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為人,「說故事的能力」是最特別、其他動物幾乎連邊都摸不到的超級能力。從簡單的句子開始,到可以說出複雜的故事、做深邃的哲學思考,可能只花了幾十萬年,甚至只有十五到二十萬年,以地球生物的演化來說, 這是超級快速的速度。人類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為地球生態系帶來非常巨大的改變,好像億萬年的生物演化,就只在等待「說故事的能力」出現。
最原始的語言能力,可能只是對具體生物、物品的描述,接著出現指揮群體狩獵的能力。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能從直觀的敘述,變化出比喻、諧擬、誇飾、轉化、說謊、掩飾、幽默、雙關等等技巧?我們什麼時候學會「作文」與說故事?
也或許,說故事的能力,一開始是從帶有暗黑人格、欺騙女性為他生小孩的花巧男出現。在欠缺心理防禦能力的年代,這些男人到處散播精子,然後逃逸不管,讓被騙的女生與倒楣綠帽夫撫養說故事高手的下一代長大。所以他們的基因快速散佈,而說話能力強的部落,也就更能合縱聯盟,消滅語言能力低下的族群。

本圖取自Canva
故事為何重要?故事如何產生力量?知名的加拿大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率領的團隊,在二〇〇九年發表的研究,就驗證了讀小說可以改變自我----即使可能是暫時的。研究者沒有驗證這改變自我的力量可以持續多久,但他們清楚論述,加上文字技巧的「故事」,比起單純的客觀記錄,還是多了一些神奇的魔力。
研究者找來166位平均年齡19.5歲、英語能力非常流利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其中112位女性、54位男性。受測者會被引導進入一個房間,面對15吋的IBM相容電腦螢幕。電腦程式會引導他們完成整個程序。一開始這些學生要完成兩個量表,一個是五大人格評估,一個是情緒清單。接著,學生被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
實驗組的學生接著要閱讀俄國大文學家契柯夫(Chekhov)的知名短篇小說〈帶狗的女人〉(The Lady With the Toy Dog)。在確認受測者有仔細閱讀量表與小說內容(manipulation check)後,五大人格評估與情緒清單的題目,會以亂數重排後請他們再做一次。
控制組的學生的實驗流程跟對照組都一樣,差別在於,他們讀的不是小說,而是根據小說內容改寫、類似法庭記錄(記錄發生在兩位已婚男女主角之間的婚外情愫),沒有文學性的平鋪直敘。
實驗的結果很有趣,同樣都讀了內容相近的數千字,實驗組的人格變化與情緒變化,比起控制組顯著增加。而情緒變化與人格變化顯著相關,說明導致人格變化的主因來自於情緒變化。五大人格的數據並沒有什麼大不同,這說明「故事」的影響力遍及各種主要人格。即使這只是短暫的變化,也都說明「文學性」(藝術性)對大腦的影響,我想這就是文學、藝術吸引人的腦神經學依據之一。
故事可以影響情緒、造成性格與自我的短暫變化,也難怪擅於說故事的人,會容易有群眾影響力、或容易欺騙感情。「讀小說」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力自然是不只如此,有些研究以後有機會再說。當我們常常看劇、讀小說時間越來越少時,這對人類心靈又會造成什麼變化呢?或許要等未來的學者再設計研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