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或許不是失智症喔!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或許不是失智症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各位想像一下你小時候,如果隔天要考試了,今天晚上還在打電動或是看電視,父母親會做什麼事呢?讓你繼續玩繼續看,還是...,大部分的父母親應該會一直叫去念書,直到你起身去書房拿起書本才停下來吧!他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叫呢?是他們忘記了,還是擔心呢?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應該是後者。

然而,同樣的問題若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大家怎麼看呢?曾經有孫子帶自己的外婆來醫院就診,便是主述說她的記憶力不好,每次孫子回家的時候就會問他吃飽了沒?剛剛才跟她說過,三、五分鐘之後又再問一次,吃飽了沒?我都回她好幾次了,她還是再問。她的記憶力真的很差。



這有幾個方向可以思考的:
1、在這樣的長輩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共通點,就是當晚輩吃飽了,他大概再問兩、三次就不會再問了。試想假設他的記憶力不好,不是應該繼續再問下去嗎?哪有可能停下來不繼續問呢?所以不應該說是記憶力的問題,而是擔心的問題。

2、而另一些長輩有另外一個常重複問就是有關孫子的事情,每次見到兒子就問孫女在哪裡念書,唸幾年級這類的事情。長輩有時一方面關心孫女的學業,另一方面,可能沒有其他的話題好說,就只好問這個問題。在測驗時,往往會請這位家屬不要提醒,直接問這位長輩,孫女現在在哪裡念書,或是唸幾年級等常問的問題,許多長輩都可以正確的回答。所以當長輩問吃飽了沒,我們可以跟長輩說吃飽了,去試試看他是否還會繼續問下去,而當沒話好聊的這些長輩,家人可以鼓勵甚至不等長輩問,可以直接反問說她在哪裡念書等等的資料,說不定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呢!

家屬照顧時,往往看到許多好像是失智症症狀的問題,很容易就歸因成失智症,其實如果能找到原因,或許家人就比較好照顧囉!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這本書提供瞭如何避免失智症及管理認知衰退的方法,特別適合50歲左右的讀者。內容包含了對認知衰退症狀的釐清,以及十個重要的管理認知衰退的要點。作者透過故事分析個案問題,以及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問題,不妨先做好自我鍛鍊和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積極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