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擔心自己失智的最佳讀物--預防失智大作戰

[書籍]擔心自己失智的最佳讀物--預防失智大作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的標題英文是

How to Prevent Dementia

(如何避免失智症)


副標則是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Cognitive Decline

(理解和管理認知衰退)

包含著書本的兩大部分,理解和管理認知的衰退。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50歲左右,

尤其是懷疑自己的認知衰退和想要訓練自己減輕認知衰退的讀者。

因為這群人時不時就會出現

腦霧、

記憶力變差、

容易搞錯事情等

看起來像失智症的症狀。


書中提醒了很多常人會遇到類似像失智症的問題,

卻不一定是失智症造成的,例如:

「有時忘記是不是失憶」、

「抽象思考有問題就是認知出現問題嗎?」

「答錯認知測驗的問題就是有認知問題嗎?」...


這些內容好像我在每次失智症的授課過程中,

經常把學員或家屬從「不認識失智症」帶進到「認識什麼是失智症」裡,

又帶他們到「那些問題不是失智症」。

主要的原因在於,

當我們比較熟悉失智症之後,

就把很多"類"失智症的症狀當作失智症的症狀去處理了!


有句國外很恰當的譬喻:

「當你手上拿著鎚子時,你看到什麼都是釘子。」(都會想用手上的鎚子錘它)

當我們學到了失智症的症狀之後,看每個問題都會像失智症造成的一樣。


如果我們把這些"類"失智的症狀,當成失智症去處理,

到最後讓他的反應會越來越像失智症。


所以當你懷疑自己可能出現認知問題時,

該做的不是緊張、焦慮,而是分辨問題的原因。


也是我一直在提倡的「策略思維」從問題的源頭找解方,

如果不這麼做,

到最後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

讓重複的問題一再發生。


這位理查.瑞斯塔克醫師也用這樣的概念,

透過故事去分析個案的問題,也解釋讓讀者看懂原因的來由、習慣的思考盲點、

應該具備的思考邏輯。


除了區別不同之外,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如何避免認知衰退,

也是書中的重點,

作者歸納為十個要點:


(1)保持學習心

(2)保持好奇心

(3)培養精力

(4)保持忙碌

(5)鍛鍊身體

(6)接受身心老化的侷限

(7)接觸多樣而新奇的事物

(8)多提當年勇

(9)維持社交網路

(10)多與年輕人互動


這在中壯年紀的人更應該隨時牢記在心的。


在「快思慢想」一書中寫明,

大腦有兩個系統:

系統一是仰賴過去的經驗作立即的判斷,

毫不費力甚至可以自動化執行。

就像是會開車的人,

經常可以一邊跟其他乘客聊天,

一邊開車(雖然這是不好的事,但還是有不少人在做);


系統二是對事情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

如果車子開進小巷子裡,

兩旁停滿機車、又有盆栽,

這個時候就要花更多的心力去觀察

距離、角度、周邊物品的高低差等問題,

就需要使用這個系統去小心、留意、分析解決問題。


用這兩系統的概念加上本書作者歸納的10個要點,

就很符合「用進廢退」這個思維,

不斷的訓練使用,

大腦的退化速度會比較慢,

反之,不用就很容易退步了。

raw-image


然而,人一旦上了年紀,

很多問題都會讓自己喜歡用系統一,

也就是用過去習慣的方式去過日子,

因為這樣最不費力。


若真要管理認知衰退這件事,

這十個要點幾乎都要人們「刻意練習」,

也就是要進入系統二,

讓每件事都以這個管理認衰退作為目標,


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成為生活中的日常。

在這十個要點,

我把多數的重點留給各位讀者自行閱讀,


而我想分享其中一項台灣不少人不需要教或提醒才會,

也就是第八項,

第八點 就是鼓勵人們多提當年勇,

但是,

台灣人的觀點是當聽到長輩說

「想當年...」或是

「我年輕的時候...」還是

「我過去怎麼走過來的...」

都會想「又來了」,

「又在臭屁了」,

現在沒有人會想聽他一再地說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了。


沒想到本書的作者竟然鼓勵長輩繼續做!為什麼?


其實,

其來有自的,

最近的研究發現如果努力的鍛鍊這些自傳式的記憶(也就是多說自己的當年勇),

同義的另一個名稱稱之為懷舊(在高齡活動經常使用),

有助於喚起自己過往積極的態度,激勵自己改變現狀等等。


如果你擔心記憶力變差,出錯的機會變大還是做錯事情的機會越來越高,先別擔心,應該先把自己鍛鍊好,讓健康的生活,情緒平穩及刻意練習成為常態,再去擔心其他的問題,才是更積極的處理方式喔!


追蹤「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粉專,接收第一手的照顧資訊。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彩雲,妳在哪裡啊?來幫我找我的眼鏡。」阿公叫道。 「爸,我是彩霞,我已經回來好幾天了,現在彩雲回家休息,由我來照顧你。」 「喔,彩霞,你回來啦。」 過了幾個小時後…… 「彩雲,我要起床,幫我!」 「爸,是我彩霞,是我在照顧你,不是彩雲啦。」彩霞耐心地回答,但滿腦子想的卻是「失智症」!...
本文探討如何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和反應,透過溫蒂·蜜雪兒的經歷,揭示失智者在情感、飲食、聽覺和視覺上的挑戰。在照顧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尋找替代方法以面對困難的行為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改善照護策略。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強調學習過程中應避免僅關注病症的表面。 對失智症的理解要多層次,照顧者和醫療人員需要具備對症狀與病程的全面評估能力,也要關注高齡者身體與心理上的互相影響。 最後,作者提供了策略幫助家屬與照顧者更有效地記錄和分析症狀,避免錯誤判斷和焦慮。本文適合對長期照護與失智症認識有興趣的人閱讀。
「彩雲,妳在哪裡啊?來幫我找我的眼鏡。」阿公叫道。 「爸,我是彩霞,我已經回來好幾天了,現在彩雲回家休息,由我來照顧你。」 「喔,彩霞,你回來啦。」 過了幾個小時後…… 「彩雲,我要起床,幫我!」 「爸,是我彩霞,是我在照顧你,不是彩雲啦。」彩霞耐心地回答,但滿腦子想的卻是「失智症」!...