得團團轉,業界最常看到的推薦媒體雜誌,大概就是天下、商周、遠見,被一堆經濟學家戲稱沒遠見沒天下觀的這幾本反指標。
所以,結果就是,筆者這些年在學校看到的是,講述的產業現狀平均過期十年,經濟狀況平均停留在經濟起飛跟阿扁鎖國上,國際概念普遍是中國好棒棒。至於那些價值觀就不用說了。請讀者注意,筆者提的是被很多年輕老師加入後稀釋的平均值,而教師中的離群值比例頗高,世代差距很大。
筆者待過市區跟郊區,那種升學率全國最前段,跟全校沒兩個高中的地方。更可以看出這種教師差異,對於中後段學生的影響有多巨大。市區學校的學生多半家長社經地位不差,比較差的也會因為同儕影響,對於產業現況的理解比較貼近事實。所以,遇到老師講十年前的狀況,學生多半是裝笑,沒有太多人認真以對。而且市區學生對於簡單的經濟概念、產業週期、國際概念的基礎,比郊區學生強太多,這些市區學生一半以上會升高中、進前中段大學,不到一半會去高職端,而且都是較前段的學校。
那郊區的呢?很恐怖,學生的家長本身就沒概念的居多,社區給的都是很老式的觀念,例如只要拚就會贏,學校老師也都正面鼓勵這種衝了再講的說法,而且對於產業理解也太慢。所以就筆者的角度來看,很多老師積極與努力說服學生,很像是從這個坑跳到另一個坑。
郊區的學生社經背景不好的本就多,學校也沒有給出正確的方向,結果就是讓中學端,還有私校職科近來招生時講的前景唬得一楞一楞。等到畢業後就業才知道多慘,競爭有多激烈,已經來不及了。
要筆者來看,台灣經濟在低潮,你又鼓勵這些人往紅海鑽,然後還大談創業成功的美夢,對於風險跟危機不提,就是不負責任。現在要幫這些人,也只能靠政府提供新的創業貸款之類,因為不這樣做,等於是把這二十年來的人都放棄,你覺得無所謂,十年後等這些人都三四十歲,理當擔任台灣產業中堅分子,就會發現別說無可用之兵,連個可用的基層管理人才都沒。
這種斷層才可怕,但筆者目前也沒有解決之道。畢竟,私校的廣設,主要還是為了私人跟某個黨的教育業才去幹的,看那些旋轉門轉兩圈就退休去擔任私校職務的有幾個,這些私校的董事長跟家族是哪些,背後的金主是誰,查一查就知道,也不需要去辯解。
最後,筆者想抱怨的是大學端的意識形態,少子化造成進入相同科系的人力素質下降,只是統計比例的必然,多半筆者認識的教授也知道該怎麼調適。但阻擋整個中學教育改變的,主要是哪些人?
這其實又回到老問題,大學教授要的是什麼?不過就是擴張、收到好學生、升等有名聲、薪水高又好。不僅有錢,也有名望,就是一般人的夢想而已。夢想不好嗎?很好啊,但如果堅持的跟現實不合,意義在哪?
好比現狀就是中文系的出路不多,大學端強力要求不可以刪減中學的國文時數,還反過來要增加,理由總要給一個有說服力的吧?別說筆者是理科的,就認為文科無用,以現實來說,未來會成為科學家的比例有多高?顯然不高,那你國中要學生學數學要學到多高才好?成為工程師的比例有多少,也沒那麼多,真正需要懂到高等物理化學的人也不多,你為何要中學生去念一堆看不懂的東西。
教改是根據現實去改的,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用不到,生活性跟應用變化,讓學生有綜合知識的能力,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是素養能力的培養,重要度已經遠超過填鴨教育。在此狀況下,堅持課程不能刪減,大學教授講那麼多,不就是為了自己嗎?
可不可以給一個有意義的說法?
筆者寧可中學的教育,多一點管理跟經濟常識,多一些可以用中學生理解的國際時勢,把那些根本上用不到的中國地理歷史,化約成世界地理跟世界史,教整個視野比死背東西有意義。
不過,說這麼多有用嗎?
依照筆者對教育業的狀況理解,很難。因為問題絕對不是出在教育制度的修改,而是背後需要國家,或者說納稅人繳錢訓練自己需要的人才的聲音有多大。
幾十年來最早是軍事需求,不需要反攻大陸,軍訓跟教官就應該退出校園或轉型成軍事教育課程,結果改到今天還沒掉。為了經濟發展,聽從重點工業的企業,提供低廉人力的時代過了,到了今天學校思維還是改不掉。世界在變了,整個世代的意識形態跟國家觀念都本土化了,結果老一輩的死命抵抗,自以為是力挽狂瀾的孤臣。
罵完了,該上課了,多救一個是一個。
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