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改變的故事

標題沒想到怎麼下,隨便吧。這兩天看到農委會的一則新聞,講到說要解禁初級農產品加工,也就是以後農民可以在自己家,一定坪數內搭建初級的加工廠,想想感概萬千,光這條就可以卡這麼多年,其他的難怪玩不起來。
筆者這樣說很多人會一頭霧水,簡單的來解釋好了,台灣的農地使用思維,大致上是法規限制、有土斯有財兩個方面在影響,即便是沒種過田的人,也在教育下自然傾向農地必須農用。但如果看看過去幾十年的變化,就知道這種思維非常不自然,是人為誘導出的。
農地農用的口號在李登輝後期喊得震天價響,有他的背景跟時代原因,這邊就不多提,相關論文多到查不完,不怕你去查,怕的是只看一本就認定原因。筆者這邊要說的是,為何光這一條卡著,就卡到不知多少產業動彈不得。
大概三年前開始,台灣的生質能產業有引進一些還不錯用的機台,雖然早期一樣需要政府補貼,但已可以具體解決小問題。其中最大宗之一的困擾,叫做農業廢棄物處理,僅有屏東有一些小區域整合的試驗,其他地方大致都是放牛吃草。怎樣處理農廢,將之轉換成可用的生質燃料,曙光已經出現,而且別的不說,就算台灣的發電廠不賺錢,出口到日本也是有賺頭,連在東南亞都有專屬的簽約農場了,整個產業規模要說幾千億是應該沒,上百億倒是跑不掉。
可是懂點供需法則的也知道,台灣為何沒有一個整合農廢到加工成燃料、販售、出口之類的產業鏈?想也知道是不敷成本。
的確,因為早期的加工機具大,需要的空間龐大先不論,光是耗能就注定要量大才有利潤。但農廢處理的技術成熟後,已經可以把機具跟發電機組輕量跟小型化,機會就在眼前,只差一步。(不是說可以賺到翻,是指從想都不用想到已經可以投資的差別)
農廢的特點是,體積大又分散,所以以區位來講,最好是在農業區中間設立,次佳的選擇則是在農業區外圍設立集合場,在農地之間用機動方式隨叫隨處理,最糟的則是全部載運到工業區再加工處理。(還有委託小型運送業者,看季節跟地點做外包,不過這是另外的事情)
另外,因為農廢沒有被列為工業廢棄物,只有禁止事項,好比說稻梗以前可以燒一燒,現在燒了就要抓,那得給人一個解決辦法。所以這實際上讓農廢變成務農的一個成本,而且看你做哪行的,金額有些還不低。你不能因為好像A品項的廢棄物處理成本低,就覺得B品項的也一樣,這裡面有很多細微的地方,不可能在法規中一一列出
總而言之,你得把加工廠設立在農業區,不然光運費就不划算,故你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讓加工廠可以蓋在農地上。結果弄了兩年,政府怎麼說的?就踢皮球啊,A部門說這是B的責任,B單位說這要看C部會同意,C又說這不是A的權責嗎?
真靠邀,搞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當年的法規根本沒寫好,所以導致今天沒也一個單位可以負全責。農業單位說加工廠是工廠,不可以設立在農業區,問了工業單位,又說這種簡單加工的可算成農機,但農業單位就覺得你大到一個程度就不能說是農機,而且加工後的農廢產品是工業品,不可以堆放……
總之,光是這個筆者就聽到喬了一年以上,農委會裡面對於農地農用極為堅持的力量,死都不肯放寬法規。想想也合理,連農產品初級加工都反對了,農廢加工成能源燃料跟工業產品這種想法,怎麼可能會被接受。
所以退而求其次,先找地方政府的相關單位談吧,畢竟有些地方變更地目,或是用示範廠的特例去處理也不是不可以。還真的可以,不少農業加工跟廢棄物處理需求高的地方政府,發現有新的技術可以解決,都很想試試看。
結果還是被上級單位打槍,堅持農地不可設立加工廠之類的,理由都不外乎兩大類,一種就是於法無據麻煩先立院修法,另一種就是農地農用特例一開,就滑坡到全台炒地皮萬劫不復。
有沒發現這兩種手法,跟現在很多的社運跟環保份子,根本都一個樣?
猜猜看後面怎麼發展?答案是,不用發展了,中南部在去年底整個被藍營的攻下,重點部會幾乎都換血,公務員無心處理這種產業問題,先搞清楚新老闆喜歡什麼再說。換上去的人,對於解決農業問題興趣缺缺,有的更明白的表現出想變更農地去蓋房子的慾望。
這些真正毀滅農業基礎的人,有沒在媒體上被宣傳,各位有在那些鍵盤文青上看到說過,幾乎沒有對不對?筆者不會說這些人都是壞人,就個人角度來看,不過就是資訊來源偏誤,以及教育下對民進黨滅農的偏執信念而已。(碰過這些人的說法,幾乎都差不多)
所以整個預計百億以上規模,工作機會可能千到萬的產業,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沒有了。只剩下台南屏東,少部分人還在努力,但整個中南部沒有整合,要重建起來可是很困難。
但要筆者說,某種程度上也是台灣人自找的。
經濟跟政治分不開的,林全甫上任之時,為了迅速達到發展再生能源的目的,幾乎把所有的風電、太陽能與生質能的政府補助,都給了偏藍的產業大老。可他們這幾年來,有因為這樣感激涕零,在政治上回饋執政黨嗎?連選舉捐錢都沒有,頂多兩面壓寶,然後私下給另一邊超多。(包括最近一張說這些人兩面鬼的宣傳照)
那你說,就以農廢這條來講,相關產業去年底有沒有出來,替努力協助的執政黨相關從業者一點幫助,例如選舉時認領一個競選總部租金,或是登廣告大力稱讚執政黨協助的好?還是沒有,通通都等到選輸了,才跑去相關部會跟委員辦公室問「怎麼辦」。
你真的不要怪那些偏綠的有錢人為何這麼憤怒,都拿錢出來願意蓋廠配合了,你還是把優惠給了偏藍的,結果選舉又沒幫你,選完還來罵你怎麼不快點弄,現在快完了怎麼辦。某種程度上台灣人的自虐也算世界一流。
扯遠了,現在農產初級加工修法可以做了,其實這也早就做很久,不然那一堆小農自產的東西打哪來,看價錢就知道到底有沒違法了。法規模糊的地帶,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輕易的把這些農工的灰色地帶劃條線,就是逼人去違法作業,就跟外勞、缺工這些問題一模一樣。
要改變,不是光宣傳就有用,這些政治折衝,以及各部會內部的角力,都在媒體上看不到,你要真的把人安插到相關部會,然後還是真的可以逼公務員動作,甚至用官威去壓,不然一定是動都不動。但動太大力,就被罵是不尊重專業,然後民眾看了就信,超無言。
任何改變都會有前期的作業,通常分兩大類。
一類是私下違法多年,修法只是立地合法,不修你也不可能全部取締,那不如主動修法,力求政府做到最大的控制。
另一類則是先用示範廠,小規模營運確認相關產業的狀況,確保會還是不會觸碰到原有的利益。
那種跟你說絕對不能改,一丁點都不能動,XX就該XX的人,就跟清末那些守舊腐儒沒有兩樣。
各位可以看看,身邊有多少這種無比堅持的理念者,但其實他連第一線的政治實務都不願接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