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對AI機器人自動化產品發展的影響/Bastiane Hua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新冠肺炎敲響警鐘,也提醒所有AI機器人和無人駕駛公司停止開發「華而不實」的功能展示,而要專注發展真正為使用者帶來價值、不需人工干預,也可以全天24小時自動運作的實用AI解決方案。

Bastiane Huang
Bastiane Huang目前在舊金山的AI/Robotics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擁有近10年產品行銷及市場開發管理經驗;曾在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及《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及個案研究。如果你也對Robotics 2.0(AI-Enabled Robotics)、產品管理、Future of Work有興趣,歡迎追蹤她的最新訊息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被迫在家工作。零售商努力維持正常供應,而緊張的消費者也正想盡辦法,從各種管道購買衛生紙之類的各種民生必需品。
在全球公司及政府疲於奔命的狀況下,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開始在武漢測試自動送貨機器人,測試每天24小時運作的自動化倉庫,來因應激增的需求。
突然間,機器AI自動化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概念的驗證;它們不能再依賴現場工程師支援突發狀況,而必須能夠自行在各種現實環境中獨立工作。
這一次的疫情,不僅讓原本已經走向自動化的未來提早成真,也暴露了AI創業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太多讓人眼花撩亂的科技展示和話題炒作,讓人很難正確判斷產業真正的發展趨勢。
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推動改變:

1. 重新思考指標

隨著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採用更多自主AI機器,諸如速度、成功率等傳統指標,已經不能反映全部的情況;我們需要透過「可靠度指標」(robustness metrics),來全面衡量「系統在不確定狀況下的可靠性」。例如送貨機器人平均在送貨幾次之後,才需要人為介入來確保成功送達?
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和產業標準,來評估各種未知狀態下的整體系統性能;因為現實生活不同於實驗室,是完全不可預測的。
即使送貨機器人可以達到每小時6公里的最高前進速度,但如果在沒有人工支援的狀況下,就無法獨立完成單次送貨,那麼事實上並沒有為用戶創造多少價值。
DevOps」(開發維運)這個詞在幾年前出現,可以說是「開發」、「測試」、「維運」三者的結合;它的目的在於縮短軟體開發週期、確保高品質的軟體產出。
與一般軟體工程相比,AI人工智慧或ML機器學習的產業成熟程度要低得多;根據調查,有高達87%的ML專案在投入生產之前,就已經宣告失敗。
然而,最近我們開始看到「MLOps」或「AIOps」(ML/AI加上「開發維運」)的出現;這代表著ML/AI從學術研究變成實際產品的重要轉變。
這樣的改變需要更多心態調整:
不只看最先端ML研究,也專注於品質管理和軟體工程。
並不是說兩者不能兼顧,而是到目前為止,多數公司往往專注於前者,而忽略對開發實用產品可能更重要的後者。

2. 重新設計錯誤處理與用戶體驗

無人駕駛公司Starsky最近宣布解散的新聞提醒我們,離Level 5完全自主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還有一段距離。
這並不代表AI機器人不能給人類帶來價值;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即使人類仍需要處理15%的突發狀況,公司依然可以降低大量的勞動力和整合成本。
然而,目前許多AI 公司專注於開發自動系統,而忽略了短期之內人類與機器需要共處的事實;所以現在必須徹底思考交接任務、溝通錯誤訊息等實際需求,讓人和機器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加順利。
尤其因為AI產品的不確定性比一般軟體產品更高、演算法又缺乏透明度,因此更需要重新思考用戶體驗。例如,是否可以顯示模型預測的信心水準,或是將預測定位為建議、而非最終決策,來近一步獲得使用者的信任?
同時,我們也需要將錯誤分級、設計相應的應對機制、優先減少致命錯誤;並確保機器在發生重大錯誤而停止工作時,我們能快速回應、並且遠端排除故障。
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識別未知錯誤」,也就是看出系統先前無法檢測的錯誤;因此,進行雙向溝通、允許用戶回報錯誤、或是選擇回覆先前的設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3. 重新定義人機互動方式

新冠病毒疫情迫使更多公司更快接受自動化方案、並且轉向雲端;而未來每一位遠端工程師需要操作的機器人,也將會越來越多。
從每人控制五台保全機器人,變成每人控制十台機器人時,我們是否擁有正確的工具和感知技術,能即時將所有相關資訊傳遞給決策者?每個機器人上是否有足夠的感測器來提供完整的資訊圖像?
今天,我們多數依靠平板電腦之類設備上的「觸覺輸入」來控制機器;但未來資訊量飆升、回應時間縮短的狀況下,我們是否應該考慮觸覺以外的人機介面,例如語音、VR/AR、甚至腦波介面等等?
同時,我們也需要決定誰有「最終決策權」:既然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最後決定是不是一定要由人類來做?
例如,誰應該控制無人車?汽車本身、人類安全司機、遠程監控的作業人員、還是乘客本身?在不同情況下又有什麼差異?還是應該由人類和機器共同做出加權判斷?這些決定中的道德含義是什麼?操作介面能否支援多步驟共同決策?

結語

最後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設計以人為本的AI,以確保自動化機器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
我們如何建立一個人類與機器的混合團隊,達成更好的成果,並且讓人類和機器相互學習
需要我們回答的問題還很多,而且當前的疫情正迫使我們更快回答。如果這些AI公司能夠專注於上面概述的三個領域,我們將能夠更好、更快得出關鍵結論,以確保我們朝著正確的自動化方向前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回顧這一系列的「常數定律」文章,其實最早的發想是來自討論「組織架構的分工合作」。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組織分工越專業、越細,部門就越容易管理;但是橫向的聯繫、整合、合作就越困難。
無論在矽谷或世界各地,大家終究挺過了最壞的時段。世界原本就有好有壞,世間有我們喜歡的常數,但一定也有變數。病毒或許就是21世紀的洪水猛獸,也是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必須面對的新變數;面對災情如何做好準備,就看你的態度。
在西方企業中,頂層權力越大,制度監管越嚴、彈性越小;但在東方的家族企業中,職位越高權力越大,但監管越鬆、彈性也越大。這種東西方的反差,在企業或政府的治理中,處處都可以發現。那麼,又該如何透過制度來限制權力?
今年Facebook沒有辦F8大會,但並不是第一次,2009、2012與2013年也都沒有辦;而且不只今年不辦、明年也確定取消各種大型活動;但Facebook同時也集中火力,開發視訊應用產品,而且對各種情境與使用者情感的需求,都有相當細膩的著墨。
權力是「必要之惡」,必須關在籠子裡;但只要權力掌握在人的手裡,這個籠子就不可能只是制度,因為制度無法控制人性。組織運作的彈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端看手握權力的人心中一把尺,而這把尺,就是價值觀。
你知道嗎?全世界已有133個國家針對COVID-19疫情提出社福保障紓困方案;而在這133個國家裡,至少有87個已經祭出「現金發放」來協助民眾度過難關。那麼,「現金」、「消費券」、「滿額回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回顧這一系列的「常數定律」文章,其實最早的發想是來自討論「組織架構的分工合作」。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組織分工越專業、越細,部門就越容易管理;但是橫向的聯繫、整合、合作就越困難。
無論在矽谷或世界各地,大家終究挺過了最壞的時段。世界原本就有好有壞,世間有我們喜歡的常數,但一定也有變數。病毒或許就是21世紀的洪水猛獸,也是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必須面對的新變數;面對災情如何做好準備,就看你的態度。
在西方企業中,頂層權力越大,制度監管越嚴、彈性越小;但在東方的家族企業中,職位越高權力越大,但監管越鬆、彈性也越大。這種東西方的反差,在企業或政府的治理中,處處都可以發現。那麼,又該如何透過制度來限制權力?
今年Facebook沒有辦F8大會,但並不是第一次,2009、2012與2013年也都沒有辦;而且不只今年不辦、明年也確定取消各種大型活動;但Facebook同時也集中火力,開發視訊應用產品,而且對各種情境與使用者情感的需求,都有相當細膩的著墨。
權力是「必要之惡」,必須關在籠子裡;但只要權力掌握在人的手裡,這個籠子就不可能只是制度,因為制度無法控制人性。組織運作的彈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端看手握權力的人心中一把尺,而這把尺,就是價值觀。
你知道嗎?全世界已有133個國家針對COVID-19疫情提出社福保障紓困方案;而在這133個國家裡,至少有87個已經祭出「現金發放」來協助民眾度過難關。那麼,「現金」、「消費券」、「滿額回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全球數位化浪潮的推進,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即服務(PaaS)作為一種強大的雲端解決方案,正在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將探討PaaS在數位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並說明其如何幫助企業實現數位化目標。 簡化開發與部署 Paa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行銷人下指令,AI生成自動執行 文/詹致中 圖/GoSky提供   2022年底ChapGPT橫空出世,身處海嘯第一排SaaS企業感受革命襲來。即便進入2024年,技術更迭仍未停歇。各家企業不斷思索,該如何搶上噴發的AI火箭,而不被甩下遭市場淘汰。台灣募資累積近億元、專注Social CRM(
Thumbnail
#台達電 已經挑戰站穩60周位置 等到確認能站穩就可以開始規劃後續節奏 主要是AI伺服器電源結構跟過往伺服器電源是不同的 全世界只有兩間能做 機器人要普及化,AI電源是最重要的關鍵 這是後續本益比市場估值能不能因為這題材拉高 也要感謝台達電在這半年的修正,才有合理價格買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全球數位化浪潮的推進,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即服務(PaaS)作為一種強大的雲端解決方案,正在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將探討PaaS在數位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並說明其如何幫助企業實現數位化目標。 簡化開發與部署 Paa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產業市場預計在2030年達到36.2億美元。目前醫療保健、製造業、零售業與金融相關組織是採用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的領先產業。文章介紹利用AI對話機器人(GeniAltX)能幫助個人及企業提升效率的情境與案例。企業正利用AI打造對話機器人,成為客戶服務或企業內部助理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行銷人下指令,AI生成自動執行 文/詹致中 圖/GoSky提供   2022年底ChapGPT橫空出世,身處海嘯第一排SaaS企業感受革命襲來。即便進入2024年,技術更迭仍未停歇。各家企業不斷思索,該如何搶上噴發的AI火箭,而不被甩下遭市場淘汰。台灣募資累積近億元、專注Social CRM(
Thumbnail
#台達電 已經挑戰站穩60周位置 等到確認能站穩就可以開始規劃後續節奏 主要是AI伺服器電源結構跟過往伺服器電源是不同的 全世界只有兩間能做 機器人要普及化,AI電源是最重要的關鍵 這是後續本益比市場估值能不能因為這題材拉高 也要感謝台達電在這半年的修正,才有合理價格買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2024年的AI產業不會只是在2023年那些舊標的打轉 無人商店跟智慧醫療,光通訊就是案例,這只是基礎的產業擴散節奏 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綠能 都表演過了 大多贏家AI跟摺疊產業的獲利資金,都確認跟我們差不多 已經都在各處不同預期的題材標的輪流 每個人的投資階段選擇不同,就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